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西玲
(西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信息技术与西方文化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
袁西玲
(西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为了研究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深度整合的方法,本文以大学英语选修课程“西方文化视听”的教学实践为例,研究信息技术与该课程的整合维度、模式与效果。提出在大学英语选修课程改革中,应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能效,形成生态化教学结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西方文化;课程整合
本文从实证角度,研究信息技术与西方文化课程整合的立体化维度与生态化模式,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在于改变教学结构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化教学环境给传统西方文化教与学带来冲击与挑战,拓宽和延伸了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通过新型教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创设,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师、课本、教室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使西方文化教与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
西方文化课程内容庞杂琐碎,主要涉及西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艺术、宗教、价值观、建筑、饮食、民俗等内容。这些信息兼直观与抽象、精神与物质层面,学生需要长期的体验发现才能真正领悟,这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结构等教学环节提出特殊的要求。信息化环境下,由教师、学生、教材构成的西方文化课程的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与结构已不能满足教学所需,教学中不仅要利用信息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氛围,还应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或学习软件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开展立体维度的教学,运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促使教师的课内讲授、课外导学、学生的自学一体化。
2.生成生态化教学结构,促进教、导、学的整合
立体化教学资源是否能带来预期的教学效能产出是衡量资源建设是否有用、是否促进教学改革的标志。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西方文化课程的教学应本着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模式应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应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确立教师在教学中的教授和导学的作用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整合和优化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在西方文化教学中的应用方式,探索立体化、个性化现代教育技术平台的应用模式,构建立体化、网络化、个性化的教学体系。
西北大学作为西部一所综合院校,重视学生西方文化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在英语专业课、大学英语选修课、全校通识课等不同课程层面进行西方文化的英语、双语教学。历经七年教改,已经建立起稳定的信息化西方文化教学资源平台,具备了深入开展基于专题学习网站教学的条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网络环境下西方文化课程生态化的综合教学模式。
在“西方文化视听”大学英语选修课程教学实践中,笔者从解决课堂教学环境和课下学习资源匮乏的问题入手,先后完成了系统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开设了基于Moodle开源网络平台的网络课程,创建了学习资源库,最后将这些各具特色的信息化资源共同纳入到西方文化专题学习网站中,在系统思维下,依托校园网IPv6平台创建了一个完整的西方文化教与学的校本数字化环境系统。实践表明,这些措施在改变教学结构、开展立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等方面效果显著。
1.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
将信息技术作为西方文化教学中的课堂演示工具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初表现形式,也是最基本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途径。西方文化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剪辑的视频片段、图片、文字等多模态的教学类别与内容,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生动丰富的图像视觉资源。教师运用教学课件辅助解决西方文化教学中的某些知识呈现,促使学生直观感知西方文化中的典型建筑结构、经典画作、文物考古遗址等内容,增强了学生体验式文化学习,课堂教学效果得以提升。
美国的粮食并没有贱卖,美国拥有世界最高的劳动生产率,当然也拥有最低的粮食成本。2015年美国小麦为240美元每吨,按2015年汇率计算,大约1.2元每公斤,同期国内市场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为1.18元每公斤。考虑美国的粮食到岸价格包含了运输费和关税,但没有低得离谱,不能说低价卖粮。从美国进口的大豆便宜,在价格上形成压倒性优势,同时从美国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出油率为21%~23%,而中国生产的大豆的出油率只有19%左右,所以美国很希望能够向中国倾销其大量的农产品,通过农产品来保持美中贸易逆差的缩小。
比如在讲解古代希腊神的雕像、罗马建筑的穹顶内外部结构、歌特式教堂的特点、凯旋门上的浮雕等建筑细节以及圣经油画作品时,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生动直观地为学生展示了通过教师语言描述或学生文字想象所不能及的教学效果。这些CAI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主要是对西方文化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变,营造了课堂教学的氛围,解决了西方文化知识体系讲解的系统性和知识呈现方式多样性的矛盾。
2.信息技术作为课外教学的平台
在西方文化课程的信息化教改实践中,笔者发现大量的教学内容在有限的常规课堂教学时间内不能全部展现,学生又缺乏相应的课外学习平台来拓展课堂学习、与教师交流探讨学习中的疑惑。尽管课件的运用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但教学结构单一、课外学习管理松懈的问题致使教学质量不能真正提高。
因此,我校开设了西方文化视听网络课程。它是基于Moodle开源网络平台建立的,拥有课程内容与进度安排、章节重点提示、信息发布、知识链接、学生小组活动、作业展示、电子邮件、留言板等功能,有效拓展了课堂教学的范围,为学生课外及时跟踪课程进度、了解课程要求、分享优秀作业以及研习教师课堂讲座PPT提供了信息渠道。学生通过网络提交电子作业,完成指定课外电子阅读,观看推荐影片,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另外,网络课程具有导学和管理功能,是一个教师在线辅导、监控和管理学生课外学习的有效平台。教师通过管理模块完成对学生的作业管理、成绩管理以及课程内容组织、教学流程的呈现与管理。
网络课程体现计算机辅助学习(CAL)的教学理念,即不仅用计算机辅助教师的教,更强调用计算机辅助学生自主地学。教师在网络课程中提供给学生整个学期的课程信息以及更多文化网站与知识链接地址,学习者以网络小组开展课外专题研究活动,使课外自学与课堂讲授有机地融为一体。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平台内设的电子邮件与教师针对学习问题进行交流,实现了网络课堂的非面授沟通。教师针对学生网络电子邮件中提出的代表性问题,在之后的多媒体课堂与所有学生面对面讨论,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网络课程是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了课程教学的空间,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课程信息的透明度,学生可以个性化地按需所学。
3.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经过需求分析,综合考虑课程学习内容与课外自主学习特征,依据建构理论和沉浸式学习理论,我们设计了西方文化学习资源库,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整合。
该学习资源库氛围文本阅读模块、个性化学习模块和交互模块。(1)文本阅读模块资源全部由阅读文章构成,附带图片说明,包括欧洲和五大英语国家的区域文化,涵盖历史、地理、教育、政治、习俗、旅游等子模块,学生通过电子文本阅读了解西方文化。(2)个性化学习模块包括电视节目、图片世界、电影长廊、英文歌曲、名家演讲五个子模块,子模块又按其特征细分为不同类别,比如图片类细分为人物、建筑、饮食、宗教、雕塑、绘画,歌曲类细分为流行、爵士、乡村、影视主题歌等,电影类细分为历史片、宗教片、名著改编、爱情片等。鉴于学生西方文化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倾向差异,该模块应对了体验式文化学习的需求。(3)附属留言板是资源库中师生、生生的交互渠道,也是教师监督学生利用资源库学习的一种管理方法。教师和学生可通过留言板就该模块学习提出问题并回复,学生采取实名制注册,回答感兴趣的问题,也可作为参与者浏览问题和历史回复记录。(4)资源库还具有搜索、链接和测试功能,便于学生按照关键字在库内搜索多模态的信息源,浏览国内外其他高校西方文化学习资源和网站,进行单元自测。这些功能按非线性结构将知识点关联呈现,便于学生全方位了解体验文化信息。每个模块都有各自不同的界面特点。文本阅读模块界面由国家的国旗、特有动物、地标性建筑、代表性人物头像、国歌音乐来营造国家文化氛围,个性化学习模块界面则由代表影视、音乐、图片的标志物来引导学生沉浸在他们喜好的学习方式中,有效营造了西方文化的学习环境氛围。
西方文化学习资源库的建成为学生营造仿真的学习环境,支持了西方文化学习情境创设。教师定期上传添加与各模块相关的文化内容,同时邀请部分学生为音乐和影视模块贡献视频资源,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建设资源库的局面。资源库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平台,实现了西方文化课程丰富的学习资源与环境,应对了启发学生思考、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
4.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创新型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包括教学资源建设与教学资源应用两个层面,且最终将落实到教学资源运用而创生的新型教学模式上。国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用模式有Just-in-Time Teaching和WebQuest两种,都属于“基于网络的专题研究性学习模式”,多被应用于课前课后,较少在课堂上运用。[1]而我国则历来比较重视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运用,应探索结合我国国情、课情、学情的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形式。[2]
信息化教学资源根据其资源性、环境性和网络互动性特征,可同时被融入到常规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教学中,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组合,真正发挥它的优势。只有把信息化教学资源与常规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教学相结合,即把数字化教学的优势与传统教学的优势相结合,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改变原有基于教材教学的单一线性知识呈现和教学方式,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才能最终实现。
西方文化课程三维教学资源的创建为其相应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提供了物理性资源平台支持。在后续的质量工程教学项目研究中,笔者又开始研究该课程多模态教学结构与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最终创设了符合该课程教学实际需求的、综合传统与网络环境优势互补的综合性、立体化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多模态的教学方法,基于教学课件、网络课程和学习资源库的单一教学模式被重新组合,形成了“常规课堂与学习资源库”、“常规课堂与网络课程”、“网络课程与学习资源库”三种组合教学模式。针对不同教学任务,运用Just-in-Time Teaching和WebQuest模式以及“探究性”、“专题研究性”和“创新思维性”教学策略,开展基于问题的、项目的和资源的教学实验,形成了新的教学范式。
西方文化课程教学中,通过综合利用信息技术在多媒体课堂维度、网络课程维度和学习资源库维度的效能,教学的诸多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1.教学结构的变化
教学模式组合创新了西方文化课程的教学理念、丰富了教学内容,完善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构建了生态化、立体化的新型教学结构。结合“探究性”、“专题研究性”和“创新思维性”的综合性教学模式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西方文化课程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促使学生通过体验和思辨学习西方文化。这种教学结构的变化使西方文化课程观从“学科中心、知识中心、书本中心”转变为“以人为本”、“课程综合化、个性化、多功能化”为方向,教学观从“教为中心、知识中心”转变为“学为中心和问题为中心”。
2.师生角色的变化
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由传统的西方文化知识讲解者、传递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不再是惟一的知识源,不再把传递知识作为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而要为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创设有利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学生不再是死记硬背西方文化知识点,而是以了解、欣赏、批判的视角解读西方文化。资源库中“经典歌曲”和“电影”板块的资源收集与上传由师生共同完成,学生还对部分图片附加文字说明。这样师生共建资源库的做法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提高了他们对所负责任务内容的理解深度,体现了“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3.学生学习行为与能力的变化
西方文化专题学习网站改变了学生把视频学习资源视为娱乐消遣的学习状态,经过不同模式组合的教学实践,学生养成了记视频笔记的良好习惯,形成了将视频学习和文字阅读学习相结合的西方文化多模态学习方法,开始关注和利用探究性学习。学生还对多模态资源、多媒体的认识从“知识载体”转变为“认知工具”,开始利用网站进行“浸入式”学习,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快速、高效地习得英语语言和文化。西方文化课程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组合提高了学生的网络学习意识,课堂汇报展示提高了学生的文字组织与表达能力。基于资源的探究性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学习,发挥了学生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多次的优秀作业课堂交流与网络课堂展示,激发了学生相互学习、相互评价的意识与能力。
本文介绍的西方文化课程的三维教学资源应用及其教学模式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个基本属性及其递进关系:即营造创设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最终实现人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大学英语教学环境正在朝着媒体化、网络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涉及媒体化教学环境、网络化学习环境和数字化资源环境等现代教学环境的构建。西方文化类选修课程教学也应与时俱进,希望本文观点与做法对大学英语选修课建设与改革能有所启示。☉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2.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5:46.
(编辑:杨馥红)
G201
A
1673-8454(2012)11-0055-03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后方法视野下地方综合大学外语学科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0L012);西北大学质量工程项目“通识课《西方文化视听》立体化、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项目编号:10KJY19);西北大学质量工程项目“借鉴‘内容依托式’外语教学理念,改革我校大学英语四级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