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钦小英(江苏省无锡市八士中学)
语文教师每天都在和语言打交道、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和交流,但语文教师对语言的重视程度远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每一次参加校内校外的教研活动,听了各式各样的课之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太重要了!只要是好课,不管内容如何深刻、形式如何更新,都离不开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语言的关注实在太少。
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给了每个人充分言说的自由和权利。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教到老,学到老”的良好素质。学习的对象可以是书本、媒体,也可以是学生。一场“超级女声”使“想唱就唱”成为新一代学生张扬个性的代名词。去网络上走走,不会使用“灌水”“大虾”“美眉”这些词的人,会被视为“菜鸟”,会遭遇无数的“板砖”,当然也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成为学生的贴心人,在他们的心中树立“斑竹”的威信。我们不能想象自己如“恐龙”一般置身于学生话语圈之外的景象。如果由于我们不善于学习,导致和学生们在语言表达上形成不可逾越的屏障,那么,恐怕其中一多半的责任在教师身上。就让我们埋下头来,做一名谦虚诚恳的小学生,用心捡拾学生们出现在口头或文章中的“新新词汇”,细心过滤,精心挑选;既不墨守成规,置时代的发展变化于不顾,又不“全盘接受”,把传统语文的养分丢弃。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展现当代语文教师丰厚坚实的学养和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口语交际制定了如下标准:1.注意交际的态度;2.能简要转述;3.能即席发言。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当然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培养。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本人注意研究说话的艺术,注重研究语言的表达,进而练就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不经意地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起到示范作用,从而感染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敢讲、能讲、善讲,成为口语交际的高手,在日常生活中能通过口语交际更好地融入集体、融入生活、融入社会。
语文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语言课。教师导入靠语言,文本分析靠语言,启发学生靠语言,提问设疑更离不开语言。总之,语文课的组织离不开教师的语言。多媒体在语文课堂的运用,可以使教师从某种程度上获得“手的解放”,但不可能也不能够让语文教师走向“嘴的解放”。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发起者。如果教师的语言平淡无味,学生们必然感到味同嚼蜡。孔子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也许是对语文教师最中肯的劝告。在课堂中有若干师生互动的环节,如果我们每出一言都让学生获得有益的教诲,何愁语文课没人听?何愁语文课没有效率?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精心备课,备好自己肯定要说、也许会说的每一句话,在对话中尽显教师风采:生动的导入,适度的点拨,精辟的小结……通过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对话,解读文本、体验生活,深入学生内心。语言表达,是语文教师随身必备的“利器”之一。我们必须把这一“利器”磨尖磨亮。试想一堂课下来,教师酣畅淋漓,学生如沐春风,这难道不是我们追求不止的理想境界吗?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运用语言的地方当然很多。我个人以为,最应该把握好的是以下一些环节:
1.精妙的导入。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精妙的导入必不可少。一个成功的导入,便是一次快意的心灵之旅,能够让学生顺利地进入文本情境,唤起他们阅读和对话的兴趣,使其敞开心扉,主动积极地同教师一起度过轻松美妙的学习之旅。钱梦龙在其专著《导读的艺术》中谈到许多导读的好处和实用方法。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我自觉获益匪浅。运用语言的艺术,完成语文课堂精妙的导入,这算是语文教师实战演习的第一关。
2.灵活的过渡。上语文课就像做文章,好的文章有起承转合。语文课上的过渡也可以看出语文教师运用语言的技巧。新教师常常会感到自己在处理每一个层次的衔接时,总有比较明显的痕迹,无法做到游刃有余、运转自如。这当然存在经验不足的因素,但同时也是语文修为的问题。不过,经验虽然充足但在教学中过渡得生硬的老教师也大有人在。而青年教师中,把握了个中门道、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不露痕迹地进行起承转合者的出现,正说明了锤炼语言,什么时候都不晚。
3.高效的提问。高效当然是相对于“低效”而言的。提问是语文课上的重头戏。我们常常因为自己是语文课堂的主导者,而不把提问的艺术当一回事。只管去问,劈头盖脸地问,问完了事。因此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一个简单轻松的问题提出来,居然应者寥寥。所以,课堂的提问,常常是时间漫长而效率低微,真是事倍功半。可是学生们又是怎么想的呢?千篇一律的提问,老套的说法,永远缺乏新意的质问话语体系……怎能不令人恹恹欲睡?
4.精辟的提炼。教师对文本的研读能力,决定了其提炼主题的深刻程度。但光有理性的思考对语文教师而言还很不够。语言,提炼文本的语言,直接决定了学生们可以攀登的高度。教师的提炼就是巨人的肩膀,学生们将要踩着我们的肩膀向上。但肩膀的高度却有差异。深邃的思想,加之以精辟的语言为依托,就能产生真正的“巨人”。但是,如果仅有思想的深度,而没有语言的亮度,即使是巨人,也只能是“独腿巨人”。
5.机智的应对。这也许是语文课堂中最能检验教师应急表达能力的关键环节了。死气沉沉的课堂上,是不会出现学生们灵感闪现的智慧火花的。但活跃的语文课堂又常常因学生的“灵机一问”,而让猝不及防的教师陷入困境。并不一定是学生的问题难度太大,有时恰恰是因为学生们的顽皮或幼稚让人不知所措。比如谈到“爱情”问题时,学生就会问:“老师,您的爱情故事是什么样的?”课堂上无意间提到的一句话,也会引发学生有针对性的哄堂大笑。遇到这样的情况,勃然大怒是没有必要而且很可笑的,以机智的语言应对顽皮的挑战才是上策。比如,第一个问题可以微笑着应对:“谢谢你对老师的关心,但爱情是神秘的,老师不想用自己的答案代替你将来的探索和体验。”对于第二个问题,则可以根据当时情况随机应变。比如,我常常会柔中带刚地对学生说:“刚才的一句话说得大家这么开心,我希望下课以后,几位笑得最灿烂的同学能把这份快乐和我分享一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通过实践和观察,我发现学生们对这样的语文教师既敬重又喜欢。而教师本人也能从这样的“师生过招”中收获快乐和自信,何乐而不为?
总之,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不是“花架子”,也不是可有可无的“鸡肋”,而是一位教师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需要有深厚的语文功底和灵活机智的教学技巧作后盾。年轻的语文教师,要想达到收放自如、“随心所欲”的理想境界,还须假以时日。一定要多方学习、潜心体悟。我在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一些经验,罗列如下,仅供参考:
1.多听课,多思考,取长补短,汲取别人的养分,养成活学活用的习惯——用多了,就变成自己的东西了。2.多和学生沟通,尤其要多交谈,了解学生的思想,掌握他们的表达和思维习惯——知己知彼,百“谈”百胜。3.从每一节课做起,一丝不苟地锤炼自己的语言。课后随时作总结,最好形成文字——以讲促写,一举两得。4.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不管是“豪放浪漫型”,还是“温柔婉约型”,或者是“幽默风趣型”——自己成型,别人才能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