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映静 钟宏
(1.深圳市龙岗区横岗人民医院 广东深圳 518115; 2.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 广东深圳 518172)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如鼠疫、天花等均得以有效控制,但新的疫情如非典、禽流感等还在不断出现,尤其是2008年手足口病爆发中受感染的儿童人数高达几十万之多[1]。传染病的危害性再次为社会敲响了警钟,与传染病接触最多的医护人员的安全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尤其是院外急救出诊人员经常接触各类患者包括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和患者,存在极大的传染危险,因此,如何有效降低院外急救人员传染病感染风险成为每个医院应认真严肃面对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院外急救中存在的传染病隐患进行了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一些预防举措,以供大家参考。
我国有关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和应急处理、消毒管理办法均有出台,但由于近年来我国卫生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医疗技术也得以长足进步,各类传染病发病率大幅下降,脊髓灰质炎、鼠疫等传染病得以消灭,丝虫病、白喉等也稀少发生,使部分人对传染病的预防产生了麻痹,使目前院外急救中各种传染隐患大量存在,现分析如下。
院外急救作为24h被动医疗救助,前往实施急救的现场状况往往具有未可知性,需要急救的患者可能出现在家里、路边及其它任何公共场合或事故现场,急救现场复杂多样并一般都处于开放状态,且很多情况下因为病因不明确而未采取相应的隔离防传染举措,部分患者还存在有开放性的伤口,在患者带有乙肝、肺结核等传染病菌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他人感染,如艾滋病毒虽然离开人体后存活时间较短,但在血液未干的情况下在室温下可保持96h的活性,若直接如他人伤口接触,就有可能导致他人被传染,向乙肝、甲肝等活性更强的传染病菌就更不用说,因此,尤其在突发性事故中,急救现场会有大量围观人员和热心帮忙人士,但由于其对传染病感染预防的知识了解贫乏,缺乏相应的预防意识,在救助过程中的一些不当行为可能会对院外急救带来一定的传染危险。
部分急救人员在未做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就实施院外急救[2],一旦碰到伤病患者是传染病原菌携带者或传染病患者的情况,后果不可乐观;另外,由于院外急救是全天候不分时间和地点、不分对象的被动救援,面对的主要是急症患者,工作强度大、负荷重、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环境差等情况使急救人员心理负担较重,常会导致急救人员焦躁、疲乏、食欲不振等亚健康状态出现,机体调节功能减弱、抵抗力下降,容易遭受攻击免疫系统传染病菌的入侵,急救时被传染的危险性增大。
危重病患的运送途径中往往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如药物注射、伤口处理包扎等实施初步急救,而救护车空间不大,途中又存在多种因素会导致急救车颠簸甚至紧急刹车等状况,严重干扰治疗操作,并且还会增加急救人员在救治实施时被针刺伤的危险,容易发生血源性疾病的传染危险(多达20多种可经由针刺传播),尤其是乙、丙肝炎和艾滋病的传染危险性和危害最大[3],其中艾滋病的血源性感染的潜伏期平均2年,短则数月,多则5年,而从被感染到体内产生抗体大约要经过3个月的窗口期,因此,急救人员一旦感染且未及时发现,就会对其家人和急救患者产生严重威胁,其危害性远远大于普通民众。
救护车在外院急救中承担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每天需要运送各种不同疾病的患者,其中一些是不可知的传染病菌携带者或潜伏期的传染病患者,一些是传染病患者,这些病患所携带的传人病菌不断的向车内扩散,急救中的呕吐物、血液及其它体液均对车内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而有时急救出勤任务较多,救护车难以进行彻底、完全的消毒处理,致使救护车内污染严重,急救人员被传染危险增大。据相关报告显示医院救护车空气内细菌平均含量达4967cfu/m3,并且有九成空气细菌含量超出4000cfu/m3,细菌在物体表面含量平均达43.4cfu/m3,而依据空气微生物医院评价标准[4],若空气细菌含量达到700~1800cfu/m3就具有空气传染危险。
通过对院外急救中存在的各类传染病隐患的分析,现初步提出以下预防措施,以减少院外急救人员被传染的危险。
急救人员直接在现场接触患者大量的体液、血液及分泌物,被传染的危险性较高,为有效减少因急救人员自身原因所导致的院外急救传染风险,医院应加强对院外急救人员的急救安全教育和消毒隔离操作培训,提高其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并不断补充新的疫情防控知识,提高急救人员的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以及急救操作的熟练性,消除抢救过程中的针刺伤可能性。使其严格按照安全防范规定,认真落实标准预防,在接触患者及其衣物时,不论是否存在血迹或体液污染、接触皮肤或粘膜是否完整都必须实施标准防护措施,不但要防止血源性疾病传染,还要预防非血源性疾病传染,做好双向防护[5]。
大量的传染病菌在缺乏太阳足够的连续直射都能够长时间的存活,如SARS病毒在室温下可存活5~10d;乙肝病菌在30~32℃至少能存活半年,60℃高温加热1h,pH2.4或乙醚的6h杀菌都无法将其完全灭活,因此必须加强急救洗消系统的完善,对各类长期性使用的急救物质和器械实施及时、彻底性的消毒、杀菌,并确保急救人员、车辆在任何情况下均能够进行快速、彻底的消毒,另外还要储备充足的个人防护物资[6]如防护衣帽、口罩、脚套、消毒用品等,确保能够严格规范配置各急救车辆,且在出外急救时所有物质、器械、人员以及车辆都已经过严格消毒。
在到达现场第一时间,将人群疏散,减少因其他人员所引发的传染风险。在救护车内配备足够的污染袋(内置漂白粉10~20g)和污染桶(内置1%次氯酸钠消毒液)以及卫生纸,以备途中使用,并在运送病人的担架上覆盖一次性中单,以减少患者体液对急救车的污染,并在急救结束后将车内污染物集中收集处理,医护人员更换防护服并消毒。
院外急救人员经常性的接触各类急救病患,且大多在病患的病情及疾病种类不明确的情况对其实施救助,较社会其他人员更具有被传染病传染的风险,日常工作中需做好各类防护措施以将风险降低在最小,降低院外急救传染风险。
[1] 祝益民.加强和重视儿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J].中华急救医学杂志,2008,17(12):1237.
[2] 张志猛.浅谈院外急救中的传染病隐患及预防[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8):559~560.
[3] 邵海中.急救中心洗消系统的建设和应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杂志,2009,2(3):112~113.
[4] 刘胜文.实用医院管理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1992:195.
[5] 卫生部.卫医发[2000143]号.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
[6] 邱勇.浅谈院外急救单元的消毒隔离现状和对策[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5(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