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阳军,钱 丹
(常熟理工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食品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我国高校的食品专业现状决定了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趋势,进而影响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1]。我国高校食品类专业起步较晚,尚属发展中学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配置、实践教学、就业等环节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近200所,培养学生人数截至2011年已达到660万人。在目前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食品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上加难”,而且“对口就业率”远低于其他专业。常熟理工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组建于2005年。2011年又增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09-2011年累计培养食品专业人才248人。本文通过对常熟理工学院食品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调查,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并制定相应对策,以期能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专业毕业生的更好就业。
2009~2011年度常熟理工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常熟理工学院食品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2009、2010、2011年的就业率分别达93.8%、95.7%和100%,而对口就业率却分别为37.5%、41.8%和42.9%。根据麦可思《2011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提供的数据,2009年、2010年本科对口就业率分别为67%和69%,而我们的食品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率却远低于全国本科对口就业率。从地理位置而言,常熟处于江、浙、沪的腹地,该区域经济发达、食品企业相对较多。在如此良好的经济环境下尚出现如此状况,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域,对口就业率情况更差。这么高的非对口专业就业率,对国家和食品工业将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表1 2009~2011年常熟理工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以2009~2011年度常熟理工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际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进行统计,见表2。
由表2可知,2009年、2010年、2011年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主要为其他企业,这些企业以民营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为主。一些国际大型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管理,在中国市场占有相当分量。这些单位在人才需求上趋于饱和,即使有一些人才需求,也是更多倾向于有工作经历的专门食品类人才,应届食品专业毕业生在这类企业中需求很少。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大量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不断投入到食品行业中来,而这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基础薄弱,管理落后,不利于毕业生的发展。
以2009~2011年度常熟理工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际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就业地域情况进行统计,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常熟理工学院食品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区域为江苏苏南地区。经调查,在苏南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中以苏州地区的人数为多,这说明学生大部分蜷缩在地方就业市场,不利于专业的发展。
受到长期“廉价式”用人习惯的影响,很多食品企业仅把实习生和刚毕业大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进行使用,美其名曰“基层锻炼”。多数毕业生在生产第一线,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时间较长,企业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企业的内在吸引力不足,导致了毕业生对企业前景、企业文化认可程度不高。我们对2010届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作了短期评估的调查显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半年后的月收入平均为2019元,低于全校2811元的平均值。食品企业这种高学历、低待遇、少培养的用人策略,使得食品专业本科人才对本行业失去信心。
武国建、柏庆玲[2]等人曾经在2011年对586家企业单位进行调查,其中51.02%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的大学课程设计不合理。食品类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开办的一些食品专业学校,课程设置科学性、系统性较差。很多食品专业以生物专业为主要背景,仅在微生物、化学等方面略有优势。通过对众多应用类型的食品本科院校的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发现几乎都是把“培养成具有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监督、管理、研究等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既然是复合型人才,工程学、管理学等方面的能力势必要加强。由于我国高校扩招,导致很多理工科的教学实践设备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在实践中所用设备简陋,和目前先进的生产、检测设备相差较大。
表2 2009~2011年常熟理工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表
表3 2009~2011年常熟理工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域情况表
应用型本科既需要教师具备深厚学科系统理论知识,更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知识和技能[3]。教师学历高层次化是我们食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个优点,同时也是一大缺点。一些刚出校门的教师,虽然文化层次高,学科理论知识也比较深厚,但实践经验及动手能力较弱,不具备实践知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因此适应不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对实践技能的要求,使得培养的人才和食品企业的需求不接轨。
就业信息不对称直接造成两种结果:第一、好的企业招不到好的员工;第二、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企业。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基本采用学校推荐加学生自荐的方法,学校推荐的主要是以学校所在地及周边县市的一些相关企业。有时为了完成国家规定的就业率,在食品企业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学校也推荐毕业生进入一些非食品企业就业;学生自荐时,通常采用参加招聘会的方法,由于参加招聘会的成本比较高,而且对口就业单位比较少,使得很多毕业生望而心叹。由于就业信息不通畅,在没有合适的对口就业单位的前提下,只能选择其他专业就业。这些原因是造成食品类本科人才对口就业低和就业地域狭窄的主要因素。
应用型本科食品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学生、学校、用人单位应该适当转变观念,才能够使培养目标和造就的人才名副其实。
我国目前众多食品企业仍然以传统手工劳动为主,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这样的生产经营模式获取利润较低,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弱,缺乏和国外大型食品企业竞争的优势。采用以技术为中心,利用一些新工艺、新设备,生产一些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才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企业获取好的经济效益才能够有更多的资金投入产品的升级研发及提高员工的待遇,在产品研发、产品品质控制等方面对食品专业人才采用多培养的策略,使得他们能够快速地成为企业的骨干,只有这样的良性循环,我国的食品行业人才培养才会有新的发展。
1.加强专业课程调整,增加实验室小试、中试设备投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食品专业教学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食品实验室的小试和中试设备。目前很多学校的食品研发由于实验室设备的限制,仅停留在实验室试验阶段,很少能够成功将技术转化。学生只有经历食品的实验室试验阶段、小试阶段、中试阶段等一整套的研发、产品质量及安全控制流程,才能够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及就业筹码。产品的成功中试,为技术的转化提供了基本条件,同时食品企业也减少了研发时间。随着食品新技术的转化,参与此项目的学生成员势必有很大比例随着技术一起进入食品企业,成长为食品企业的骨干力量,从而调动学生、学校与企业的积极性,形成学研产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
2.加强专业教师和企业科研人员的互动。学校建立鼓励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机制,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了解食品市场的发展行情。同时也为企业科研人员到学校进行授课提供一些绿色通道,如请一些教学专家为企业科研人员提供课堂教学方面的一些经验,让他们更有效地把知识传授于学生。通过互动,使教师的队伍壮大,理论、实践都能够得到增强。
3.加强学生科研团队建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了适应21世纪高等学校教育的要求,目前众多食品类专业教师,都是以团队的形式开展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教师团队资源,以教师科研团队带领学生科研团队建设。以大一学生作为基础人员,大二学生作为中间力量,大三、大四学生作为科研团队的主要骨干。团队设立产品设计组、原料采购组、食品加工组、理化检测组、安全控制组、产品营销组、服务跟踪组……,从食品的研发设计到产品的跟踪服务进行小组的划分,整个科研团队的分工由教师团队成员根据他们的个人特长进行全程指导。每年有企业和学校共同对学生科研团队进行成果评比,成绩显著的团队给予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激励,以成就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对于一些市场认可度高的产品,学校可以出面向企业进行推广。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从选题、产品设计、写申请书、实验、到最后的数据分析、整理,可全面提升学生科研团队的研究能力、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同时由于从事科研项目是一种综合运用多学科进行知识整合的过程,势必促进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提高学习主动性。以科研团队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食品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之中,可更好地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1.对毕业生进行整体包装,向食品企业进行人才推荐。1997年有学者曾提出毕业生包装的概念,但对毕业生整体包装宣传的理念却未有相关报道。所谓毕业生整体包装宣传即是校方以毕业生所学专业或者毕业班级为单位,利用该群体4年中取得的成绩或者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作为亮点,以每位同学的个人特长为主要包装宣传内容,制成视频资料,刻录成光盘向用人单位进行宣传。用人单位通过视频资料,基本能够了解该专业和学生的情况,根据单位的岗位需要,通过针对性的面试,选择确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通过此方法可以提高对口就业率、扩大就业地域范围和提升就业质量,同时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节省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2.升级学校就业系统,使就业系统多功能化。目前我国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仅局限于就业信息统计和存储,对于这一就业网络平台还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在就业系统中增加学生就业的个人资料、群体资料、就业意向等,能促进毕业生对口就业。通过专业论坛、食品企事业单位电子信箱等途径发送学校就业方面的团队信息和个人信息。学校通过对用人单位的发展前景、管理水平、声誉等方面进行筛选,授权相应的用户名和密码,对于已经落实好就业单位的毕业生,采取相应的标识,用人单位通过对该校专业情况和学生个人情况的了解,足不出户就能够选到所需人才,同时也可提高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食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食品科技的发展,食品专业人才是食品科技发展的主力军。在企业用人策略、学校培养方案、学生就业思想等方面同时得到转变后,培养出的应用型食品本科人才才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我国的食品业发展也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1]姜启兴,夏书芹,夏文水.我国食品专业现状比较分析初探[J].中国轻工教育,2010,10-12.
[2]武国剑,柏祝玲,张金锋,等.食品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436-14438.
[3]黄淑玲.对应用性专业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08,23(6):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