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磊
(贵州省水土保持技术咨询研究中心,贵州贵阳550002)
赤水河源区的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
付 磊
(贵州省水土保持技术咨询研究中心,贵州贵阳550002)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赤水河源区
水土流失是制约赤水河源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赤水河源区水土流失分布广泛、流失程度严重,水土流失主要来源于耕地,其土壤流失量占总流失量的83.4%。在介绍赤水河源区水土流失基本特征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重点开展坡耕地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和水土保持工作机构建设及人员培养、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监督的对策。
赤水河地处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边缘地带,发源于云南省东北部,流经云、贵、川三省交界后始称赤水河,是我国著名的美酒河,孕育了国酒茅台等众多的名优白酒。赤水河源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社会经济发展落后,虽然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区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滇东北地区就因强烈的水土流失造成区域内2/5以上的坡耕地不再适宜耕作,且宜耕地中有80%以上的属于中低产地[1]。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农村经济发展中,迫于发展的需要将不可避免地对森林、草地、耕地、矿产等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再加上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区内水土流失加剧,局部地区生态恶化。水土流失又引起耕地减少、土地退化,同时由于这一地区独特的喀斯特环境,土壤流失后产生岩石裸露的石质山地,即出现石漠化现象,造成水源枯竭、植被稀少,部分土地已基本无法再利用,进行生态恢复极其困难。土地和环境的退化又加剧了社会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利用,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农村贫困人口对于自然环境和资源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然而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环境退化又使这种依赖性变得更加脆弱[2-3]。强烈的水土流失已严重制约了本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赤水河源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引起的水土流失和环境退化将直接威胁国酒茅台及赤水河下游众多白酒酿造厂的用水安全,一旦赤水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环境恶化,其后果难以估量。针对这一问题,笔者通过分析赤水河源区水土流失现状、基本特征,剖析其成因,提出该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策,以期为该区今后土地开发、利用、保护与整治提供科学依据。
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和威信县,其中:镇雄县境内流域面积1 419.26 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8.4%,涉及赤水源、芒部、雨河、木卓、果珠、尖山、大湾、坡头、场坝、以勒10个乡(镇);威信县境内赤水河流域面积322.03 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3.1%,涉及扎西、双河、水田3个镇。
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价赤水河源区水土流失现状,我们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计算:①收集区内各县水土保持部门的水土流失调查统计数据、国土部门的土地资源资料、林业部门的植被资源资料,查阅相关地区水土流失研究文献,同时结合实地调查结果,计算、统计和汇总水土流失量。②以美国农业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为基础,结合流域内以陡坡水力侵蚀为主的特点,采用江忠善等建立的坡面水蚀模型A=RKLSGCP[4]进行土壤流失量计算,各参数通过相关地区的坡面水蚀研究成果并结合实地情况确定。
通过对赤水河源区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等因子的调查,其水土流失面积、土地利用现状、土壤流失状况见表1—3。
表1 赤水河源区水土流失面积
表2 赤水河源区土地利用现状
表3 赤水河源区的土壤流失状况
赤水河源区水土流失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是源区水土流失分布广、面积大。据实地调查,源区水土流失广泛分布于各乡镇,水土流失总面积为 1 126.68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64.7%。源区不仅水土流失分布广,而且流失程度也较严重,不同强度的水土流失面积所占比例见图1。从图1可知,在赤水河源区水土流失面积所占比例中,轻度侵蚀占41.7%,中度及中度以上侵蚀占59.3%,超过一半的面积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二是不同地类的土壤流失强度差异较大。根据表2、3中的数据,可以计算出赤水河源区不同地类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图2)。从图2可知,不同地类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其他用地类型的土壤侵蚀总量较小未计算)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平均侵蚀模数最大的是耕地,为7 836 t/(km2·a);其次是荒地,为5 002 t/(km2·a);非生产用地土壤侵蚀模数最小,仅为105 t/(km2·a)。耕地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较大的原因主要是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荒地由于缺乏植被覆盖、土壤裸露易产生水土流失,非生产用地多为住宅用地、公路用地等,由于地面已硬化,所以侵蚀模数很小。不同地类的年平均土壤流失量和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土地总面积相关,从表3可知:耕地由于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大,同时面积也大,因此其年均土壤侵蚀量也最大,为477万t;林地虽然年均土壤侵蚀模数较小,但是由于其分布广泛,占地面积较大,其中的疏幼林地和覆盖度较低的林地等也会产生一定的土壤流失,因此林地的年均土壤流失量仅次于耕地,为67 t,由此知林地也是水土流失的源地之一。三是水土流失主要来源于坡耕地。由于流域内耕地中坡耕地所占比例较大,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陡坡耕作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使得耕地成为源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类。表3表明,赤水河源区土壤流失主要来源于耕地,其年均土壤流失总量达477万t,远远超出其他地类,年均土壤流失量占总流失量的83.4%。
图2 不同地类平均土壤侵蚀模数
本研究主要对赤水河源区因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进行分析。据分析,造成赤水河源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
(1)人口过快增长显著加大了对农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对耕地的需求。调查中发现,区内农村耕地几乎从坡脚延伸到坡顶,且不采取任何水土保持措施。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对土壤产生强烈的扰动,改变和破坏了土壤结构及其抗侵蚀力,在降水等外力的作用下产生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又造成土地退化、耕地瘠薄,进一步加剧了开荒活动,使得区内坡耕地分布广、面积大。坡耕地水土流失已成为区内主要的水土流失来源。
(2)赤水河源区水土流失程度和当地的植被覆盖度紧密相关。一方面是源区过度开垦和采矿、修路等生产活动,使植被遭到破坏、地表裸露,降低了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加剧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造成源区原始植被破坏,人工林和防护林虽然起到了一定的防护作用,但是其地表覆盖层并未完全形成,在降水冲刷或人为干扰下仍会产生大量的水土流失。
(3)赤水河源区人为因素导致的水土流失,从更深层次看,存在以下4个根本问题:①源区属农业地区,大量的农业人口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长期的大规模的开垦活动,最终造成流域内坡耕地分布广泛,水土流失严重。②人们水土保持意识薄弱,管理滞后。区内水土保持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缺乏,向社会宣传和普及水土保持知识的能力极其有限,农民甚至是某些从事水土保持工作的管理人员不了解水土流失产生的机理、危害和如何进行有效的防治,水土保持仅以行政手段的方式完成,广大群众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水土流失加剧的局面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③由于贫穷与落后,所以发展经济仍是区内首要的任务。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矛盾的但又是统一的,水土保持在农村的核心问题就是农民的利益问题,部分水土流失防治工程实施的结果是社会获得了环境利益但是牺牲了农民的部分经济利益,这样的水土保持工作就失去了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④随着赤水河源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开发建设项目在区内开工建设,特别是公路、铁路、采矿等工程建设过程中对自然植被的破坏和由其引起的水土流失,已经成为区内水土流失的重要来源。
根据对赤水河源区水土流失基本特征、水土流失成因的分析,结合当地社会经济状况,提出以下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1)由于耕地是赤水河源区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因此该区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是坡耕地,而耕地整治的前提是按社会条件和实际耕地需求划分合理的耕地范围。结合区内人口、社会经济条件,对辖区内耕地分布、组成、土壤肥力、耕作方式等进行充分的调研,在保障农民对耕地需求的同时,合理确定耕地的范围和面积。
(2)以改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条件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为出发点开展水土流失防治,重点是开展坡耕地综合整治。赤水河源区的水土流失是长期的人口增加、植被破坏及历史原因造成的,因此在水土流失防治过程中切忌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要做到长期规划、循序渐进。由于流域内耕地的水土流失主要来自于陡坡耕地,因此陡坡耕地是整治的重点。①耕地整治的初期任务。首先是对现有坡度在25°以上的耕地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制止其范围继续扩大,鼓励农民在>25°的耕地上种植经果林等,并给予种植补贴和奖励,引导农民自主退耕,减少农业耕作对土地的扰动,降低水土流失强度;其次是对现有坡度在16°~25°之间的坡耕地,引导农民改变原有耕作习惯,可采取建设等高植物篱的方式防治水土流失,按等高线种植草本或灌木。②耕地整治的中期任务。根据区内实际情况发展优势生态农业,如建设经济林、发展渔业等,改善农民生活条件,逐步收回或改造受益区农民坡度>25°的坡耕地,最终实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对于现有坡度在16°~25°之间的坡耕地,将其建设成耕作条件较好、土壤肥沃、产出率高的高产农田,并结合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③坡耕地整治的远期任务是,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对一次农产品的开发加工,如对蔬果、粮食进行加工等,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在发展区域经济、改变粗放土地利用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使耕地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3)在保障农民基本生计的基础上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赤水河源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水土流失存在较大差异,垦殖率高是该区土地利用的显著特点,因此要逐步调整耕地为林地、园地,增加林草覆盖率。另一方面,本区的荒地、覆盖度较低的疏幼林、草地同样是水土流失的产地,由于区内石漠化现象严重,如果这些荒地、林草地不能得到及时的保护和补植,石漠化产生后即很难进行生态恢复,生态环境将趋于恶化。
(4)加强赤水河源区水土保持的宣传和教育,加快水土保持工作机构建设和人员培养。基础教育的落后仍然是制约赤水河源区农村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无论采取何种水土流失治理形式,广大农民的理解、参与和支持是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保障,而目前在赤水河源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仍属空白,今后要尽快加强这一工作。
(5)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的监督。由于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如果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不按照水土流失防治要求和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进行预防和治理,则可能引起强烈的水土流失甚至威胁主体工程安全,因此各级水土保持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建设单位的事中、事后的监督管理,确保水土保持工程能长期发挥效益。
[1]杨子生,谢应齐.滇东北坡耕地水土流失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7(12):20.
[2] Ambler J.Attacking Poverty While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Toward Win-Win Policy Options[M].Swansea,U K:Centre for Development Studies,University ofWales,1999.
[3]Cavendish W.Empirical regularities in the poverty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of African rural household[J].World Development,2000,28(11):1979 -1980.
[4]江忠善,郑粉莉,武敏.中国坡面水蚀预报模型研究[J].泥沙研究,2005(4):1-6.
S157.1
C
1000-0941(2012)08-0060-03
付磊(1985—),男,贵州毕节市人,助理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水土流失监测、水土保持规划等工作。
2012-02-15
(责任编辑 赵文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