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难题”的文化学解释*1

2012-02-14 11:17周建标
关键词:瓦特契约文明

周建标

(中共泉州市委党校 文史教研室,福建 泉州 362000)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李约瑟的考证,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300项基础性发明或发现中,有175项来自中国,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发明和发现几乎没有一项在西方被独立发明或发现过。把李约瑟所说的中国人领先世界的175项基础性发明或发现,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就会发现这些发明发现有一半左右出现在汉代,然后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变少,直到明朝(公元1584年)朱元璋的九世孙朱载堉完成了最后一项重大发现——音乐十二平均律后,中国古代的发明潮终于停滞了。这个现象令李约瑟感到迷惑不解,于是留下李约瑟难题:“为什么中华古代文明能够在1800年时间里领先于世界?而从近代开始却落后于西方文明?”李约瑟难题准确地概括了中西文明分水岭出现的现象,但令他百思不得其解;学术界虽出现许多解谜文章,但答案莫衷一是。本文将从中西文明的大视野中来比较、探讨李约瑟难题的文化学原因。

一、轴心时代的中西文明难分高低

人类的文化史,可以从旧石器时代讲起,距今约250万年至1万年左右。可是,人类的文明史却只能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或稍早一些。在历史学和考古学界,普遍认为文明是较高的文化发展阶段,文明形成于文字出现、城市形成和社会分工之后。

(一)文化

在现代文化学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性的存在、制度性的存在、行为性的存在、精神性的存在。所以,有人说文化是人的生活方式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知识、观念、思想、精神和信仰等一切精神性的存在。

(二)文明

文明的本义指人类摆脱了原始社会形态。文明的引申义指先进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发展状态。

关于人类文明出现的标志莫衷一是,但公认“文字的发明”是重要标志,因为没有文字记载,就没有历史,也就没有文明可言。文字的发明和使用是文明的标志,也是史前时期与历史时期的区分标志。

(三)中西文化史历史记录的比较

1.中国文化史具有6000年的历史记录

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公元前1300年,殷商时期出现的成熟文字——甲骨文。但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学者们推断在甲骨文之前肯定有其他的文字符号。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钵口沿上有27种刻画符号(被称为半坡陶符),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一种接近文字形式的象形符号,[注]参见《半坡陶符与汉字的起源》一文,载于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txt/2008-07/01/content_15912786.htm.因而推测中国文字已经有了6000年的历史。

2.西方文化史仅存3000年的历史记录

古希腊文明是世界第五大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文化史的记录,始于公元前5000年的克里特-迈锡尼文明的线形文字。但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遭到较为落后的多利亚人(另一支古希腊人)入侵,毁灭了迈锡尼文明,并借用腓尼基字母创造了希腊字母,形成了拼音文字,丢弃了古希腊原先的线形文字,出现了文化断层,以至今日线形文字仍然无法破译。所以西方的文化史,目前仅剩3000年的历史记录。

多利亚人统治希腊之后,他们烧杀抢掠,强占土地和奴役原住民,引发了移民浪潮。原住民为了争取自由,设法寻求新居住地,希腊人进行了一波又一波的海上殖民活动,经过大规模迁徙,希腊人的定居点遍布地中海沿岸,这一段历史记录在《荷马史诗》中。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在公元前800年左右,城邦兴起,希腊民族共同体逐步形成。

(四)轴心时代中国和希腊各有长处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人类历史分为四个时期。(1)远古时期或称为“普罗米修斯”时代,即语言的运用、工具的发明及引火用火的时代。(2)文明诞生的时代。从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流域及黄河流域出现了古代的高级文明。(3)轴心时代。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人类精神文明基础。(4)科学与技术时代。它在中世纪末萌芽,17世纪建立理论基础,18世纪广泛发展,并在最近几十年以急速步伐迈进。

雅斯贝尔斯认为,以公元前500年为轴心,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而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人类共同进入精神轴心时代,开始进行哲学思考、历史探讨和美学追求,开始有了宗教信仰和价值体系,开始为种种问题寻求答案,力图建立社会秩序,在知识和精神两方面都显示出了巨大的创造力。轴心时代,印度处于释迦牟尼时代,希腊出现荷马、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西方文化先驱,巴勒斯坦诞生了以利亚、以塞亚、耶利米等犹太文化先知,中国也出现了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中华文化奠基人。可以说,轴心时代中西文明各有长处、难分高低。

轴心时代,各民族思想家们塑造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构建了各民族思考问题的框架,奠定了各民族文化的根基。两千多年来,人类一直依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思想而生存,直到今天,人类仍然依附着轴心时代的人类精神。

二、中华文明崛起的原因是“统一”

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十分有限的时代,“统一”能够最大限度地聚集力量去创造文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中西文明出现了第一个分水岭,这也是李约瑟难题(“为什么中华古代文明能够在1800年时间里领先于世界?”)的谜底之一。

(一)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统一中国2000多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建立统一的文化,进行“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的改革,促成中华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书同文”,统一了文字,各地经济文化交往中的语言隔阂基本得到克服。“车同轨”,方便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方便了商业和文化交往。“度同制”,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标准,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行同伦”,统一了人们的伦理规范,统一了人们的文化心理,还在各地设置专掌教化的乡官,推行伦理教化。“地同域”,统一了政治体制,用自上而下的“郡县制”代替周代以来的贵族“分封制”,由中央直接任命地方官员,建立了金字塔形的中央集权制,粉碎了地区壁垒,将东至大海、西达陇右、北抵阴山、南越五岭辽阔版图统一于中央朝廷的政令、军令之下。又通过大规模移民,开发边境地区,传播中原文化。

“统一”凝聚了全帝国的力量,体现为巨大的动员力。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反击和抵御北方匈奴侵扰,派蒙恬率军修建秦直道(公元前212-210年)和秦长城(公元前214年)。如秦直道南起京都咸阳,北至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穿越14县,长700多公里,路面宽度一般为60米。秦直道修成后,秦军骑兵从咸阳驰援九原郡只需三昼夜。秦直道曾经是沟通陕、甘、宁、内蒙古诸省区的重要通道。历代对秦直道断断续续地加以开发利用,是秦直道遗迹得以保留至今的主要原因。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算起,到1911年清朝灭亡,中国一统的帝制运行了2132年。而其中统一的时期约为1347年,占2/3左右;分裂的时期约为785年,占1/3左右。两千多年来,分分合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支流。

(二)罗马帝国统一欧洲500多年

公元前146年,古希腊被罗马灭亡。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通过扩张将地中海沿岸的欧洲、北非、西亚逐步纳入其统治范围,长达500多年。罗马帝国是古代地中海地区文明的集大成者和希腊文明、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其文化成就对后世的欧洲有深远的影响。罗马人广泛学习、吸收和利用了先前各时代、各民族尤其是希腊民族创造的文化,并创造了罗马文明,它借鉴希腊字母,创造了拉丁字母,拉丁字母被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所使用,形成“拉丁文民族”。罗马帝国是西方世界第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也是古代西方文明中最伟大的文明。欧洲文明实际上完全建立在古罗马文明之上。但罗马帝国欠缺文化的同质性,欠缺文化的凝聚力,于公元395年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此后再也没有统一过,而且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被日耳曼人所灭,东罗马帝国于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

(三)汉帝国在科技方面比罗马帝国更先进

在中国,与罗马帝国同时并存的是汉帝国(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西汉)。汉朝沿袭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吸取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采取“阳儒阴法”的统治手段,兼用儒家和法家的治国理念。由于中华文化的同质性使汉朝延续了426年。更重要的是,中华文化的同质性使中国经过三国时代之后,于公元581年再度整合为隋唐盛世。此后,中国历经几次分分合合的循环,至今一再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同心力,克服了衰弱及恶化的离心力。

在科技方面,汉帝国比罗马帝国更强更先进。比如,东汉时蔡伦总结前人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成书于东汉年间的《九章算术》,反映了当时最先进的数学成果,如其中的分数运算法,印度在7世纪才出现,欧洲就更晚了;其中的多元一次方程,欧洲直到16世纪才出现。中国在东汉时已经有了负数的概念,而欧洲在12世纪才开始认识,到16世纪才有较深刻的理解;《九章算术》中的勾股数的研究也比欧洲早得多[1]。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雄辩地说明:中央集权制使秦汉时期的中国社会发生了质的变化,推动中国科技水平实现了整体性飞跃。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5-16世纪,长达1 800年左右,中华文明一直领先于世界。从巍峨的古长城到逶迤的大运河,从壮观的兵马俑到恢弘的紫禁城,从唐朝长安城的万商云集到明朝千帆齐发的郑和下西洋;即使是日渐走向没落的晚清,其制造业总产量依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领先于工业革命已经如火如荼的欧洲。根据《大国的兴衰》一书的估算,在1800年,中国的GDP约为英国的7倍,直到1860年英国的GDP才超过中国[2]。

三、西方文明崛起的原因是“契约”

历史学家把西方文明在近代崛起的转折点划定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那是大航海(地理大发现)时代。2006年,中央电视台也推出12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描述了九个大国崛起的综合原因:大航海、冒险、殖民地、掠夺、舰队、基督教、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战争、启蒙、议会、宪政、市场、资本主义等等,但没有告诉我们隐藏在这些综合原因背后的本质是什么?这也是李约瑟难题(“中国从近代开始却落后于西方文明?”)的谜底之二。

让我们沿着西方近代文明发生发展的路径去寻找,就会发现推动西方近代文明崛起的动力是“契约”。契约的优势在于承认人的平等和自由,鼓励人们追逐自己的利益,释放每个人的创造力。但在古代,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还相当低下的时候,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契约的优势无法体现出来。当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力由集体合力悄悄转向个人创造力的时候,契约的优势才开始显现出来。

(一)“契约”是西方文明的传统

在公元前800年左右,希腊城邦兴起,各个城邦在频繁的商品交易中自然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契约关系,这便是西方世界中契约精神的源头。

1.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以死信守契约

西方哲学之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被三个雅典公民指控不敬神灵,被雅典法庭判处死刑。在死刑执行前的一个月时间里,苏格拉底的朋友想方设法营救他,其中一个朋友克力同花钱买通了关节,劝他逃往国外,遭到苏格拉底拒绝,两人在监狱里展开一场辩论,被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记录下来。苏格拉底的最后一段话让克力同放弃说服,大意是:“如果我一直有离开雅典的可能,而70年来却始终住在这里,并享受雅典法律带给我的好处,那么我实际上就是和我的国家订有一种契约了,就是默认了我们国家的法律,承认了国家和这里的人们合我的意,尤其是娶妻生子,更说明我对城邦法律的满意。而现在当人们按照法律判处我死刑时,我怎么能当法律给我好处我就遵循它,判我死刑我就违反它呢! 况且我在法庭上已承认审判的结果,这又是订约的证据,订约后转瞬背约,岂有此理!所以我不能逃走。我如果逃离,对城邦的法律就是一个伤害,使法律的普遍效力受到质疑,而这也就伤害到了以法律为支柱的城邦了。而一个人本应当像尊重和服从父母一样尊重和服从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城邦。”[3]几天后,70多岁的苏格拉底喝下行刑者端来的一杯毒酒,平静地死去。苏格拉底因为信守契约而甘心赴死,克力同也因为契约而放弃劝说,为西方社会树立了信守契约的法制精神。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了契约与正义的关系:“人们在彼此交往中既尝到过不正义的甜头,又尝到过遭受不正义的苦头。两种味道都尝到过之后,那些不能专尝甜头不吃苦头的人,觉得最好大家成立契约:既不要得不正义之惠,也不要吃不正义之亏。从那时候起,他们中间才开始订法律立契约。他们把守法践约叫合法的、正义的。这就是正义的本质和起源。”[4]

古罗马帝国对古希腊文明作了选择性继承,制定了相对完备的法律体系。从公元2-6世纪,罗马法律经历了一个不断补充和完善的过程。公元534年由东罗马帝国国王查士丁尼主持编撰并颁布施行的《民法大全》,对西方文明的影响被认为仅次于《圣经》,其基本思想和原则已融入西方乃至世界各国的法律中。该法典的诸多条款对公正、平等、自由等契约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2.西方社会的契约精神发扬光大于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家认为国家和法律的起因是契约。17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在《利维坦》中说:国家与法律就是“一大群人相互订立信约,每个人都对它的行为授权,以便使它成为能按其认为有利于大家的和平与共同防卫的方式运用全体的力量和手段的一个人格”[5]。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在《政府论》中说:法律和“他们的政治社会都起源于自愿结合和人们自由地选择他们的统治者和政府形式的相互协议”[6]。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认为,法律与契约是相互通约的。法律是一张放大的契约,是全体人民之间的共同契约;契约是一部缩小的法律,是特定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卢梭把契约在西方文明中的位置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致1804年《法国民法典》第113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具有相当法律的效力。”马克思也认为:“国家制度只不过是政治国家和非政治国家之间的协调,所以它本身必然是两种本质上各不相同的势力之间的一种契约”[7]。

(二)拉开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动力是“契约”

大航海(地理大发现),只是为西方文明崛起提供了舒展的空间,是其表面原因而不是本质原因。因为在15世纪初,郑和率领船队已经七次下西洋,从船队的规模上远远超过西方大航海时代。从1405年起锚苏州刘家港开始,到1433年郑和辞世于返航途中为止,郑和七次下西洋,率领船队数百艘,人员数万人,最大的郑和宝船长达44.4丈(148米),宽18丈(60米),同南洋、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友好交流,行程远达阿拉伯海和东非,是中华民族对外和平交往的历史见证。但是,为了避免倭寇之患,1522年(明嘉靖元年)颁布了“禁海令”,中国开始走向闭关自守。

然而,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年轻时受到《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制定了向西航行到达中国的计划,他的计划被葡萄牙国王否定之后,又去寻求西班牙女王资助。经过三个月的谈判,哥伦布以商人的思维方式与西班牙女王签订了合作契约《圣塔菲协议》,拉开了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协议约定:(1)女王陛下任命哥伦布为海军上将(军衔)并赐予“唐”的贵族称号,任命哥伦布为新发现和占领地的副王和总督;(2)哥伦布在新占领地所得的一切黄金、白银、珍珠、宝石、香料及其他商品,他都可以征收和保留1/10,并且一概免税;(3)哥伦布对驶往新属地的船只承担总费用的1/8,收取其利润的1/8。1492年在西班牙女王伊萨贝尔的资助下,哥伦布带着87名水手,驾驶着“圣马利亚”号、“平特”号、“宁雅”号3艘帆船,离开了西班牙的巴罗斯港,开始远航,穿越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哥伦布让39名愿意留在新大陆的人,留在了那里,又把10名俘虏来的印第安人押上船,于1493年3月,哥伦布返回西班牙巴罗斯港。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在王室的支持下,率领四艘船140多名水手,从首都里斯本起航,踏上了探索通往印度的航程,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资助下,率领5艘船和234人组成的远航船队横渡大西洋。1521年来到菲律宾群岛,麦哲伦被当地人打死。1522年,麦哲伦的助手埃里·卡诺带领剩下的1艘船和18个人回到了西班牙,完成了史无前例的环球航行。的确,西方大航海时代的掠夺,为西方社会挖到了发家的第一桶金,但不足以支撑西方世界的真正崛起。

(三)推动西方工业革命的动力是“契约”

西方世界真正崛起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逻辑起点是18世纪的瓦特的蒸汽机,而支撑瓦特发明蒸汽机过程的是“契约”,所以说推动西方工业革命的动力是“契约”。

瓦特开始研究蒸汽机的时候,还是格拉斯哥大学的教学仪器修理工,在修理纽可门式蒸汽机时,熟悉了蒸汽机的构造和原理,并且发现纽可门式蒸汽机的两大缺点:活塞动作不连续而且慢;蒸汽利用率低,浪费燃料。之后,瓦特开始思考改进的办法,他制造了几台蒸汽机,但效果都不如纽可门式蒸汽机,甚至四处漏气,无法推动。耗资巨大的试验使他债台高筑,无法继续下去。这时,大企业家约翰·罗巴克主动资助他,并与瓦特签订了一份契约,约定:罗巴克代瓦特偿还1000英镑的债务,允许瓦特使用卡伦铁工厂设备,向瓦特提供继续研究的资金,帮助瓦特申请蒸汽机专利和推广使用。事成之后,所获得的利润,罗巴克得2/3,瓦特得1/3[8]。经过近10年的努力,瓦特的蒸汽机还没有走出实验室,而罗巴克已经破产了,瓦特只能打起背包,去做河流测绘的活来养家糊口。这时,企业家马修·博尔顿找到罗巴克,要求把与瓦特合作的契约转让给他,罗巴克同意了。博尔顿与瓦特签订了一份内容相同的契约,在接下来的十几年时间里,博尔顿投入了大量资金,也到了发不出工资的破产边缘。终于在1790年,瓦特获得了蒸汽机的第四项专利,完成了蒸汽机的整个发明过程。按照契约约定,瓦特与博尔顿合伙组建了蒸汽机制造公司,在随后的30年时间,共生产了1165台蒸汽机,直接获利超过11万英镑。

瓦特的蒸汽机掀起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序幕,改写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这就是中国“从近代开始落后于西方文明”的原因,也是李约瑟难题的谜底之二。

参考文献:

[1]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6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630-632.

[2] [美]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176.

[3] [古希腊] 柏拉图,著.游叙佛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M].严 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09-117.

[4]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46-48.

[5] [英]霍布斯,著.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97.

[6] [英]洛 克,著.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63.

[7]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6.

[8] 郑延慧.工业革命的主角[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32.

猜你喜欢
瓦特契约文明
一纸契约保权益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发明蒸汽机的瓦特
造福人类的科学家瓦特
对不文明说“不”
以契约精神完善商业秩序
文明歌
解放医生与契约精神
负瓦特:被忽视的“第五大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