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质量工程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地质人才

2012-01-29 04:22:02谢庆宾朱筱敏柳广弟吴胜和周子勇
中国地质教育 2012年4期
关键词:石油实验教学人才

谢庆宾,朱筱敏,柳广弟,吴胜和,周子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

石油勘探与开发行业是艰苦行业,也是专业性极强的行业,需要大批深入油田生产一线的工程实践型人才,同时石油企业又是技术密集型企业,要开发和掌握石油勘探、开发等一系列核心技术,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油气勘探向非常规、海洋、深层和复杂油气藏类型等新领域扩展,更需要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石油行业国际化竞争和我国石油工业“走出去”的战略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传统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石油工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如何在“厚基础、宽专业”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特殊人才、紧缺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开展国际交流的能力,做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是培养单位必须认真思考并着力加以解决的问题[1]。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作为培养石油勘探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高等学府,为满足石油工业对不同类型石油勘探人才的需求,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地质工程本科生培养上探索了多元化、多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了“学校课内与课外培养创新型人才、校内与校外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国内与国外合作培养国际型人才”的人才培养途径,制订了地质工程专业“普通班、创新班、卓越工程师班、校企订单班、二学位班以及留学生班”多个方向和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满足不同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和师资队伍,提高了不同类型人才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开展国际交流的能力,克服了行业特色鲜明院校“厚基础、宽专业”单一培养人才模式的局限性,探索了行业特色鲜明的重点高等院校多类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模式,解决了学校人才培养与石油工业人才需求的脱节问题,满足了石油工业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取得了突出的效果,受到了油田企业的高度评价。

一、加强质量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效果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专业自开展质量工程建设以来,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服务高水平大学建设为目标,深入开展了契合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精神和体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专业实际和特色的“本科教学优质工程”建设,在“精品课程”、“特色专业”、“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精品教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地质工程专业2007获批教育部第二批特色专业;2011 年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2 年获批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地质工程专业获国家级精品课程4 门(含网络国家精品课程1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教师1 名;地质工程教学团队2008 年获批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石油地质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10 年获批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地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平台石油勘探与开发实验教学中心2009 年获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 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港油田分公司2010 年获批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地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计划企业方案实施单位克拉玛依工程师学院2012 获批教育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编写“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4 部,北京市精品教材和立项教材12 部。在这些获批的国家级和北京市级质量工程的示范带动下,地质工程专业已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建设体系,招生就业形势喜人,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明显提高。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多型地质人才

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采取“大一、大二共基础、大三、大四分方向”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普通班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方式。采取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计划、企业派专家部分授课、去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培养企业订单班和二学位班工程应用型人才。采取“3+1”即学校上课3 年,企业实习实训1 年的精英式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为此学校建立了克拉玛依工程师学院,专门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

2.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从2007 年开始招收“创新实验班”,以科技创新为导向,强化数理基础,采用研究式教学方法,实行“1+1”导师制,“3+1”培养模式(即3 年完成全部课程学习,1 年进行科技创新及毕业设计等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校内全部科研实验室为创新班学生开放,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硕士生、博士生打下基础。

3.国际型人才培养模式

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通过开设小语种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和俄语)、“2+2”、“3+1+1”、“4+3”、“国际交换生”、“与国外大学联合建立工程师学院”等多种出国留学方式培养国际化人才。采取与国外企业订单培养来华留学生。

三、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大胆探索,建立了课堂教学研讨式、实验教学互动式、实习教学探究式的人才培养新途径。

地质工程专业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开展研讨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根据课程需要采用与研究型教学理念相适应的教材形式、授课方式、讨论形式、作业类型、实践训练和考核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鼓励并引导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新欲望和探索精神。目前创新班全部主干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进行了研究性教学的改革研究,如造岩矿物学、岩浆岩与变质岩石学、古生物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岩相古地理、石油地质学、油矿地质学等课程都进行了研究性教学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实验教学方面,建成的偏光显微镜互动实验室,真正做到了师生的互动交流,增加了数码显微镜和数码互动系统,使传统的由教师个别地手把手教学生用显微镜进行微观形态观察的教学方法,变为师生互动的、图像共享的、高效率的教学体系。克服了普通显微镜功能单一,师生、同学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教学内容局限性大,实验现象、实验过程无法保存,好实验无法再现与共享,课时的时间有限,教师的指导具有个别性、无法同时观察到全班同学的实验进展与现象等等弊端。该实验室达到了国内同类实验室的领先水平,目前已有多数高校与我们联系参观学习,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在实习教学中由路线观察逐步过渡为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我们利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处昌平的地理优势,建立了稳固的基础地质实习基地、经典路线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在充分发掘北京地区天然地质实验室丰富的地学资源基础上,创建了具有野外特色的,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以地质时、空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新型实验- 实践教学体系。近三年在已有周口店经典教学路线上的基础上,补充了延庆国家地质公园、昌平十三陵水库等多条典型教学路线,这些经典教学路线分别对应于室内地层、岩石、构造地质的教学内容,属于特殊的野外实验课程,具有室内实验不可取代的地位。我们所编写的野外实习指导书被列为“十二五”石油天然气规划教材。利用昌平周边特殊的地质现象,增设了昌平军都山火山碎屑岩综合鉴定、南邵冲积扇沉积相综合研究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加强研究性实践教学的探索,建立了典型野外地质研究剖面,大大提高学生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利用北京地区丰富的地质资源,分别在延庆千家店、门头沟下苇店、房山周口店、门头沟野溪等地区建立了4 条典型野外地质研究剖面,这4 条剖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野外实习剖面,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际丈量、标本采集和分析测试、室外与室内研究结合,对剖面进行系统的石油地质学综合研究,真正做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专业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加强专业教育,坚持不懈地教育学生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石油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而又条件艰苦的行业,要求大学生不仅具有过硬的技术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2]。为了努力培养适应石油工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在拓宽专业知识、增强动手能力、创新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教育学生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树立崇高的献身精神,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实现价值。每年志愿到青海、玉门、长庆、新疆、塔里木等西北油田工作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20%以上,有80%的学生被分配到地震、钻井、采油等基层单位,他们以扎根边疆、艰苦创业的精神展现了当代石油大学生的良好风貌,受到石油现场的普遍好评。

我院积极探索开展的“1+1”助学工程,有效地把物质资助与大学生能力培养、品格教育、成才教育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学校开展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3]。形成了全学院教师关心学生、关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局面,促进了学生学风、班风的建设。“1+1”助学工程自2004 年开展以来,已成功开展了8 期,在受助的363 名学生中,2004 级和2005级的115 名本科生已经全部顺利完成本科学业,其中33 名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或考取研究生,其他同学也在祖国的石油石化行业或其他行业努力工作,成绩突出,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除刚入学的2012 级学生外,其他296 名同学中有172名同学获得过各种级别的奖学金。该项成果2009年获北京市德育教育实效一等奖。

[1]柳广弟,谢庆宾,吴胜和.探索多元培养模式 培育多型地质人才[J].中国地质教育,2012,(1):13-17.

[2]中共江汉石油学院会员会.坚持不懈地教育学生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5,(3):1-5.

[3]海凤,赵凤华.“1+1”助学工程助寒门学子成才[N].科技日报,2010-06-22(7).

猜你喜欢
石油实验教学人才
石油石化展会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奇妙的石油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36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物理之友(2020年12期)2020-07-16 05:39:20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4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西部大开发(2017年7期)2017-06-26 03: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