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梅
关于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导向功能
□李艳梅
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引领导向功能主要有:引领职业教育观念、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的转变,引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职教的社会美誉度与公众职业教育观念,增强社会各界与职业教育深度合作,引领学生评价标准的改革,拓展企业招聘方式。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教育;引领导向;功能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下称技能大赛)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自2008年始已经连续举办了多届,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对职业教育的引领导向作用日益显著。概括而言,技能大赛主要影响表现在教育观念、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设定、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优选、教学配套管理、技能训练与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生评价方案等方面,其影响的价值取向是有利职业教育的改革指向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同时,技能大赛整合了社会资源,提升职教认可度,对学生的竞争意识等都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在一定意义上说,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更为重要的,是带有根本性,因为在正确的理念下,可以创造更多的模式。大赛项目的设计都贯彻了高素质、高技能的培养目标,体现了“工作任务导向,真实任务驱动”等教学理念。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都是来自企业生产或服务一线实际问题,竞赛项目命题以现代前沿技术为基础、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体;竞赛裁判与成绩评定也都是由双师型行企专家组成;竞赛项目主要考查企业用人的核心标准,即高超的专业综合技能水平、计划组织能力、工程实施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协调应变能力、职业素养、安全意识等综合能力。
这些给职业教育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其一,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既要掌握专业知识、掌握一些常规的专业技能,还要强调专业技术综合应用,更要突出与职业素养相关的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教师、学生与教学情境中学生主动的建构过程,教师在职业教育中,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手段去尽可能地发现确立新问题、尝试解决这些问题,逐渐适应职业岗位,完成任务,使职业技能达到内化和固化,进而完善职业素养的过程,引导学生及时反思活动过程,并对其结果进行总结评价等。作为是学习主体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断巩固、强化职业技能。其三,由学科知识本位应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是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比较而言,普通高等教育的核心要素在于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学科知识系统性,其培养目标为使学生具有深厚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强的科学研究与创造潜力。高职教育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使命,又必须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一种院校与社会、知识与技能、内潜与外显等横向为主的模块式教学体系,其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是以职业岗位需要的专项性、操作性技能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具有专深的岗位业务知识、娴熟扎实的职业技能及较强的技术技能再现能力。
技能大赛也印证并传达了新职业主义观念的信号。早在20世纪斯尼登提出的“社会效率主义”职业能力开发理论已成为传统的技能培养模式,该理论在宏观上强调,职业能力开发应与时俱进,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微观上应该遵照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制定技能培训目标、设计培训程序,从而使能力开发训练具有可操作性。实践证明,社会效率主义能力开发对具有确定性、重复性、可分解性的职业技能是合理的。随着劳动生产组织方式变革和技术发展,带来的行业的拓展更新,导致工作性质的变革,这一理论尚需完善。按照新职业主义的观点,职业能力开发既要训练人的机械性的技艺,更要为个体未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孕育潜能;职业能力开发不仅是针对某一项具体工作进行的培训,而是“工作过程导向”的培养与教育,其任务是在个体和其未来的职业之间连续地补给营养。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之一,是让学习者获得应对变化不断学习他们未来职业生涯中需要的、共同的核心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
一般而言,在技能大赛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一定受到企业与社会的热烈欢迎,这是因为他们适应了企业与社会的人才需求,而优秀成绩取得一定是建立在职业教学中获得良好教育与参赛前的训练的基础上。在竞赛中能够很好地发挥专业综合技能与核心职业技能,表明其在学习与训练中一定贯彻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
而这从“教育成果”进一步坚定了教育者“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可以推断,在实践层面,一定会引领在这种理念下实行与探索各种具体教学模式,其中已有的具体教学模式包括订单式培养模式、工学交替培养模式、顶岗实习培养模式、教学做一体培养模式等。这些模式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对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的不同应答。
另外,大赛培训模式像酵母启发人们创造更多的技能培养模式。作为竞赛培训,核心要素是团队精良、强度高、突出技能的培养,由此可以培养专业技诸多方面的尖子。这个事实将有利于引导职业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入大赛培训模式的要素,从而创造出更丰富的培训模式。
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常划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之分;或公共理论课程、公共实践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等。在技能大赛的每个项目中,都不是一门课程、一个教师可以承担的,往往是多方面的协作配合。这样,大赛倡导的“工作任务导向,真实任务驱动”和“工学结合”等理念,必将成为各高职院校今后课程改革的方向。
就专业技能的角度,技能大赛一般能提示哪些知识是最重要、哪些是相对不太重要的,哪些是教学中忽略的但又是很重要的知识或技能等等,这些无疑对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的调整产生积极影响。
在课程导向上,引发由教学专家向消费者需求转变。可以看到,每届技能大赛都紧密围绕我国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设置竞赛项目,大赛项目逐年增加,涵盖面愈来愈广,与产业、企业的衔接愈加紧密。这样的大赛项目导引了职业教育课程重心、技能要素。另一方面,每届技能大赛,都能引来大量企业或社会机构前来挖掘人力资源,他们的取向直接标志着一个现实与未来人才市场的走势。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要追随市场的导向,在专业设置、课程改革的时候要对市场有敏锐的洞察力,紧紧抓住市场的脉搏,按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因此大赛使职业教育有利于瞄准市场,获取信息,向行业需求转变,改变学科型教学专家设计的传统单一学科课程模式。
技能大赛参赛队的培训无疑需要的“双师型”的教师,而且随着大赛项目的领域的逐年拓宽、技能含量的逐渐多元化,这给高职院校传达了这样一个信号,即大赛培训教师的“双师型”在质与量上都应是高标准的,技能强素质高学生的培养一定是建立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基础上。这种理念势必引领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有近86%以上的教师来源于从学校到学校的高校毕业生,而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所占比例仅为6%。诚然,近几年高职院校的教师结构发生着一些变化,如“双师型”教师成分在提升,高学历的年轻教师数量占了很大比重。对于有着硕博学历的年轻教师而言,受到的是研究类专家型教育的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理论基础知识,但由于欠缺工作经历,工程实际理念和经验,对实际应用层面缺乏体会。而高职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对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等的实施过程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加快“双师型”教师建设步伐,进一步通过脱产或半脱产到相关行业、企业培训锻炼、参与具体工程项目进程、参加具体项目的实验实训、引进既有企业工作经验又学术背景的人才、有工程经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等手段,使包括年轻教师在内的教师尽快契合“双师型”的结构要求。
毋容置疑,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与其他教育比较而言是不高的,轻视职业教育的社会心理还普遍存在。技能大赛将职业教育的精华展现在社会舞台,选手精湛的技能、优良的素质,高效有序的组织运作,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社会舆论、公众媒体的宣传报道,各级领导的关怀等,这些都影响着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知,使公众感受到是职业教育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因此,技能大赛大大改变了公众对职业教育相对轻视的观念。
参赛选手精湛技艺的背后,充分展示了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的更新,办学模式的创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学生的高素质和精神风貌,以及职业院校改革后最新的教学成果,这些都提高了职业院校的社会美誉度、社会认知度。
职业技能大赛的举行聚拢了全社会各类资源,不仅有国务院等各级领导人、专家学者、行业企业界人士,还有世界银行、世界技能大会等国际组织的负责人和专家。同时大赛受到国企甚至央企的高度关注,每届有近千家企业到比赛现场寻觅人才,发现机会,其中世界五百强的企业就有 二十 多家。这提供了一个职业教育与社会各界交流互动的极好平台。
例如,技能大赛使许多行业、企业在人力资源招聘中,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对参赛选手、获奖学校学生的青睐。从而形成了诸多行业、企业单位主动联系职业院校,从教育培养源头抓起,提出合作意向,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平台,订单式培养模式,选拔优秀的职业化毕业生。用人单位与学校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提供顶岗实习的基地,由此建立直接的合作关系。
又如,通过技能大赛这个平台检验后的职业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广泛认可和高度的评价。这将鼓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主管对于人才培养理念先进,专业核心竞争力强,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实践条件良好的院校作为国家重点示范学校,并及时出台政策,拨出资金进行仪器设备的支持、理念的指导,从而带动整个职业教育的提高。
再如,大赛获奖学校与企业共建,为行业提供社会岗位培训、上岗证书的考核,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在生产中的标准化建设,提供优质的技术培训服务,实现校企双赢局面。此外,技能大赛一般是在专业上一两个企业品牌为比赛项目平台,具有行业示范的意义,实现品牌国际化。这对中小型企业的规范化、国际化也有推动作用。
另外,每届技能大赛除了竞技比赛项目外,还开展了各类职业教育与社会组织的联系、互动活动。如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中高职协调发展座谈会、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四周年成果展示会、全国职业教育现代技术装备展览会、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才艺展示等活动,构成多彩多姿的职业教育综合性展示活动,全面展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焕发出的新面貌,取得的新成就。
技能大赛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学生评价标准,从而推动教学与评价的改革。人们达成的一个基本共识是,获得优良大赛成绩的学生一定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有很高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心理素质。其中,拼搏精神、竞争意识、沟通能力、团队合作、企业管理理念、文化渗透及创新精神尤显重要。这些向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相关者传达了一个信息,即一个能胜任现代企业的学生必备素质是什么,学生评价标准是什么。这些成为职业教育重构与改革学生评价体系的基础与资源。技能大赛也印证了新职业主义能力评价观,这有利于从理论高度把握能力评价标准,从而推演出丰富的操作模式。
技能大赛提升了参赛选手的就业质量,从而也整体提升了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际上,每届技能大赛也成为行业、企业招徕人才场所。例如,2011年全国职校技能大赛获奖选手举办的专场招聘会上,来自全国60家公司的招聘人员向获奖选手们伸出了“橄榄枝”。又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两年前开始招聘大赛获奖选手。有些尝到了甜头的企事业单位甚至规定,引进的技能类人才,必须在全国各类职业技能比赛中拿到名次。许多企业也是重金聘请一线高技能专业人才,如天津市立鑫晟精细铸造有限公司给现代制造技术比赛获奖选手开出的月底薪是5000元;再如,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首次推出“汽车医生”竞赛,竞赛的前三名将获得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见习诊断工程师证书,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如果表现优秀,将可能拿到上万元的月薪。
选择技能大赛作为招聘场所,通过技能大赛的具体操作选择所需人才的这种方式,拓展了企业招聘人才的途径。正如亲临赛场的天津航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张久华所说,“平常招聘人才时,只能根据学生的简历进行大致判断,很少能看到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在比赛现场可不一样,选手们的工艺和技术水平一目了然,让企业眼见为实。大赛中发现的好‘苗子’,我们一定不放过。”可见,技能大赛的确为学校将自己的教育成果学生推向社会与企业招聘到自己需要的人才架起来一座金桥。
[1]陈炳和.技能大赛对高职人才培养的价值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9):36-37.
[2]刘焰.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1):46-47.
[3]宁斌.技能大赛对我校职业教育改革的影响[J].广西轻工业,2010(5):161-162.
G710
A
1001-7518(2012)14-0014-02
李艳梅(1964-),女,天津市人,天津职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学与教学论。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天津市教委重点立项课题“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职教改革引领扩散机制量化模型的研究”(编号:JWDY20113002)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夏焕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