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新,蔡青年,郜庆炉,崔秋伟,韩占江,姬培培
(1.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2.中国农业大学昆虫系,北京海淀100193)
麦长管蚜(Macrosiphum miscanthi)隶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同翅目,蚜科,是小麦常年发生面积最大、危害最重的一种害虫[1].麦长管蚜个体小,繁殖快,在小麦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其为害主要包括直接为害和间接为害两个方面:直接为害主要以成、若蚜吸食叶片、茎秆、嫩头和嫩穗汁液,麦长管蚜多在植物上部叶片正面为害,抽穗灌浆后,迅速增殖,集中穗部为害;间接为害指麦长管蚜在为害的同时传播小麦病毒病,其中以传播小麦黄矮病为害最大[2].
麦长管蚜的越冬虫态及场所均依各地气候条件而不同,南方无越冬期,北方麦区、黄河流域麦区以无翅胎生雌蚜在麦株基部叶丛或土缝内越冬,北部较寒冷麦区,多以卵在麦苗枯叶上、杂草上、茬管中、土缝内越冬,而且越向北,以卵越冬率越高[3].从发生时间上看,麦长管蚜晚于麦二叉蚜,一般到小麦拔节后才逐渐加重[4].小麦麦长管蚜为间歇性猖獗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麦长管蚜喜中温不耐高温,要求湿度为40%~80%[5-6].本研究主要调查了麦长管蚜在日常温度条件下、不同灌水处理时的发生量,以了解灌水对麦长管蚜种群动态的影响,为其科学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试验在河南省新乡市洪门镇“百农矮抗58”麦田种植区进行.“百农矮抗58”是目前我国黄淮南部麦区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7],用“百农矮抗58”作为调查品种更具有普遍性.试验田块为水泥池无底田块,播种密度为15万基本苗/667 m2,划分为南北3行东西5列共15个田块,各田块面积均为2 m×2 m.按灌水量不同共进行5种处理,由东向西分别为0、15、30、45、60 mm,每个处理3次重复.各田块均灌水2次,时间分别为2010年12月8号和2011年4月9-10号.各田块均为正常的农事操作,于2011年4月17号喷施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1次.
从2011年3月23日开始调查,每周调查1次,到6月2号小麦收获前截止,一共调查了11次.调查时在每个田块用五点取样法进行调查采样,每一个点调查20茎株,记录小麦麦长管蚜的发生量.
调查数据为3次重复的平均值,统计分析采用Matlab软件进行.
麦长管蚜不同灌水处理、不同日期的变化动态见表1.
表1 不同调查时间5种灌水处理对麦长管蚜发生量影响的比较Tab.1 Comparison ofimpacts of5 wateringtreatments on population dynamics of Macrosiphum miscanthi头/百株
由表1可知,从3月23日到4月14日,5个不同灌水处理小区麦田的麦长管蚜种群均迅速扩大.4月17日施用氧化乐果乳油对麦长管蚜种群的压制作用极为明显,至4月28日,麦长管蚜种群先后降至谷底水平(15 mm组例外,谷底推迟至5月6日出现).其中,灌水量为0 mm的小区在4月21日麦长管蚜种群即接近谷底,并持续至28日,百株蚜量8~9头.灌水量为15 mm的小区如前所述,在5月6日麦长管蚜种群到达谷底,百株蚜量为14.3头.灌水量为30 mm的小区在4月21日麦长管蚜种群即到达谷底,百株蚜量为32.3头.灌水量为45 mm和60 mm的2个小区在4月28日麦长管蚜种群即到达谷底,百株蚜量为32.3头.5个灌水处理中有4个组麦长管蚜种群在5月12日再次达到次高峰,说明氧化乐果乳油施用后药效逐渐消失,而适合麦长管蚜的气候条件仍然存在.5月22日后,随着灌浆期的结束麦长管蚜种群开始衰落,至6月2日降至最低点.
不同灌水处理的百株麦长管蚜总量差异比较见图1,灌水处理对麦长管蚜发生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图1 不同灌水处理的百株麦长管蚜发生量差异比较Fig.1 Comparison of population sizes of Macrosiphum miscanthi under 5 watering treatments
表2 影响麦长管蚜发生量的灌水处理和时序因子双因子方差分析Tab.2 Two-wayanalysis of variance on population dynamics of Macrosiphum miscanthi
由图1可知,灌水处理从0 mm到45 mm麦长管蚜发生量呈明显上升趋势,45 mm到60 mm又开始锐减.45 mm灌水处理时百株麦长管蚜发生量最大,均值达到了50.6头.由表2可知,45 mm灌水处理与0 mm、60 mm灌水处理的麦长管蚜发生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F=3.5>F0.01(4,770)=3.34).
不同调查日期百株小麦麦长管蚜发生量的差异比较见图2.调查日期对麦长管蚜发生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由图2可知,在2011年4月14日百株小麦麦长管蚜发生量最大,均值达到了166.6头,从3月23日到4月14日,百株小麦麦长管蚜的发生量一直呈上升的趋势.在5月12日麦长管蚜发生量又开始升高,之后又降低,在6月2日达到最低水平,百株小麦麦长管蚜发生量均值只有3.7头.由表2可知,不同时间麦长管蚜发生量差异极显著(F=100.36>F0.01(10,770)=2.34).
图2 不同日期百株麦长管蚜发生量差异比较Fig.2 Comparison of population sizes of Macrosiphum miscanthi fromcontinuous 11 investigations
由表2方差分析结果可知,灌水处理和时序因子的互作对麦长管蚜的发生量的影响在统计学意义上没有显著影响(F=1.19<F0.05(40,770)=1.41).
试验结果表明,灌水量为45 mm时小麦麦长管蚜发生量最大,百株小麦麦长管蚜发生量的均值达到了50.6头,灌水量更高时麦长管蚜发生量降低.单从灌水处理上考虑,从0 mm到45 mm,麦长管蚜发生量一直都呈现上升的趋势,这与刘明春等[8]的研究结论相符合;从调查日期上考虑,麦长管蚜在4月14日达到了最高峰,这与张润杰等[9]的研究结论不是完全吻合.本次试验中在2011年4月17日按常规农事操作喷施1次氧化乐果防除小麦蚜虫,导致4月底麦长管蚜的发生量偏低.随着药效的降低,5月中旬麦长管蚜发生量增加,之后受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麦长管蚜发生量开始下降.
麦长管蚜的发生发展除受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影响外,还与作物品种、栽培方式、施肥和灌溉条件、田间管理措施等有关,特别是受气象因子的影响较大[10].通常情况下,高温、少雨、干燥的天气有利于麦长管蚜的快速繁殖和扩散,始见期、高峰期提前,小麦产量损失增加.反之,低温、多雨、湿润的天气不利于麦长管蚜的发生传播,始见期、高峰期推后,小麦产量损失减小[11].本研究表明,水分条件是影响麦长管蚜种群消长的关键栽培因素之一,在2011年气候较为湿润多雨的气象条件下,灌水处理小于45 mm时,灌水量增加麦长管蚜发生量也会相应增加.灌水量大于45 mm时,麦长管蚜发生量反而会明显减少.年降水量和灌水量的综合作用对麦长管蚜种群消长的影响还需要更多的基础数据来证实.
[1] 仵均祥.农业昆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15-118.
[2] 游贵湘.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5.
[3] 南京农学院.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143-156,289-299.
[4] 金德锐,王运兵,王连泉.麦蚜混合种群数量变动规律的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1986,20(4):17-20.
[5] 罗瑞悟,杨崇良,李长松.麦长管蚜数量变动因素和预测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1985,17(3):36-37.
[6] Manson WJ,Hack R A.The role ofdrought in outbreaks ofplant-eatinginsects[J].Bioscience,1987,27(2):110-119.
[7] 李小军,胡铁柱,李淦,等.小麦品种百农AK58及其姊妹系的遗传构成分析[J].作物学报,2012,45(3):436-446.
[8] 刘明春,蒋菊芳,史志娟,等.小麦蚜虫种群消长气象影响成因及预测[J].中国农业气象,2009,30(3):440-444.
[9] 张润杰,何新风.气候变化对农业害虫的潜在影响[J].生态学杂志,1997,16(6):36-40.
[10] 司奉泰,宋先居.小麦穗蚜发生发展与天气气候条件的关系[J].山东气象,1998,22(1):53-55.
[11] Drake V A.The influence of weather and climate on agriculturally important insects:an Australian perspective[J].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1994,45(3):487-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