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读”到“会教读”
——《外婆的手纹》共同备课

2012-01-29 02:11胡根林
中学语文 2012年1期
关键词:针线活仁慈鞋垫

胡根林

地点: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与人员:国培班·云南省语文骨干教师初中班部分教师:丁勇平、邱祥山、李龙华、李文勇、聂胜玲、马素云、邹玲

合作专家:胡根林(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语文教研员,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系博士后)、申宣成 (河南省教育厅教研室教研员,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系博士)

引导:安排10分钟自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考虑两个问题:

(1)初读的感受是什么?(2)“我”想教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关于“读到什么”的研讨

(一)合上课文,各自谈初读感受,要求说关键词、关键句。

邹玲(以下简称“邹”):我读后头脑里残留的词有:朴素、虔诚,孤苦、悲寂;残留的句子有:外婆的针线活好看;永不失传的温度。

丁勇平(以下简称“丁”):我印象比较深的词是“复制”,我在想:课文里“复制”什么呢?还有其它的一些感觉碎片:外婆手艺好、艺术品、保存、孤寂。

李龙华(以下简称“李1”):印象深的词是“保存”、“复制”;句子是“从冰凉到有温度”。

李文勇(以下简称“李2”):我初读感觉深的词是:做衣服“合身”,做人有“样式”,还有复制、注目、凝视,鞋垫、过时、孤寂;句子有:我隐隐触到了外婆永不失传的温度。

聂胜玲(以下简称“聂”):我记住的是外婆说的话:人在找一件合适的衣服,衣服也在找合适的人。印象最深的词是“临摹”——外婆临摹自然、妻子和“我”临摹外婆的手纹。

马素云(以下简称“马”):复制、临摹。

邱祥山(以下简称“邱”):读后留下印象最深的词是保存、孤寂、样式。和大家差不多。

胡根林(以下简称“胡”):很好,大家都很配合!综合一下,我们刚才提到的初读印象集中在这几个词上:保存、复制、临摹、样式、孤寂。

申宣成(以下简称“申”):课文中,保存什么?复制什么?临摹什么?什么样式?为什么会孤寂呢?

(二)打开课文,围绕初读印象展开讨论

1.“保存”什么?

邱:保存什么呢?保存的一般是私人文物,课文中可能指的是外婆绣的鞋垫和枕套,这上面有美丽的图案,图案是由外婆的手纹编织成的。外婆的手纹如果不保存,就可能要失传了。

马:保存的是外婆对“我”的爱。

胡:从外婆的手纹到外婆的爱,“保存”的东西从实变为虚化了。

丁:保存我们对外婆的记忆。

马:保存的是外婆对事业的郑重和虔诚;保存的是外婆那种安静的生活态度。

李2:表面上保存的是外婆的一件艺术品鞋垫,其实保存的是外婆的艺术灵感。

李1:刚才老师们说了不少,我觉得这里还可上升到对外婆人格、精神的“保存”。什么精神?对待自然,临摹、欣赏;对待生活,洒脱、平静;对待亲人,疼爱、关心。外婆给我们传递了一种人格美和精神美。

李2:保存的是外婆对美的追求。从课文中,我们读到外婆手纹记录了自己对美的种种感觉,而这启发了作者对美的初步认识。

胡:小结一下,刚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热闹,思维也高度紧张,我们讨论的结果是:“保存”什么,有几个层次:保存外婆的“手纹”为第一层次;保存外婆对我们的爱和我们对外婆的记忆,为第二层次;保存外婆对自然、对生活、对亲人的态度,由此而形成的人格魅力和美的追求,为第三层次。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越来越深刻了。

2.“复制”什么?“临摹”什么?

李1:“复制”在此处的意思是把外婆的人格美和精神美延续传承下来。

丁:对外婆做人心境——仁慈、安详和宁静进行传承。

邹:继承的是外婆做事的原则——外婆做衣服前要洗手,这个细节揭示了外婆认真、执着的做事态度。

邱:我觉得“保存”和“复制”的内容基本一样,保存是目的,复制是手段。

丁:“临摹”的意思是现场模仿。

李1:临摹,有“复制”的意思,还有保存的意思,它是一种保存的过程。

李2:如果“临摹”和“复制”联系起来,临摹的是外婆的手纹,水仙啦、潜水的鱼啦、荷花啦,复制的是外婆的孤寂和悲苦,外婆对生活仁慈、安详的态度。

邹:和复制相比,临摹更具有时代意味,继承基础上有创新,学该学的。

3.“样式”指什么?

丁:我的理解,“样式”就是标准,外婆做衣服的标准和做人的标准。

邹:外婆做衣服,始终整整齐齐、端端正正的。

马:外婆的“样式”,就是朴素的人生观。

邱:我注意到课文第五自然段提到的几个词,朴素、虔诚、庄严。我觉得“样式”就是一种生活态度。

马:外婆做针线活都必须坐在光明敞亮的地方,说明她做人光明磊落。

申:大家的讨论很有建设性,我们回顾一下,大概可以这样来概括“样式”所指:做衣服,做人的朴素、虔诚,庄严的生活态度。

胡:用课文中的话说,这种样式就是仁慈、安详和宁静的生活态度。仁慈——对他人;安详——对事情;宁静——面对自己内心。

第二部分:关于“教什么”的研讨

(一)讨论课文的主题

胡:在前面讨论基础上,我们看看课文表达了什么感情。

邱:怀念。

李:敬佩、崇敬

马:憧憬和向往。

胡:怀念什么?敬佩什么?憧憬什么?请具体点。

邱:怀念外婆这些人及外婆的手纹。

李:敬佩外婆的为人和做事态度。

马:憧憬外婆的生活态度。

胡:我注意到邱老师用“外婆这些人”的表述,是不是说外婆其实代表了很多人。

邱:是的,外婆代表了一代人。那一代人生活悲苦、孤寂,物质生活极度匮乏,但仁慈、安详、宁静,蕴藏着一种精神力量。

胡:有见地。本文表达了什么感情呢?也许可以这样概括:本文揭示了外婆这代人在困境中保持仁慈、安详、宁静的生活态度,抒发了“我”对外婆的怀念之情。

(二)讨论教学内容

申:本文的文体定位为抒情散文,它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呢?

胡:就说“我”想教什么吧。

李1:作为抒情散文,我考虑教的内容是:a教文本表达的情感;b教表达这种情感的载体。围绕 “手纹”,从针线活的神态,对自然的态度等等,把重心放在外婆做针线活上。

申:刚才有老师提到,本文表达的是怀念之情,也有敬佩和憧憬之情,用外婆做针线活这个点能否把两者贯穿起来呢?

邱:我想设计这样的主问题:“我”对外婆的情感是什么?首先想补充点材料介绍一下外婆生活的那个年代,让学生理解到:外婆这代人是怎样在贫穷和困苦中保持那种仁慈、安详和宁静的生活态度的。我认为这是外婆手纹背后的精神载体。

胡:邱老师补充材料介绍写作背景,用意是提供一条学生理解作者情感的线索。这是不是散文教学必须要考虑的?

邱:是必须要考虑的。

胡:我也这样认为。我们说小说写完了,“作者死了”,因为它是虚构的,文本的意义就在文本之内。但散文这种文体对谁写的,写谁的,有必要引起关注,因为散文求真,文本的意义并不全在文本之内,与所反映的生活之间有内在的互补性。

丁:我教这篇课文会比较关注外婆的人格魅力。

马:我想,可以借助这个文本,教学生学会一种人生态度。

邹:我会教三个点:外婆手艺好,外婆对美的追求,外婆的生活态度。难点是最后这一点。

胡:刚才大家似乎更多的是关注文本的内容,文本形式也很值得关注啊!

李:我理解胡博士的话,这里还应该关注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怀念之情的。

李1:对,我觉得课文主要通过叙事片段来写人,写活了人物。这些片段包括外婆做衣服的场景、送鞋垫的场景、缝衣服的场景等。

胡:从结构上看,这些叙事片段是有根线贯串起来的。

李2:是的,把感情依托于一种载体——外婆的手纹上。是否可以理解为托物寄情?

胡:可以这样理解,用“外婆的手纹”把这些叙事片段串起来,是否可以理解为,本文采用了“一线串珠”的结构?

马:我同意胡博士“一线串珠”的说法。

申:限于时间关系,我作点小结。大家刚才的讨论如果有些共识的话,那么这些共识可以理解为这篇课文要教的内容主要集中为两点:其一,本文揭示了外婆这代人在困境中保持仁慈、安详、宁静的生活态度,抒发了“我”对外婆的怀念之情;其二,本文主要是通过叙事片段,通过一线串珠的结构方式来表达这种情感的。

附课文

外婆的手纹

李汉荣

外婆的针线活做得好,周围的人们都说:她的手艺好。

外婆做的衣服不仅合身,而且好看。好看,就是有美感,有艺术性,不过,乡里人不这样说,只说好看。好看,好像是简单的说法,其实要得到这个评价,是很不容易的。

外婆说,人在找一件合适的衣服,衣服也在找那个合适的人,找到了,人满意,衣服也满意,人好看,衣服也好看。

她认为,一匹布要变成一件好衣裳,如同一个人要变成一个好人,都要下点功夫。无论做衣或做人,心里都要有一个“样式”,才能做好。

外婆做衣服是那么细致耐心,从量到裁到缝,她好像都在用心体会布的心情,一匹布要变成一件衣服,它的心情肯定也是激动充满着期待,或许还有几分胆怯和恐惧:要是变得不伦不类,甚至很丑陋,布的名誉和尊严就毁了,那时,布也许是很伤心的。

记忆中,每次缝衣,外婆都要先洗手,把自己的衣服穿得整整齐齐,身子也尽量坐得端正。外婆总是坐在光线敞亮的地方做针线活。她特别喜欢坐在院场里,在高高的天空下面做小小的衣服,外婆的神情显得朴素、虔诚,而且有几分庄严。

在我的童年,穿新衣是盛大的节日,只有在春节、生日的时候,才有可能穿一件新衣。旧衣服、补丁衣服是我们日常的服装。我们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也不感到委屈,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都过着打补丁的日子,另一方面,是因为外婆在为我们补衣的时候,精心搭配着每一个补丁的颜色和形状,她把补丁衣服做成了好看的艺术品。

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些打满补丁的岁月里,外婆依然坚持着她朴素的美学,她以她心目中的“样式”缝补着生活。

除了缝大件衣服,外婆还会绣花,鞋垫、枕套、被面、床单、围裙都有外婆绣的各种图案。

外婆的“艺术灵感”来自她的内心,也来自大自然。燕子和各种鸟儿飞过头顶,它们的叫声和影子落在外婆的心上和手上,外婆就顺手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外婆常常凝视着天空的云朵出神,她手中的针线一动不动,布,安静地在一旁等待着。忽然会有一声鸟叫或别的什么声音,外婆如梦初醒般地把目光从云端收回,细针密线地绣啊绣啊,要不了一会儿,天上的图案就重现在她的手中。读过中学的舅舅说过,你外婆的手艺是从天上学来的。

那年秋天,我上小学,外婆送给我的礼物是一双鞋垫和一个枕套。鞋垫上绣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两条鱼儿。我说,外婆,我的脚泡在水里,会冻坏的。外婆说,孩子,泉水冬暖夏凉,冬天,你就想着脚底下有温水流淌,夏天呢,有清凉在脚底下护着你。你走到哪里,鱼就陪你走到哪里,有鱼的地方你就不会口渴。

枕套上绣着月宫,桂花树下,蹲着一只兔子,它在月宫里,在云端,望着人间,望着我,到夜晚,它就守着我的梦境。

外婆用细针密线把天上人间的好东西都收拢来,贴紧我的身体。贴紧我身体的,是外婆密密的手纹,是她密密的心情。

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我童年时的一双鞋垫。那是我的私人文物。我保存着它们,保存着外婆的手纹。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已经过去三十年之久,它们已经变得破旧,真如文物那样脆弱易碎。只是那泉水依旧荡漾着,贴近它,似乎能听见隐隐水声,两条小鱼仍然没有长大,一直游在岁月的深处,几丛欲开未开的水仙,仍是欲开未开,就那样停在外婆的呼吸里,外婆,就这样把一种花保存在季节之外。

我让妻子学着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仿做几双,一双留下作为家庭文物,还有的让女儿用。可是我的妻子从来没用过针线,而且家里多年来就没有了针线。妻子说,商店里多的是鞋垫,电脑画图也很好看。现在,谁还动手做这种活。这早已是过时的手艺了。女儿在一旁附和:早已过时了。

我买回针线,我要亲手“复制”我们的文物。我把图案临摹在布上。然后,我一针一线地绣起来。我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或许是孤寂和悲苦的,在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

我一针一线临摹着外婆的手纹外婆的心境。泉,淙淙地涌出来。鱼,轻轻地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着,含着永远的期待。我的手纹,努力接近和重叠着外婆的手纹。她冰凉的手从远方伸过来,接通了我手上的温度。注定要失传吗?这手艺,这手纹。

我看见天空上,永不会失传的云朵和月光。

我看见水里的鱼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

我隐隐触到了外婆的手。那永不失传的手上的温度。

猜你喜欢
针线活仁慈鞋垫
红色鞋垫铺就小康路
幻境
仁慈
母爱随行,“独腿女孩”成长路上逆风飞翔
娘的针线活
防走失鞋垫
3D打印技术在矫形鞋垫中的应用进展
何政军回归“针线活”:和爱妻24载相濡以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