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晶晶、陈龙根在《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中,撰文以美国伊利诺伊州社区学院为例,具体阐释了学术性与职业性融合教育理念下新课程模式的形成、特征及实施成效,以期为我国当前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作者首先阐述了学术性与职业性融合的社区学院课程改革背景:二战后,民主的目标需要统一教育并提出学术和职业一体化的教育模式这一诉求;20世纪90年代起,学术和职业融合的改革策略在相关联邦立法中得到体现,并开始在社区学院推行课程改革。
接着,作者分析了美国社区学院六种具体的课程融合改革模式,包括:1.应用学术课程是最常见的融合形式,适应了学生的职业兴趣;2.适用转学的应用学术课程,这类课程学分能转换到四年制大学,促进了社区学院和大学之间的连接;3.连接课程和多学科课程,其中,前者由同一学科内多种课程组成,后者是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开展应用性学习,为学术和职业课程在更大范围内融合提供可能性;4.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融合课程,强调学生和教师群体的共同分享和参与;5.基于学习技术的融合课程,是通过远程教学、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等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使用,为促进学术性和职业性的融合而提供的一种课程设计;6.基于工作本位学习的融合课程,是指通过参加与工作相关的职业教育项目的学习以及实习等,将学术研究和各种工作环境交融在一起。
最后,作者分析总结了学术性和职业性融合的美国社区学院课程模式的特点:1.课程融合目标的综合性;2.课程融合形式的丰富性;3.课程融合实施的复杂性;4.课程融合关系的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