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静维 张长青 路娟
(北京市普仁医院神经内科 北京 100062)
急性脑梗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在脑缺血的病理过程中,自由基损伤是引起脑水肿形成和脑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具有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可抑制脑细胞的过氧化作用,减轻脑缺血和脑缺血引起的脑水肿及组织坏死[1]。研究证实,依达拉奉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所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我科于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和早期加用依达拉奉治疗方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入选患者均为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临床诊断明确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选标准:(1)均为发病72h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脑梗死诊断标准[2];(2)首次发病或既往脑梗死后遗症不影响神经功能评分的复发脑梗死患者;(3)年龄80岁以下,性别不限,意识清醒或嗜睡;(4)头颅CT或MRI证实新发脑梗死及血压在180/100mmHg以下患者;(5)排除有严重心、肝、肾、肺功能不全及严重并发症;(6)排除有严重精神疾患、痴呆及不合作者;(7)入组前未给予溶栓、抗凝、血液稀释等治疗。6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依达拉奉治疗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51~79岁,平均68.23岁;入组时的发病时间2~72h,平均29.07h。对照组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49~80岁,平均67.53岁;入组时的发病时间4~72h,平均31.9h;2组年龄、性别、入组时的发病时间、并发症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次静脉滴注,2次/d,均连用14d,分别评价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并分别在疗程前后监测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观察并记录各种可能的不良反应,包括皮疹、肝肾功能损害等。
1.3.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使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1.3.2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 使用Barthel指数(BI)记分法[3]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用均数±标准差(±s),采用t检验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及其改善情况。
治疗组治疗前平均NIHSS评分为8.77±4.38,对照组治疗前平均NIHSS评分为4.73±3.93,两者有显著差异(P=0.001),治疗组在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重。治疗组治疗前平均BI评分为41.7±24.6,对照组治疗前平均BI评分为72.0±25.0,两者有显著差异(P<0.001),治疗组在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差。但在14d后,治疗组平均NIHSS评分为3.60±3.09,对照组平均NIHSS评分为2.63±3.17,两者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202)。14d后治疗组平均BI评分为72.8±24.4,对照组平均BI评分为85.7±21.1,两者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47)。14d后治疗组NIHSS评分平均改善为5.17±2.44,对照组NIHSS评分平均改善为2.10±1.37,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治疗组BI平均评分改善为31.2±16.3,对照组平均BI评分改善为13.7±11.3,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
2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4d各监测1次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心电图。治疗组有2例(2/30)、对照组有1例(1/30)肝功能轻度异常(转氨酶升高),经保肝治疗后均降至正常。2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5)。
急性脑梗死早期局部血管闭塞,梗死中心区细胞迅速死亡,在不可逆的缺血中心部位存在半暗带区,血流恢复后一部分半暗带区细胞会发生迟发性死亡,这些细胞死亡导致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神经细胞钙内流、氧自由基产生等一系列连锁反应,是脑缺血后脑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4]。氧自由基能破坏脂质、蛋白质、核酸,引起细胞继发性坏死或凋亡。因此,使用抗氧化剂和抗兴奋性氨基酸作用的神经保护药物能阻止脑组织损伤扩散,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其主要成分为3-甲基-1-苯 基 -2-吡 唑 啉 -5-酮 (3-Methyl-1-phenyl-2-pyrazolin-5-one),具有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此外其分子量小,分子结构上具有亲脂基团,血-脑屏障的通透率高达60%,可在脑内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可以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延迟神经细胞死亡,并且可减轻脑缺血和脑缺血引起的脑水肿及组织损伤[5],从而起到延缓缺血半暗带发展为脑梗死的作用。
本组研究观察,对发病72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早期应用依达拉奉,在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改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积极作用。尽管由于各种原因入选的治疗组患者初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但在14d的治疗后,治疗组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与对照组已经没有显著差异。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因此,该研究证实依达拉奉对于改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4d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是有效的,早期应用依达拉奉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临床研究还表明[6],依达拉奉并不影响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溶解和出血时间,因此,不会增加出血风险。故依达拉奉是一种有效、安全的神经保护剂,可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1]狄晴,葛剑清,陈道文,等.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17:184.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Hacke W, Biuhmki E, Steiner T,et al. Dichotomized ellicacy end points and plobal end point analysis to the ESASS in tention to treat date set [J].Stroke,1998,29:2037~2075.
[4]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5]杨政,吴玉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新型脑保护药依达拉奉[J].中华医药杂志,2002,11(12):911~913.
[6]Tatsushi K,Yasuo K.Mild hypothermia enhances efficacy of neuroprotective agents in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s[J].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2003,1252:9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