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能老人照护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伦理跟进*

2012-02-05 07:36况成云邓平基马菊华况玉琴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培训专业服务

况成云,邓平基,马菊华,杨 琳,况玉琴

(1 湖北医药学院卫生管理与卫生事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十堰 442000,kuanghh@gmail.com; 2 十堰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湖北 十堰 442000)

失能老人照护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伦理跟进*

况成云1,邓平基1,马菊华1,杨 琳1,况玉琴2**

(1 湖北医药学院卫生管理与卫生事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十堰 442000,kuanghh@gmail.com; 2 十堰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湖北 十堰 442000)

失能老人照护服务需要专业性和高素质的人才,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势在必行。全日制学历教育、订单式学历教育与资格证培训、大众传媒导引等途径,构成了失能老人照护服务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伦理学的职业责任、互助合作、敬业精业、关怀照顾与忍让精神等,是提升失能老人照护服务人才综合素质的内在基础。

失能老人;照护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职业责任意识;关怀照顾

*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资助,项目名称:基于伦理学视域的失能老年人口照料护理服务体系研究(重点),项目编号:2011A0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名称:失能老年人口的规模预测与长期照料费用研究,项目编号:10YJC840016

** 通讯作者

1 失能老人照护服务需求及其人才供给现状

失能老人是指因为生理机能衰退、慢性病、意外残障或衰老等因素,导致其生理功能失常和心理障碍、生活不能自理,必须依靠他人照顾的老年人群。失能老人照护服务,一般包括失能老人基本的日常生活料理(如进食、如厕、洗澡、购物等)、生理疗护康复(如康复保建、医疗护理、辅助器具提供等)、精神慰藉、社会交往、临终关怀和善后事务办理等方面。与一般老人照料不同,高素质的专业服务人才是支撑这一服务领域的核心要素之一。[1]目前,社会上的大多数保姆、钟点工或者失能老人的家属都难以胜任此项工作。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在某地民办养老机构的200位服务人员中,81%来自农村,服务人员平均年龄48岁,50%人员的文化水平为小学和文盲,80%~90%的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直接上岗。在一定程度上讲失能老人社区照护服务缺乏对老人实际照顾需求的认识,缺乏有效的长期护理供给机制。[2]另有研究报道,我国目前已有250多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年培养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逾万名,[3]但受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衔接不够、毕业生基层就业存在一定困难等因素影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实际对口就业的不足20%。以上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与输出衔接不够的状况表明,加快培养失能老人照护需要的专门人才,建立健全专业人才教育和服务培训体系已迫在眉睫。郑功成曾建议,将发展养老机构和培养专业人才同产业振兴计划和积极就业政策挂钩,纳入宏观制度层面统筹考虑。[4]

2 失能老人照护服务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失能老人照护服务人才需求,从专业角度划分,包括老年护理、全科医生护士、社会工作、食品营养卫生、心理咨询、卫生事业管理、社会公共服务管理、网络信息管理、家政、临终善后服务、社区义工等专业人才。从失能老人照护服务供给的可行性分析,能够为失能老人提供照护服务的机构一般包括:医疗养老照护机构、社区订单式加盟企业、社会组织、家庭等,形成一个失能老人照护服务供给的完整链条,是一个能够满足失能老人生理、心理、社会与环境需要的全方位人才网络架构。如果组织好了,其产出的照护服务效应,既可以维护失能老人晚年的生命尊严,又为现有在岗社会劳动者的未来养老照护产生迁延性示范效应。[5-6]

失能老人照护服务人才的培养模式应围绕以下方面进行设计(见表1):一是普通高校学历教育。在现有全科医学、康复医学、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或社会工作等专业中进行高位嫁接,培养符合老人照护需要的专门人才,学制以专科和本科教育为主,适当发展硕、博士学位教育,以满足各类照护服务机构、场所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其中的硕、博士学位教育在于培养失能老人照护服务的研究和政策制定等人才;二是社区订单式职业技术教育。利用现有的大、中专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性的社区医疗护工和家庭日常生活照料护工。学制为1~2年,学业结束必须回到签约社区;三是订单式加盟企业合格证培训,属于非全日制教育。一般由老年人口照料护理服务管理机构负责选择加盟企业,如餐饮、家政、居丧等服务业,并定期对行业成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行业从业人员实行种子与非种子成员二级培训制,由种子成员先行接受培训中心培训后回单位对其他从业人员进行再培训。对于比较专业的培训如营养学、康复指导与训练等知识性含量高的服务,可以委托相关医学高校承担培训工作;四是家庭成员照护技能培训。培训组织由老年人口照料护理服务管理机构负责组织,有照护精力和时间的家属必须参加培训;五是提升社会大众服务意识的倡导性培训。如通过失能老人照护服务人员先进事迹表彰、岗位服务能手竞赛等活动以及电视、广播等媒体进行关于生命自然发展规律教育等多种途径,在社会大众层面形成激励竞争机制和尊老、爱老、敬老的伦理意识。

表1 失能老人照护服务人才培养模式

3 失能老人照护服务人才培养的伦理要求

鉴于失能老人照护服务的时间密集、劳动密集和知识密集等特性要求,对照护者提出了相应的伦理素养要求,如高度的责任心、丰富的理论知识、扎实的照护技能、敏锐的预见性和感同身受的同情心等。这一伦理角色的跟进,对于杜绝照护服务行动中的道德风险,提高照护服务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3.1 职业责任意识的培养

职业责任意识是指人们对职业岗位的认同、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总和。它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一种基本素质,更是做好一件事情所必须的条件。失能老人照护服务的目的是使失能老人维持在一个长期或相对稳定的状态,尊重受照护者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强调对受照护者人性尊严和自主决定权的尊重。失能老人照护服务的重点在于代替或者矫正损伤的功能,预防身体活动功能的进一步下降。失能老人照护服务的职业责任包括伦理责任和法律责任。要求照护者,强化服务行动中的爱心与耐心,尊重失能老人的个性、自主性、人性尊严和生命与死亡,接纳失能老人的信仰和风俗习惯,公平应用照护资源等。从责任伦理角度规范居家、社区和专业机构等参与主体的服务行为,既可以保障失能老人终极生命尊严及其价值的实现,又对社会大众生命健康权的获得产生迁延性示范效应。

3.2 互助合作意识的培养

失能老人照护作为集医疗、养老、生活料理、临终善后服务、心理支持等为一体的服务行动,需要多照护主体的共同参与合作。互助合作意味着要考虑团队内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和价值观念,形成互助互补和协调一致的行动方式,共同为失能老人照护服务负责。只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才能提高照护服务质量和效率。互助合作意识本质上也是对失能老人的关怀照顾,并将对失能老人的关怀照顾扩展到对照护参与人的关怀照顾。从这个意义上说明了失能老人照护专业的道德性和照护者是道德行动者。[7]

3.3 敬业精业精神的培养

失能老人照护服务行业的敬业精神主要表现为: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及工作环境,失能老人作为身体机能衰退的老年人群,他们期盼着服务供给者对职业的高度热爱;其次要做到最好,照护者要想工作出色,必须全力以赴投入工作,对每一个照护对象负责;三是不放过每一个照护细节,失能老人照护服务工作没有小事,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环节都关联着失能老人的健康安全,在照护工作中任何时候都不能马虎和懈怠;四是敬业需要真本事,真本事来自于专业精通。这里的精,表现为照护者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基本技能和科学的照护决策能力。[8]敬业精神是专业知识技能与失能老人照护服务需求达成承诺的基础,它要求把失能老人的利益放在服务提供者的利益之上,为失能老人提供优质全面的照护服务。

3.4 忍让态度的培养

强调照护者的忍让,是因为失能老人作为一个饱受身心折磨的特殊群体,他们服务需求高、挑剔、情绪有时激动,有些老人可能因为身体一些功能(如听力等)退化而导致沟通困难等。当失能老人抱怨或不满时,照护者要尽量做到忍让,要理智地执行失能老人照护服务管理规范,履行契约责任。[9]做到诚实守信、有信无欺。好的照护服务者是一个带着平和的心态,迎来和送走美丽人生的职业人。[10]

3.5 关怀照顾精神的培养

失能老人照护服务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保障事业,以拯救生命、修复、维持和促进失能老人健康和维护其生命尊严为主要目的。失能老人照护作为一个新型的专业,其实践领域是延续生命、保持健康、避免疾病、发现身体不适的及时治疗、维持失能老人最高的独立生存能力、提供具有同情和支持性的照料护理,以减轻失能老人痛苦,核心是强调对失能老人的关怀照顾。[7]提供使失能老人感到舒适的服务使其在面临极端痛苦或衰弱时仍保持人格尊严并最大限度地参与健康的恢复,是关怀照顾的内容之一。作为一个关怀照顾失能老人为目的的专业,是关心他人、发扬人道的专业,加强失能老人照护人才的专业精神培养是首要目标。

[1]孙建娥,王慧.中国老年长期护理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2):5-8.

[2]谢红,王志稳,侯淑肖,等.我国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及其长期护理服务策略[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14-16.

[3]杨雪梅.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1,(17):139-140.

[4]王瑜.中国传统养老模式陷巨大困局服务与需求严重脱节[N].工人日报,2011-10-31.

[5]倪荣,刘新功,朱晨曦.城市社区长期照料失能老人健康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19):4248-4249.

[6]赵向红.城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料问题的应对之策[J].贵州社会科学,2012,(10):129-132.

[7]邱仁宗.护理伦理学:国际的视角[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9):569-572.

[8]唐咏.高龄失能老人主要照顾者心理健康与长期照护体系的建立[J].学术论坛,2012,(9):168-173.

[9]刘汉龙,刘惠军.同理心:重建医患信任关系的伦理实践途径[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 (3):347-349.

[10]吴叶生.远离医疗纠纷——做个好医生好护士[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167.

〔编 辑 李恩昌〕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Care Services for Disabled Elders and Its Ethical Follow-up

KUANG Cheng-yun1,DENG Ping-ji1,MA Ju-hua1,YANG Lin1,KUANG Yu-qin2
(1 Research Center for Health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Hubei Medical University,Shiyan 442000,China; 2 Department of Children's Health,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in Shiyan,Shiyan 442000,China)

Providing care services for disabled elders requires professional personnel,so that it is imperative to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care services for disabled elders consists of fulltime academic education,order education and certification training,mass media guide and so on.The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cooperation and mutual assistance,dedicated System,care and patience spirit of ethics are internal bases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personnel who provide care services for disabled elders.

Disabled Elders;Care Services;Personnel Training;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Consideration and Care

R-052

A

1001-8565(2012)06-0725-03

2012-08-19〕

2012-09-29〕

猜你喜欢
培训专业服务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