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血清总蛋白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李晶
目的探讨双缩脲法测定血清总蛋白方法与临床意义。方法血清TP均采用双缩脲法测定,由于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CONH-)可与双缩脲试剂即碱性铜溶液反应,形成紫色化合物,其紫色深浅与样品中蛋白质浓度成正比。结果 TP增高常见于脱水和血液浓缩,多发性骨髓瘤。TP减低常见于血浆水分增加,肝功能障碍,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广泛烧伤、肾病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大量反复放胸腔积液和腹水。
双缩脲法;血清总蛋白
血清总蛋白(TP)为血清中所含各种蛋白质的总称,双缩脲法能很准确地测定血清TP,其精密度也很高。双缩脲反应可作为血浆蛋白总量测定的理想方法,从测定的吸光度值计算出蛋白质含量[1]。吸光度的大小与试剂的组分、pH值、反应温度有关。现对双缩脲法测定血清总蛋白(TP)的临床方法及意义进行分析。
1.1 标本来源 选取临床检验60例检测者,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19~75岁。
1.2 操作 高脂血症、高胆红素血症及溶血标本,应作“标本空白管”;即取血清0.1ml加双缩脲空白试剂5ml,以测定管吸光度减去标本空白管吸光度为测定管的标准吸光度。
血清(浆)中蛋白质的肽键(-CO-NH-)在碱性溶液中能与2价铜离子作用生成稳定的紫红色络合物。此反应和2个尿素分子缩合后生成的双缩脲(H2N-OC-NH-CO-NH2)在碱性溶液中与铜离子作用形成紫红色的反应相似,故称之为双缩脲反应。这种紫红色络合物在540nm处有明显吸收峰,吸光度在一定范围内与血清蛋白含量呈正比关系,经与同样处理的蛋白质标准液比较,即可求得蛋白质含量。通过血清蛋白的测定,可以间接了解机体的营养情况,并协助某些疾病的诊断,所以血清蛋白测定是临床生化检验重要项目之一。凡分子中含有两个甲酰氨基(-CONH2-)的化合物都能与碱性铜溶液作用,形成紫色复合物,这一反应称双缩脲反应[1]。蛋白质分子中有许多肽腱(-CONH-),都能起此反应,而且各种血浆蛋白显色程度基本相同,紫色复合物在540nm有吸收峰,并与蛋白含量成正比,通过与同样处理的标准蛋白比较可求出血清总蛋白含量。因此,在严格控制条件下,双缩脲反应可作为血浆蛋白总量测定的理想方法,从测定的吸光度值计算出蛋白质含量。吸光度的大小与试剂的组分、pH值、反应温度有关。
新鲜血清蛋白是血清固体成分中含量最多的一类化合物。婴儿时稍低,3岁时即可达到成人水平。60岁后稍减低(约2g/L)。性别差异没有临床意义。依照测定方法的不同,可将血清蛋白分成近百种不同组分。血清蛋白具有维持血液正常胶体渗透压和pH、运输多种代谢物、调节被运输物质的生理作用和解除其毒性、免疫作用以及营养作用等多种功能。血清蛋白不仅存在于血清内,也分布于各种细胞外液,并不断进行互相交换。
双缩脲法能很准确地测定血清TP,其精密度也很高。干扰物质较少,但血红蛋白1g/L能引起 TP值3g/L的增加;严重脂浊血清可引起测定值偏高,应进行处理后测定,可采用乙醚或丙酮对三酰甘油进行提取,这个过程颇为麻烦,在临床检验中不太可行;若采用双试剂的双缩脲法,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设计两点法得到结果,可部分去除三酰甘油干扰。临床上采用右旋糖酐治疗时对血清TP测定可造成较大正干扰,但若试剂中的酒石酸钾钠浓度低于5g/L或高于15g/L,即不会产生影响,目前国内TP测定试剂中酒石酸钾钠浓度多数大于15g/L。血清总蛋白浓度增高,血清中水分减少,使总蛋白浓度相对增高。凡体内水分的排出大于水分的摄入时,均可引起血浆浓缩,尤其是急性失水时(如呕吐、腹泻、高热等)变化更为显著,血清总蛋白浓度有时可高达100~150g/L。又如休克时,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变化,血浆也可发生浓缩。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者,由于钠的丢失而致继发性水分丢失,血浆也可出现浓缩现象。血清蛋白质合成增加。大多发生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此时主要是球蛋白的增加,其量可超过50g/L,总蛋白则可超过100g/L。血清总蛋白浓度降低,血浆中水分增加,血浆被稀释。如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水钠潴留。营养不良和消耗增加。长期食物中蛋白质含量不足或慢性肠道疾病所引起的吸收不良,使体内缺乏合成蛋白质的原料,或因长期患消耗性疾病,如严重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和恶性肿瘤等,均可造成血清总蛋白的浓度降低。合成障碍,主要是肝功能障碍。肝脏功能严重损害时,蛋白质的合成减少,以白蛋白的下降最为显著。蛋白质丢失[2]。严重烫伤时,大量血浆渗出,或大出血时,大量血液的丢失;肾病综合征时,尿液中长期丢失蛋白质;溃疡性结肠炎可从粪便中长期丢失一定量的蛋白质,这些均可使血清总蛋白浓度降低。
[1] 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155-156.
[2] 蒲吉常,等.双缩脲法测定血清总蛋白脂血的干扰及排除方法.陕西医学检验,1993,8(1):50.
150000黑龙江省医院南岗分院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