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建设的有效路径刍议

2012-01-29 04:55赵婷婷
职教论坛 2012年1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设置岗位

□赵婷婷

高职课程建设的有效路径刍议

□赵婷婷

课程是学校教学内容与过程的总和,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环节,可以说课程改革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的诸多高职院校中,将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这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应当将课程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通过优化师资队伍、改革课程体系等方面对专业课程进行建设与改革。

课程改革;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建设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深入,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逐渐提升,为社会岗位第一线培养实用性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然而面对当前社会的迅猛发展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难以适应这种日新月异的局面[1]。而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我们需要从规划课程结构着眼,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内容,推进高职院校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一、现代课程观概述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专业课程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对于人才能力的需求,这与时代发展有着突出的矛盾。对于这种局面,高职院校应当对于课程建设有着新的突破。诸多教育学家对课程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研究,并且提出了具有价值的课程观点。这些观点通过不同的角度来强调同一个中心,就是提高人的能力,促进素质的全面提升。比如西方国家中,以美国为首的进步主义教育学说就以否定传统教育理念为主,他们认为学生学习与研究课程不是为了系统性学习理论知识,而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实际的操作能力。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星期的人文主义课程,认为课程应当调整教学方式[2],与学生的兴趣、心理特征等方面相适应,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完成自我认知。

对于课程的设置,性质不只是知识性的,而且对学生的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相渗透,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在这种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我们对现代课程提出了新的研究观点,认为新的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够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与载体,而这种课程观念的核心是我们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让学生能够获得完整的教育性经验体系。我们不只是对课本知识内容进行阐述,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习与实践的机会,教师除了作为专业知识的阐述者,还是课程的研究者与实施者。新的课程模式需要将科学研究成果反应在教学之中,可以说现代课程观的确立,是对于传统课程观念的改革与挑战,也是各大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指导方向。

二、高职专业课程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到来,各国综合实力竞争日益激烈,而综合实力的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高质量的教育在各国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我国高职教育在近几年教学改革中有了较好的起色,但是在课程建设上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影响,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课程建设缺乏整体协调性

由于与普通高校的生源差距,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学习中表现出基础较差的特点,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而学校在课程设置中,为了能够让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因此对公共课课时进行缩减,并且在选修课设置上选择性较小,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权,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3]。在教学模式上,高职院校一般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程,导致课程内容相脱节。

(二)课程设置难以适应岗位人才需求

传统的课程设置中,缺乏对社会岗位需求的联系,教师并没有对市场进行深入调查与探究,在课程内容中许多都是直接用本科院校的课本进行组合,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实际需求并不符合,许多岗位难以招到适应自己职业的技术型人才。

(三)教师队伍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较差

高职院校的教师能力评比一般都是对期末学生成绩与理论教学比赛来决定教师的能力好坏,并且取决于教师发表论文等方面的成果,而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比赛却容易忽视。高职院校只有一小部分的教师曾经有着在生产第一线的经历,而多数教师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到工作岗位上,因此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脱节,不能够通过自己的调查过程渗透到教学当中。

三、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有效路径思考与探究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我们应当确立合理的课程体系,突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课程标准,制定“教、学、做”一体的新教学模式,达到突出高职院校教育课程的科学性、职业性、实用性的特点,进而培养出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级技术型人才。

(一)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注重整体优化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可以说每个专业都有着相互的联系与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每个专业都能够对其他专业起着拓展、延伸等作用。我们在建设新的课程体系中,需要从高职院校教学的整体着眼,在面对整体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明确每个专业对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与意义,进而才能对其课程的数量、教学内容进行设置。高职院校需要以培养人才的岗位能力为核心指导思想来构建课程体系,不仅可以防止课程设置中的重复,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我们需要保持课程设置的整体取向一致,达到各个专业能够协调发展的目的。在建设过程中,为了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课程体系设置需要科学合理地排列,由于知识与实践技能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性,一些理论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因此我们可以将传统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课程体系打破,设置为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两种,以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为一体的课程建设目标,构建新型的高职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具有针对性

我们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需要对学生日后从事的行业进行具体分析,这就决定了高职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一般我们指的针对性是说高职院校的学生未来从事的岗位,并且能够在这些岗位中熟练运用的知识与操作技能[5]。这就需要我们在课程设置中,重点培养学生能够胜任岗位的能力与素质,并且以岗位需求为中心拓展其他能力。

(三)课程内容设置需要注重知识技能的综合性

高职院校为社会岗位培养第一线的生产人员,而需要的技能往往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因此这就决定了高职课程中也需要有着综合性结构,在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这对于学生来说,需要的素质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高职院校必须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在课程内容设置中,需要将重复的课程进行重新调整,将固有的学科体系打破,让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进行重新整合,整理成为新的课程,在课程教学中需要有着先进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最快地实现素质的提高。

(四)课程教学中需要师生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一般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需要转变,由于现代课程观指出,当前的课程教学是需要培养学生主动性的教学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传统的师生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角色的转变。在学校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期末的考试,因此一个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与专业能够都是看他班上的学生的平均成绩,所以多数老师都会将自己的知识进行扩充,让他们能够理解要学习的知识,但是只有一少部分的内容是学生需要的。在现代课程观念中,认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进行主动而独立地学习,教师可以将知识给予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将教学的主要任务转变为引导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能的发展。在20世纪初,教科文组织将“教育”定义为“组织学生学习与交流的持续活动”,因此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原有的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中的咨询者和引导者。可以说教师肩负着更大的责任,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技能需求。

其次,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都处于被动听讲的角色,很难主动地去探求知识,我们在综合职业技能的教学模式中,需要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因此需要学生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求学习的角色,对自己学习有着独立性与责任感。我们在课程建设中,需要让学生自觉地进行学习,并且将这种学习态度是学生资源产生的,教师只需要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课程资源,学生就可以主动地去探求专业知识与技能。

(五)加强教学条件和优化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需要对教学条件建设加大投入,比如对多媒体设备、教材等方面的投资,对学生与教师的学习与工作创造一定的优越条件与环境。学校可以发挥校园网的作用,建设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能够为师生提供先进的服务功能。院校可以让图书馆建设虚拟图书馆,让学生能够在宿舍查阅到专业知识的资源[7],更快地了解专业课程。对于师资力量的优化,学校需要对教师队伍进行严格要求,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与继续教育,并且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在理论课上可以由在校教师进行教授,而技能实践课程则可以由岗位第一线的专业人员进行教授。在教师队伍的录用方面,需要对能力较强与对专业有着个人见解的教师优先录用。在教师的培养模式方面,应当从专业技术、教学手法等方面着手,实现教师由知识型向技术型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高职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为社会岗位培养一线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需要将课程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完成。我们需要充分对市场调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牢固的科学发展观,根据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进行课程建设。在实际改革中,要优化课程体系,建设精品课程,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与研究,才能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郝超,蒋庆斌.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教研究,2007(07).

[2]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3]马金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路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6).

G712

A

1001-7518(2012)14-0049-02

赵婷婷(1979-),女,广州人,广东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装饰艺术。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州市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院级课题“‘3+2’职教实训艺术课程师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编号:2010ZSZG38)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夏焕堂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设置岗位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7招教你手动设置参数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