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凯,蔡美萍
我国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在教育部的推动与社会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快速起步,当前正处于感性发动的阶段。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创业教育的观念中孕育,它主宰着创业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是最稳定、最核心的要素,揭示出创业教育的内在逻辑与存在的终极价值。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在国家政策推动下,思想政治教育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得到了高度认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介入思想政治教育意识逐渐增强。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国家和教育部都很重视在创业教育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泛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部分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并把这项工作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工作来抓。其主要体现在:(1)建立健全机构,部分高职成立了创业教育工作小组,学院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2)开始投入硬件与经费,设置专门的创业教育实训基地,配备专门的设备确保创业教育的开展;(3)内容上逐步由过去集中式、应付式以及单纯式的创业专业技能教育过渡到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
创业教育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要贯穿于高职院校创业教学活动始终,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同时,还要通过开设课程、资助资金以及提供咨询等方式使学生具备自己创办企业的基本素质。当前,以创业教育为有效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创业教育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激发学生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基本形成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注重对创业个体精神培养的教育模式,由于创业精神主要由创业意识和创业心理品质组成,因此,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就是优化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心理品质。
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但是就其课程内容设置来看,主要侧重于创业知识和创业实践的讲授。这种单就创业进行创业教育的模式,忽略了高职学生创业理想、创业道德、创业价值观和创业人格等创业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没有明确的创业价值导向,因而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遇见困难和挫折就会显得迷茫。事实上,大多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是相互分离的,认为创业教育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将创业教育功利化,将接受教育的学生运用于社会交换,不再关注其灵魂净化和道德升华。把创业实践活动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框架的重大挑战,有助于教育实践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真正落实;其次,从创业教育学体系看,创业实践活动既是作为一种教育影响,也是作为一种课程模式,使创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有了质的区别。[1]纵观我国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总体状况,“两张皮”的现象没有根本解决,很少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做到水乳交融的。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依然遵循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注重灌输式,单纯强调知识的传授,缺乏社会实践,实效性有待加强。笔者对南京某高职院校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结果显示,有65%的学生认为,教师只是理论灌输,课堂上教授的内容与社会创业现实相去甚远;有78%的学生认为,应在创业实践中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有45%的学生认为,目前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没什么差别。这一调查结果反映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较为单一,教师仅按照常规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计划进行授课,没有考虑到学生个性差异,多采用集体教育方式,习惯于运用论坛、讲座和报告会等方式进行,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单向信息交流多,老师与学生缺少互动,最终会影响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国外,担任创业教育系统课程的教师大多有创业或投资的经历。例如,英国主要存在两种创业教育课程:一种是“为创业”课程,其中有98%的教师曾经有过商业管理经验,70%的教师创办过自己的企业;另一种是“关于创业”课程,其中有61%的教师有过商业管理经验,36%的教师创办过自己的企业。[2]但是,在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专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招生与就业服务中心、团总支书记和辅导员承担,这些人基本上没有任何创业经验,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是照本宣科,没有能力在创业教育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创业教育者在实际的教学组织中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热情,要么教学形式陈旧单一,敷衍应付了事;要么干脆找各种借口不搞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识模糊,本身就对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深入,忽视对学生创业能力及创业精神的更高层次的培养,容易把创业教育简化为单纯的创业技巧与操作。
在我国,由于传统教育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下形成的教育评价体系等因素的影响,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主体性缺失的现象。部分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仅仅把学生当做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使学生受到过多的限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学生对个体价值的追求日益凸显。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还一再强调以牺牲个人价值为代价迎合社会需要,结果很容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学生的内在需要脱节,很难在教育活动产生情感共鸣,学生们甚至产生反感情绪。
近几年,尽管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在极力倡导、研究与推动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总体来说,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在学校的行政机构、教师和学生的层面上,对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理性认识尚未完全形成。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动机与目的,大多带有功利色彩,很多高职院校主要是为了迎合国家的政策导向,迎接上级部门的检查。这种将创业教育简单庸俗化的理解,使得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没有上升到以社会责任为己任来开创事业的理性层面与价值观的高度,被创造财富和利润的功利色彩所蒙蔽。这种局限于创业操作层面的创业教育暗含了一种主流般的狭隘认识,即不需要从根本上改革现有的专业技能教育和课程体系,只要添加创造学的知识和创业的技能,就可以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这种忽视创业精神的创业教育理念最终会把中国的高等教育引向歧途,进而会导致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枯竭。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努力通过多种手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尽管如此,高职院校对于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与发展,却远不及高职院校本身的发展速度,以及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教学的发展力度。大部分高职的教学设置与教学改革都是以专业知识技能为主,专业课和各类实习实训课程不断改革、精益求精,提供专业教师大量的机会下企业实践或者出国培训。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属于意识形态教育,我国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价值,但是在创业教育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这对于提高创业教育的有效性来讲是百害而无一益的。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往往只重视专业技能教育,如法律知识、税务知识以及工商管理知识等,这些内容是社会主义社会创业教育和资本主义社会创业教育都有的,在我国创业教育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必须高度重视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部分高职院校学院领导对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随意性较强,课程得不到保障,内容针对性不强,方法陈旧、单一,实践经验积累少,理论研究不够,对问题的认识不能与时俱进,最终会给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有效开展,其关键问题在于是否拥有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时间还不长,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实践经验也不够丰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师资力量匮乏,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尤其是掌握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实践经验丰富、体验深刻的复合型的教师很少。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师资队伍是任何一种教育得以开展的必要前提。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它的师资队伍的匮乏性。当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是一个由非职业性特征的临时队伍,只能适应于创业教育的感性需求,无法达到创业教育所需要的以知识体系为主要内容,以“自为”为特征的知性要求,更不可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境界。目前,只有少数的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整合社会上的企业家资源,邀请他们来学院作演讲,熏陶学生的创业精神,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诉求。
从创业教育角度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不足与弱化高职学生主体地位、忽视主体对个体价值的需要有关。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是重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着重引导学生树立主体精神,摆脱依赖性、被动性、重复性和简单适应性,形成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与独立思考问题、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由于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缺位,导致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的主体需要,创业教育的内容脱离实际生活。主体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的发展显然不是他人设定的结果,而是主体根据创业需要进行选择的产物。从高职学生的角度来看,一个没有主体意识的学生是不可能担当创业重任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高职学生要适应市场与经济生活的要求,就要确立独立自主意识、自由平等意识以及进取开放意识等主体意识。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社会市场经济对学生发展的总体要求,注重挖掘和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创业潜能,使他们的潜能都得到发展。
[1]黄永华.就业工作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4):89-93.
[2]易纲.中国能够经受住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J].求是,2008(2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