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 芸,张士辉
(1.西北民族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124;2.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交通信息工程系,甘肃 兰州 730070)
西部民族院校开展移动学习的研究*
祁 芸1,张士辉2
(1.西北民族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124;2.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交通信息工程系,甘肃 兰州 730070)
在移动学习的大环境背景下,本文结合西部民族院校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民族院校师生移动学习开展的限制条件,为未来西部民族院校更好地开展移动学习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西部民族院校;移动学习;移动教育
移动学习从2000年第一次在国内提出,到现在已经有12个年头,在这一阶段中2006年之前,国内关于这个主题的研究论文数量不是很多,从2007年以后才开始慢慢地多了起来。在所有的研究论文中,对于西部高校的移动学习研究较少,对于西部地区民族院校师生移动学习情况的研究就更少了。事实上,在西部民族高校开展系统的、有计划的移动学习基本上处于空白。笔者作为西部民族院校的一名普通教师在阅读了大量关于移动学习的文章之后,深深感受到西部在移动学习方面的落后与闭塞,对于西部民族高校里师生的移动学习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拿出来与同行探讨。
1.移动学习的概述
关于移动学习的定义从国外到国内有很多。在芬兰,由Ericsson、Insite、Telenor Mobil与IT Fornebu Knowation联合发起的名为“TelenorWAP移动学习”研究项目的研究报告中给出的移动学习定义是:由于人们地理空间流动性和弹性学习需求的增加而使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学习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1]在很多篇文献里都对这个定义有所引用。在我国比较有影响力的定义为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移动教育实验室给移动教育作出的如下定义:移动教育(Mobile Education)是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过使用移动设备(如手机等)来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崔光佐,2001)由这些定义我们能看出移动学习的展开与通讯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是分不开的。[1]只要拥有移动终端设备和学习的愿望,即可开展移动学习。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仅仅是学生的专利而是每一个学习者可以满足自己学习愿望的学习方式。它适合所有的有学习需求的学习者,不分年龄、种族、职业和地域。甚至爱尔兰学者Desmond Keegan在他的论文中还提到未来出现移动大学的概念。[2]
2.西部民族院校概况
西部民族院校地处西北,经济落后、交通闭塞之处。学校的学生来源于各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之间的文化差异较大,对于能够开展移动学习的终端设备拥有层次不一,对于使用技术的掌握情况也不一样,所以民族院校的学生开展移动学习还存在着一些困难。而对于西部民族院校的老师来讲,他们继续教育的情况不容乐观,对于很多前沿知识的获得途径有限,出去学习和进修的机会较少,听相关专业系列讲座的机会更少。他们获得知识主要靠网络。现在的学生相对过去获得知识的途径丰富了,所以教师只有储备大量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教学生。对这些老师来说移动学习很有必要。
3.移动学习的需求分析
通过和一些教师及学生的访谈交流得出,目前大部分师生都在无意间进行着移动学习,希望通过手机等移动学习设备能获得更多课外知识,也希望能获得一些和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希望在校园如操场、教室、宿舍、食堂和车上等各个地方都能够进行移动学习。
目前在民族院校有计划开展移动学习的项目还不是很多,更多的移动学习是偶然的、随意的,学生进行移动学习时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障碍。
1.硬件、终端移动设备的问题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人手一部手机,有些学校开学寄通知单时会一并把电话卡寄过去,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也相继推出了适合于学生在学校上网用的电话和校园卡。老师和学生在校园内的上网基本上畅通无阻,学生所选择的终端以手机为主,也有笔记本和PAD等设备,学校机房也向学生开放着。但有些学生的手机屏幕过小,操作系统不支持网上一些内容的打开和下载,这给学生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带来了一些障碍。另外,民族院校中,很多同学的母语不是汉语,他们更习惯于本民族的语言。如对于藏族同学,现在有了藏语系统,他们可以在自己的电脑和手机上安装藏语系统,这样就方便了藏族同学的网上移动学习。对于老师来讲,每个人选择的终端学习设备不一样,最终的学习效果也不一样。
2.主题性学习网站的缺乏
从杨芳琦老师对近十年移动学习的论文第一作者所属地区分析,华东地区26%,华北地区20%,东北、华中地区16%,而西北地区只有7%。[3]从这个比例能看出西部地区对移动学习的重视程度还是较低,在西部民族院校更是如此,所以还没有专门的移动学习网站的建立。尤其是缺乏适合于本校学生学习的专门移动课程的设计和移动网站的设计。这无疑也是给师生的学习设置了障碍。整个学校层面对移动学习的重视度还不够,没有设计好完整系统的体系。
3.个体学习意识的缺乏
由于整个大的环境没有意识到移动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个体的移动学习意识也较弱。个体的移动学习往往是在无意间或者偶然间学习到知识。没有系统的学习计划,学习也没有目的性。通过和学生访谈发现,学生通常都是在上课提问时或做作业时遇到一些问题,然后通过终端设备查询信息,获得知识。并没有持续的移动学习计划和学习习惯。
4.学习环境的缺失
很多学习者通过移动学习很难准确地找到自己想要的知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大的学习环境的缺失。从学校层面来讲没有专门的移动学习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没有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没有关于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设计;同时也缺少移动学习终端应用软件的开发,尤其是缺少适合于多民族同学以自己民族语言进行移动学习的终端软件。同时应实时跟踪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进行实时的、客观的评价,并能及时激励学习者进行更深入的移动学习。
1.学习环境的改善
首先,在学校保证无线网络的覆盖,让学习者在用终端设备上网时畅通无阻。其次,学校层面根据自己的学校定位,设计出科学的、合理的移动学习平台,方便学习者学习。设计开发出终端学习软件,能够让学习者安装软件以后,解决不同终端技术应用层面的困难。
2.技术上的支撑
需要学校内部的技术开发机构和社会上一些移动通讯公司相结合,突出软件的兼容性。学习资源库的设计与开发,能方便学习者上传和下载各种不同形式的的学习资料。
3.观念意识的改变
从领导层面到老师再到学生都应该重新认识移动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校提供平台和服务,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移动学习。学生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主人翁的角色,积极地投入到移动学习中,将移动学习和正规教学结合起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总之,未来的学习模式中,移动学习一定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除课堂之外的其他类型的学习方式。让这些不同的学习模式结合起来为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光添彩。让我们的学习突破时空限制,使终身学习的理念变成现实,提高学习者自身的各种能力。☉
[1]叶成林,徐福荫,徐骏.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2][爱尔兰]Desmond Keegan.从远程学习到电子学习再到移动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2000(5).
[3]杨芳琦,杨改学.近十年我国移动学习学术期刊论文的内容分析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0(6).
(编辑:杨馥红)
G250.73
B
1673-8454(2012)11-0019-0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甘肃省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课题编号:1123B-0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