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建 万保罗
(1.河南省息县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河南信阳 464300; 2.河南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郑州 450003)
鼻中隔偏曲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为16%~79%[1],其中10%以上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不适,主要与下鼻甲肥大、鼻中隔中鼻甲嵴、鼻窦炎、鼻出血、头痛等有密切的联系,需要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可靠手术,随着近几十年来微创理论的建立及微创技术的应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也得到了不断改进。我们采用三线减张法矫正12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对12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矫正手术,其中男性87例,女性39例;年龄15~67岁,平均31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S”型偏曲分别为14、22例,“C”型偏曲分别为15、17例,伴有嵴突者分别为23、19例,高位偏曲者分别为4、3例,伴有2个以上偏曲者分别为3、6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鼻塞、鼻出血、嗅觉下降、脓涕等,其中鼻塞120例,头痛87例,鼻出血11例,脓涕和嗅觉障碍14例。经鼻窦CT扫描,有36例伴鼻窦炎、鼻息肉及鼻窦囊肿。29例伴代偿侧中下甲肥大。
2种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常规手术方式:于鼻中隔前端切口,分离切口一侧黏软骨膜及黏骨膜,下至鼻底,上至鼻顶。分离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及犁骨间连接,进入对侧。分离对侧筛骨垂直板骨膜、犁骨膜,向下至鼻底。鼻中隔上部保留三角形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相连,防止中隔塌陷。将软骨推向对侧,并保留对侧黏软骨膜与软骨间连接。软骨钳咬去偏曲的软骨及骨部。
三线减张法:于鼻中隔前端切口分离切口一侧黏软骨膜及黏骨膜,下至鼻底,上至鼻顶。分离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及犁骨间连接,用鼻中隔剥离子轻压鼻中隔四方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的结合处,断开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的连接,剥离子在对侧黏骨膜下充分游离筛骨垂直板,适当咬除筛骨垂直板前缘的骨质;在鼻中隔四方软骨前缘垂直切除2~3mm软骨条,并用剥离子在对侧黏骨膜下充分游离鼻中隔软骨,分离和断开鼻中隔软骨与犁骨、上颌骨鼻嵴的连接,使中隔软骨后、下缘游离,用中甲剪水平切除3~5mm宽鼻中隔软骨下端软骨条;向下凿除偏曲的上颌骨鼻嵴及腭骨鼻嵴,此处常是形成嵴突、矩状突及后位偏曲的受力部位,向后咬除偏曲的犁骨。术毕双鼻腔止血纱布或膨胀止血海绵填塞48~72h后抽出,术后行常规止血、预防感染、对症治疗。
术后随访半年,双组患者鼻中隔矫正效果肯定,均无再复发情况,但是对照组仍有患者自觉通气过度或通气不适、头痛,等情况,观察组患者则恢复良好,通气良好,无鼻塞,鼻出血,头痛等,无过度通气。
鼻中隔对鼻子的生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最终决定了成年后鼻子的基本形态,因此,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鼻中隔畸形均严重影响鼻子的功能及外形[2]。鼻中隔偏曲的种类很多,根据形态的不同,有S型、C型、棘突、嵴突和混合型偏曲,根据位置的不同,有前端、后端、高位、低位等偏曲。
上世纪80年代,鼻内镜外科技术创立,鼻内镜下中隔手术以其视野清晰,操作灵活,适用性强等诸多优点得到了广泛开展[3~5]。
以往的鼻中隔成形术,主要是对偏曲的软骨部行切割减张,骨部行骨折移位。学者们提出鼻中隔软骨顺应性生长的理论,为保留鼻中隔软骨提供了理论及实践支持。韩德民等[1]充分利用鼻中隔偏曲产生的生物力学规律,提出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法,该术式保留鼻中隔大部分硬质支架,将鼻中隔手术局部化,减轻手术创伤,简化手术过程,符合鼻腔的生理功能需要及鼻部微创原则,减轻了严重并发症。本组病例也显示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目前许多医生仍采用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这些操作由于较多地切除了鼻中隔的硬质支架,易出现鼻背畸形、鼻中隔穿孔及中隔摆动等并发症。
三线减张法矫正鼻中隔,保留了鼻中隔的大部分硬质支架,符合鼻中隔偏曲生物力学规律,也符合鼻腔生理功能的需要,并且具有创伤小,严重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鼻内镜下手术,具有照明良好,术野清晰,手术始终在直视下操作,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深部操作也直观易行,术中可同时进行修整中鼻甲、鼻窦开放及下鼻甲骨折外移等操作,更符合功能性、微创手术的原则。
[1]韩德民,王彤,藏洪瑞.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09,24:103~105.
[2]Holt GR.Biomechanics of nasal septal trauma[J].Otolaryngolclin North Am 1999,32(4):615~619.
[3]颜永毅,张增,胡岩生,等.鼻内窥镜下不同鼻中隔术式的初步体会[J].山东医大基础医学院学报,1999,13:76~77.
[4]韩德民,周兵.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0~144.
[5]董震,王荣光.鼻科学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373~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