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2012-01-29 13:11:50孙雪梅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

孙雪梅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科学技术创新的基础上,采用最先进的新兴理念和技术,能够适应并引领社会需求,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战略意义和全局意义,并且有潜力成为先导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的行业和部门。全球金融危机导致诸多国家经济失衡,危机之后为了重振经济,各发达国家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进行宏观调控,纷纷进行战略转型,将发展重心转向科技创新,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希望借此在危机重建中抢占先机获取有利地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我国立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着眼于全球经济变革与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2010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确定为现阶段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SWOT分析是美国哈佛大学安德鲁斯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战略分析框架,它是战略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运用这种分析方法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准确地把握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这一分析框架是在综合研究对象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基础上,对研究对象的内部优势(S-Strengths)、内部劣势(W -Weaknesses)、外部机遇(O -Opportunities)、外部威胁(T-Threats)进行系统评价,从而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并对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加以分析,从而进行战略探索,得出具有决策意义的结论,以助力研究对象的健康发展。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形势下,运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分析,可以完善产业发展的思路。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部优势(Strengths)分析

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显著的优势,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物质基础,国家相关政策体系的完善能够更加高效地整合各种资源和要素。

(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高技术产业不断壮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十一五以来,我国科技投入持续增加,各项科技计划有序实施,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在4%以上,2010年全国研发投入高达6980亿元,位居世界第三位。基础研究不断加强,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提升。截止2010年,我国正在运行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共有220个,试点国家实验室6个。在科技产出方面,仅2010年我国受理境内专利申请108.4万件,发明专利申请28.1万件,通过《专利合作条约》申请的国际申请量超过1.2万件,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在论文方面,2008年《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科学技术会议索引(ISTP)》这三类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检索工具收录的我国论文的数量分别是11.7万篇、8.9万篇、6.5万篇,世界排名分别是第2位、第1位、第2位。①高技术领域也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在2010年以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76156亿元。

(二)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实的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在这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新能源方面,我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十分丰富,其中水能可开发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均位居世界首位,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太阳能丰富,可以开发利用的风能约10亿千瓦,现有生物质能主要有农作物秸秆、工业废物、生活垃圾等,据估计这些资源有5亿吨标准煤的转化潜力,自从可再生能源法于2006年实施之后,我国新能源迅速发展,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的空间不断被激发。在新材料方面,我国拥有丰富的原材料,像稀土、钨、钛、锂、钒等矿产储量大且集中,其中稀土储量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总储量的70%以上。在生物资源方面,截止到2010年3月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拥有生物物种约26万种,其中药用动植物12800种,目前我国建立了世界上保有量最大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以及亚洲最大的微生物资源库。这些丰富的物质资源为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有利于降低成本,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能够保证相关产业顺利发展。

(三)国家高度重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及时把握住机遇,中央审时度势明确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09年11月温家宝总理向首都科技界发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至关重要,选对了就能实现跨越式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讲话分析了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肯定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2010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基本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 。②随后,各省市根据地区具体情况出台了相关规划和发展政策。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更是以单独一章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确定了宏观发展思路,明确指出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同时纲要指出在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创建一批示范基地。可以看出,目前的政策环境十分有利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部劣势(Weaknesses)分析

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着诸多优势,同时也不能忽视一些不利因素。只有正视这些因素,明晰劣势与优势的关系,才能在实践中合理整合各种资源,做到扬长避短。

(一)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自主创新,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很长一段时期我国走的主要是技术引进的道路,并且相关领域高素质人才缺乏,所以目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弱,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面临核心技术受制于外国的局面。在新能源产业领域,以风电制造业为例,大中小企业纷纷进入,但是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少之又少,核心技术都需要从国外购买。在新材料领域,我国复合材料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并初具规模,某些材料从九五时期就开始发展,但至今仍然无法满足新兴产业中对材料的高性能、低成本等要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电机、电池、电控系统这三大核心技术为国外汽车巨头控制,在生产中必然受制于人。③在生物产业、新兴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领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此类问题,自主创新能力弱导致的技术障碍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最大弱势。

(二)产业化能力不强,制约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

由于生产成本高、风险大、市场不成熟等原因,很多科学技术研究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阶段,缺乏向生产领域的转化,使创新成果没能投入市场。在新能源产业领域,由于准入门槛高、技术力量薄弱、开发成本高、社会认知度低、终端基础设施不健全等原因,新能源产品很难在市场上大面积推广。在生物产业领域,企业与研究所整合不足,导致技术力量分散、重复投资,难以形成高效流畅的产学研一体化,有限的企业力量也制约了产品的推广与普及,导致该产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低于15%。在新兴信息产业领域,突出问题是采购力度与市场规模不配套。2005年以来,信息产业每年以15%的速度发展,产业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但是政府和应用领域没有形成相应的采购力度,造成了市场力量的分散,导致信息产业发展效率降低。在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科研成果和新产品的推广同样也存在着很多现实障碍。

(三)资金投入不足,制约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充足的资金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基本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本身的资金实力有限。在我国,向银行借款的信贷融资占企业融资总额的80%以上,但是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风险大,资金使用时间长,商业银行对此类企业存在惜贷现象。④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的政策,但力度较为有限,特别是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明显滞后。民间资本方面,由于民营企业资金分散,承担金融风险的能力很弱,导致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热情不高,这些直接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体系不健全,融资渠道相对单一,导致许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金短缺,制约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全球化的发展使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脱离全球环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进入新的调整之中,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已然开始。我国已经错过了多次科技革命,此次革命正值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我国抢占科技制高点提供了重要历史机遇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诸多国家经济失衡,为了重振经济,各发达国家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进行宏观调控,并纷纷进行战略转型,将发展重心转向科技创新,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希望借此率先走出危机,在重建中获取有利地位,在这种背景下新一轮科技革命悄然开始。就像2009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首都科技大会上指出的"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近代中国屡次错失科技革命的机遇,逐步从世界经济科技强国的地位上沦陷",此次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将决定新的国际分工体系和世界格局,这为我们通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抢占科技制高点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时机。

(二)全球化深入发展,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全球化不断发展,经济、技术、人才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扩展,这是我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推动科技合作与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机遇,跨国经济、技术交流有利于我们分享世界先进成果、高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同时全球化创造了广阔的全球市场,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市场,虽然我国与一些新兴国家在制造业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但是在新兴高技术领域有很大的互补性和合作潜力,这将扩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外部市场空间。

(三)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当前,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流。在这种有利的国际大环境下,我国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在经济总量、增长速度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此次金融危机凸显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发展新兴技术和战略性产业成为诸多国家的共识。就国际环境而言,虽然存在地区冲突与摩擦,但世界的主流是和平的,我国周边环境相对稳定,地区合作趋势向好。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不会变,这就为我国投入精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外部威胁(Threats)分析

国际形势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充满挑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将面临激烈的竞争,需要我们积极应对。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球竞争焦点,我国面临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

金融危机之后,为了重振经济,发达国家纷纷进行战略转型,将发展重点转向科技创新,重点培育新兴产业,希望借此率先摆脱经济失衡。美国奥巴马政府把新兴产业确定为投资重点,将新能源、干细胞、航天航空、宽带网络等产业确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日本也着力发展商业航天、信息技术、新兴汽车、新能源、医疗护理等新兴产业。欧盟在经济复苏计划中投资2000亿欧元用于鼓励发展新能源等产业,发展低碳环保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决定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各个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已经展开,发达国家为维护其经济地位,采取各种措施挤压新兴国家的发展空间,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国际竞争和挑战。

(二)高端人才成为重要战略资源,我国面临全球性的人才争夺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大量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智能型人才,由于人才的有限性和流动性,各个国家围绕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各个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采取各项措施,出台众多优惠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凝聚人才。美国出台了创新教育战略,实行更加宽松的绿卡政策,日本推出"亚洲人才构想"计划,欧盟制定了蓝卡计划,⑤这些政策都是着眼于全球人才争夺。高端人才是国际竞争的根本优势,是新兴技术发展的根本。很长时间以来,我国都存在传统中低层次人才过剩,高层次人才稀缺的问题,人才的缺乏已经限制我国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全球范围内的人才争夺必然造成我国人才的流失,这将构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巨大挑战。

(三)发达国家的技术遏制更加明显,我国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技术环境

技术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命脉。发达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护本国技术。美国、西欧、日本、韩国等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并有完善的产权保护法律体系。跨国公司非常重视产权保护,采用各种手段封锁技术扩散的渠道,防止技术溢出,在相关领域垄断高端技术。近些年来,围绕技术标准的国际竞争也成为国家间技术、经济、政治竞争的博弈点。只靠技术创新和科技领先无法保证国家长久的国际竞争力,能够获得持续性优势的是掌握标准制定权的国家;一旦掌握了标准制定权,就意味着其本国技术将会成为国际技术标准,也就意味着掌握国际市场的主动权和操纵权。发达国家纷纷加强了标准战略,争夺国际技术标准话语权,从而遏制新兴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方面的壁垒和障碍将使我国战略性新兴技术的发展面临非常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

五、结论

可以看到,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自然资源、科学技术以及国家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并且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大环境这些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我们也有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化能力不强、资金投入不足等劣势,也面临着在全球化过程中来自发达国家的挑战。这些不利因素有些是长期存在的,无法在短期内消除,但是总体上是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正确认识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的关系。我们的工作重点并非消除不利因素,而是扬长避短,适时制定并及时适度调整方针政策,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优势、尽力克服劣势、化解挑战,从而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注释:

①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五:科技发展成果丰硕[EB/OL].http://www. stats. gov. cn/tjfx/ztfx/sywcj/t20110311 _402709774.htm,2011 -03 -11.

②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http://www.gov.cn/zwgk/2010 - 10/18/content_1724848.htm,2010-10-18.

③肖兴志.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38.

④李拓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266.

⑤王辉耀.人才战争[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66-113.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 - 03/16/c_121193916.htm.2011 -3 -16.

[2]温家宝.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10433333.html.2009-12-24.

[3]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http://www.gov.cn/zwgk/2010 - 10/18/content_1724848.htm,2010-10-18.

[4]刘小雪.发展中国家的新兴产业优势(第1版)[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48 -75.

[5]刘玉忠.后危机时代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11,(2):45-49.

[6]朱瑞博,刘芸.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制度障碍与机制创新[J].社会科学,2011,(5):65-72.

[7]张明.全球金融危机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民经济管理,2009,(6):103 -106.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
科技助我来看云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河北地质(2017年1期)2017-07-18 11:08:09
科技在线
再造战略性大单品
生活用纸(2016年5期)2017-01-19 07:36:10
科技在线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科技在线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06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新兴产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