“双轨制”
——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思路研究*1

2012-02-14 11:17
关键词:双轨制青少年农村

啜 静

(太原理工大学 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指出:“近期体质健康监测表明,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这些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1]。另外根据我国青少年体质调查的相关报告,自1985年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呈持续下降趋势,做好青少年体育工作迫在眉睫。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有83.5%的国土面积属于农村地区,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1%左右。目前,中国的发展问题仍然是以农民问题为首,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是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学界应予以重视。有关农村地区学校体育工作的问题,到目前还没有被广泛关注,相关的研究也不多见,其重要性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明确。

一、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

农村体育一直以来是我国体育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它成为了制约我国体育发展的“绊脚石”。我国是农业大国,中国体育要想让每个人受益,就必须做好农村地区的体育工作。体育的本质特征是人的身体运动,目的是能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而农村地区经济水平滞后,农民的生活方式单一,基本的需要还未满足,不可能有更高层次的需求[2]。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改善,农民的观念有了很大的提高,青少年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而且他们自身的状态适合接受体育运动,这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积极的影响,也必然会长久地促进农村体育的发展。

二、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现实问题

对农村地区学校体育工作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知道,农村地区教育的现状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有学者推算,2003年之前的15年农村未入小学者,也就是绝对文盲是2 800万,这15年内小学毕业而未入初中的人数达5 000万,初中辍学者为3 067.5万,累计未完成9年制义务教育的为15 132.6万人”[3]。通过这组数据可以发现:农村地区有相当大一部分的青少年根本没有机会接受学校的体育教育。

即使完成了义务教育的青少年儿童,他们也未必就拥有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机会。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中南六省部分乡镇中心小学体育状况为“三缺两差一低”(体育师资缺、体育经费缺、场地器材缺,体育教育观念差、落实“两个条例”差,体育开课率低)[4]。2004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陈至立指出,农村地区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指明,农村地区学校体育效果及青少年体质问题远比城市地区恶劣的多。

农村地区学校体育工作之所以问题严重并不是短期内造成的,是随着中国历史发展逐步形成的。因为,第一,农村地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全部依靠国家财政维持,资金不足。第二,农村地区青少年辍学现象严重,导致他们接受体育教育的机会不多。第三,农民自身重视体育、督促孩子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也不高。“体育属于社会文化活动的一种,是否能进入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这个主要还要靠农村社会合目的、合规律的选择,主观的欲望必须被客观化才能实现”[2,5]。

三、“双轨制”——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思路的创造性转换

我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很早就提出了“自下而上”的农村治理观点,强调人们通过家族、家乡根脉等文化观念建构,并通过具有一定文化知识背景的乡绅与精英们灌输和组织,使基层治理权牢牢地掌握在地方精英的手中[6]。这条“自下而上”的治理轨道在农村一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在改革开放时代有所改善,但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又忽略了“国家视角”的作用,最终又导致“自上而下”的政策出台,致使农村完全倚赖国家的扶持,再次没有了发展的动力。正如农村问题研究专家李昌平在接受南方新闻网记者采访时提出,农村发展的一个规律性现象,就是什么时候农村获得了自主性,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就会节节高升,如20世纪80年代;什么时候农民丧失了自主性,即使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也不会提高,甚至会出现倒退,如“人民公社”时期和20世纪90年代。另外,从农村地区发展比较先进的沿海、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来看,也正是国家给予了一定的自主性才得以发展。[7]说明“自上而下”的国家视角与“自下而上”的农村视角这两条轨道——“双轨制”是可以对开的,“双轨制”是未来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农村发展的动力。

农村学校体育工作也应顺应农村社会发展的大环境,采取“双轨制”模式。目前我国农村地区青少年体育建设状况如沿海、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发展非常好,“我国东部地区农村学校人均体育经费为5.0元,明显高出全国农村学校人均体育经费的3.2元;体育硬件设施状况、体育场地存有率及人均场地面积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原因在于他们具有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得益于“自上而下”的国家视角与“自下而上”的农村视角的“双轨制”发展模式。

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可以依托 “双轨制”发展模式,政府和乡镇合力给予经费、硬件设施、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来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提高青少年参与体育意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冗长的过程,需要每个体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学界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有了足够的经费即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只要有大力的宣传就能转变体育观念,更需要的是思考运用怎样的方法达到目的,“双轨制”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我国农村地区青少年体育工作发展的创造性转换。

四、建议与结论

“双轨制”仅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一种思维模式,我们应依托这一模式进一步制订具体切实可行的对策。首先,鼓励农村学校体育场地社会化,以及社会公共体育资源教育化。学校所有的体育场地资源应与农村社会的公共体育资源融通互用,这样既可满足农村体育的普及化发展,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当前学校体育设施匮乏问题,满足教学对体育基础设施的需求。

其次,农村教育经费渠道多元化。农村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始终存在,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问题更加明显。单纯的依靠“自上而下”的教育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学校体育资源(包括器材、硬件设施维护、师资等)的配备,若想尽快解决经费短缺问题,必须积极引导、鼓励乡镇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办学、捐资助学;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增强学校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壮大教育基金,充分发挥各种基金会在教育中的作用。

最后,在贯彻国家“体育课程标准”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体现学校体育工作的自主性,建立学校体育工作“双向轨道对开”的意识,真正符合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的政策。

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是中国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问题会长久地影响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水平长期滞后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单纯依赖国家视角“自上而下”的轨道。要改变当前“单轨”的发展机制,依据 “双向对开”的发展思路,不断制订切实可行的对策,增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自主性与创造性,逐渐将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引入稳定、可持续发展轨道,使之拥有持续不竭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 号)[Z].2007-05-07.

[2] 王若光,孙庆祝.自然的人化:发展农村体育的客观性因素[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3):21-24.

[3] 鲍传友.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政策审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6-24.

[4] 蒋建强,柴国荣.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95-98.

[5]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已卯五说[M].北京:三联书店,2003:25.

[6] 王铭铭.中国人类学评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1-20.

[7] 李昌平.中国很多危机是自主性丧失[EB/OL].[2008-11-30].http://www.news.qq.com/a/20081130/001136.htm.

[8] 徐 亮,刘 静,周 颖,等.湘西北地区农村中学体育设施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1473-1475.

猜你喜欢
双轨制青少年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青少年发明家
浅谈我国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无效婚姻制度
新时期双轨制高考的改革路径
我国社会保障双轨制并轨背景下现收现付制的隐性债务探析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