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缄默知识及其合理利用

2012-01-29 02:11张青民
中学语文 2012年1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教材

张青民

一、缄默知识及其特征

“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是当代认识论或知识理论的一大发现。这一概念是由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1958年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波兰尼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图表、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 (又称为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即为个人所拥有却难于明确言述、传达的知识。①

与显性知识相比较,缄默知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其一,非逻辑性。缄默知识是一种“非语言知识”或“不清晰的知识”,它不能用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其二,非公共性。它不能通过大众媒体的形式来进行正规的传递,因为这是连这类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都无法表达的。它的传播更多的是借助于个体受众的情感、理解而获得;其三,非批判性。波兰尼认为,显性知识是人们通过明确的“推理”过程获得的,因此也能够通过理性过程而加以反思和批判。而缄默知识则是人们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觉而获得的,因此不能通过理性过程加以批判和反思;其四,情景性。它的获得是对具体情景的一种直觉综合或把握,因此它的作用只有在相似的情景再现时才能发挥。

二、语文教学中的缄默知识

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从内容看,可分为学科相关的缄默知识和教育相关的缄默知识。

(一)学科相关的缄默知识

“语文知识是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知识,主体是听、说、读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②而这些知识之中既包括了外显的易于被察觉的知识,也蕴涵着丰富的、不易被人们觉察到以至于最终被忽略了的隐性知识。例如那些与体验、感悟、熏陶、感染、直觉、灵感、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的知识以及无法用语言言明的、只能通过实践的方式内化于心的“怎么办”的规则性的知识等。

(二)教育相关的缄默知识

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教育相关的缄默知识,包括教师的缄默知识、学生的缄默知识、教授和学习行为的缄默知识、师生交往和学生之间交往的缄默知识等。这些缄默知识常常是悄无声息、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语文教学的实施。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有一种大家比较熟悉的现象:许多教师尽管掌握了许多新的教学观念,从理智上说,他们也认同这种教学观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行为中,却不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些新的教学观念。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的学习实践中,还存在着另一类现象:一些学生总是在一些问题上犯相同的错误,并且在得到老师的纠正以后继续犯同样的错误,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毫无疑问,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它们有着相同的认识论根源:老师头脑中缄默的教学观念和学生头脑中缄默的知识在起干扰作用。

三、缄默知识的合理利用

如前所述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受理性主义纯粹客观的科学知识观支配,把语文教育中的知识狭隘地理解为外显的课程知识。又因为这种显性知识具有规整、逻辑的特点,它既是重点,又似乎很好教、很科学,还能够一点一点、一节一节线性地教,所以线性思维就成为语文教育的通用思维,而语文教育的非线性的真相——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隐性知识则被教得如此顺畅的线性方式掩盖了,致使学生虽然建立起了严密扎实的双基体系,但惟独话语干瘪、文章乏味、缺乏对生活的灵感,无法体会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美。因此,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缄默知识并将它合理利用。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认知观念,重视缄默知识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带到课堂里的不仅有眼睛、耳朵和良好的记忆力,而且也有不知从什么地方所获得的大量缄默知识,包括缄默的概念、命题或思维模式等。这些缄默知识尽管从显性知识的角度来看是不完善、不清晰的,但是它们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却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用波兰尼的话说,它们是学生显性认识的“向导”和“主人”,没有这个“向导”学生的思想就会迷失在大量的显性知识“丛林”之中;缺乏这个“主人”学生就无法在自己的精神领域内进行显性知识的管理,他们所获得的显性知识也就会杂乱无章地存在于思想之中,不会形成一种“理智的力量”。同时,这个“向导”和“主人”也许会将学生对显性知识的学习引向错误的方向,制造出许多的障碍。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自己只是一个显性知识“传递者”的观念以及学生只是一个“无知”的人或“不成熟”的认识主体的观念;必须反思自己的缄默知识以及这些缄默知识与自己的教学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必须努力认识和理解学生的诸多缄默知识以及它们对学生学习行为可能产生的复杂影响。如,对待学生写错别字,有些教师的做法是,错一写十,甚至错一写百,结果学生机械重复,效果甚微。其实冷静分析,不难发现,学生写错别字,并不是有意识的,而是受其缄默知识的影响,如果利用对比法纠错效果会非常明显。

(二)提高应用意识,挖掘缄默知识

1.备课时要考虑到缄默知识

众所周知,备课一般包括“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传统的备课主要是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以及如何围绕教材组织课堂教学,学生的隐性知识基本没有得到考虑。这很容易造成教学活动外在于学生,不能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结合隐性知识理论,教师在备教材时,除了要理解教材知识及其结构外,还应考虑学生在相应问题上可能存在的隐性知识及其影响;备学生时,除了关注学生已经掌握的显性知识,还应关注学生已经掌握的那些隐性知识和隐性认知模式;备教法时,除了备那些显性教材知识的教法,还应备那些隐性的个体知识的教法及如何使学生掌握显性的教材知识,而且还要备如何使学生的隐性知识和隐性认知模式显现出来,如何检验、批判和应用它们。③如,学生语言的习得,主要是通过接触大量看似杂乱无章的言语材料,以一种我们至今还难以解释清楚的语言学习能力,从中抽释出复杂的语言规律并据此去运用语言。母语的口语学习更是如此。因此,备课时就要考虑学生母语习得的这种隐性认知模式,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优越的母语环境,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言语材料,培养良好的语感。

2.教学中注重情境创设

缄默知识理论强调情境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诱发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创设不同的情境。例如:通过言语情境的设置,让学生体验语言文字或是饱含激情,或是激昂慷慨,或是温婉细腻,或是低沉深情的特点;创设实物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物与神游的经历;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真真切切的活动中主动地亲身体验;创设多媒体情境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多方面的感官活动等。

3.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学校中教授的新知识绝大多数是显性知识,而学生的旧知识中包括其已有的经历和对以往显性知识的“缄默”理解。教师如能在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间建立起联系,通过理解和吸收,使外在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并促使新旧知识之间的融合,就能够使学生形成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布卢姆认为:学生以往的经历是学校学习的核心④,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以往的经历。如《母亲的恩情》和《黄鹤楼送别》同属“文包诗”类型,在学习后一篇课文时,可以让学习回忆学习前一篇课文时的情景。联系已有的经验与方法来开展学习,就可把隐含在学生心中的缄默知识串起来,形成新知识。

(三)发挥聪明才智,外显缄默知识

研究者们一致认为让缄默知识“外显化”,能够更好地发挥缄默知识的作用。外化是创造知识的关键,因为知识的发展过程正是缄默知识不断向外显知识转化和新的外显知识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常需要使用一定的技术来帮助个体将自己的观点和意象外化成词语、概念、形象化语言或者图像等。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使缄默知识显性化,为教学服务呢?可以通过下列途径:

1.展开对话。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坚决地克服那种“满堂灌”和“一言堂”的习惯,提供给学生充足时空,让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真诚自由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对话双方都不能固守着教材知识,而要努力开掘自己对教材知识或对方所提问题的理解。在对话这种语言形式中,每一个人缄默的认识立场、观点或模式才能伴随着他具体的见解“显现”出来,从而既可以为自己也可以为他人所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检讨、修正、批判或利用。在缺乏对话的教学中,师生双方既不可能认识和理解他人的,也不可能认识和理解自己的缄默知识。

2.符号表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帮助学生将那些难以说清的知识用一些特殊的符号如概念、关系、图形等表征出来,从而对它们进行理性分析和检验。起初,这种表征可能是非常不能令人满意的,学生们总会说“不、不、不是这个意思。”但是,在这种不能令人满意的表征基础上,经过仔细地思考和反复地修正,就能够获得那种比较令人满意的表征,也就能够比较完整或清晰地呈现学生的缄默知识。如,对于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诗句的学习,学生起初的感受可能模糊不清。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在脑中勾勒出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的轮廓;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些景物染上色彩;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使脑中的画面动起来;最后,可以让学生在大脑中放几个特写镜头 (白鹭身上洁白细密的羽毛、鲜艳的桃花上带着花粉的花蕊……)。这样,学生理解诗歌的缄默知识通过具体形象的画面就逐渐呈现了出来。

3.自我反思。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反思他们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缄默知识,使他们学会不断地从自己显性的观点和想法中分析自己所使用的缄默知识,特别是那些缄默的认识模式,从而不断地提高他们元认知的水平,提高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如,速读训练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①文章的体裁和内容适合速读吗?②我对速读策略的采用很明确吗?③我对文章的理解能跟上阅读的速度吗?④我采用的速读策略正在使我达到目标吗?⑤我采用的速读策略需要调整或改变吗?⑥我正在采用的速读策略有效吗?⑦我已经达到预设的速读目标了吗?⑧我下一次会不会用同样的方式阅读,依据是什么?

(三)重视实践活动,形成缄默知识

要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向他们传递已有的和显性的知识成果与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他们掌握大量缄默的认识信念、概念、框架、方法与技巧,等等。而这些在课堂教学中是做不到的,因为课堂教学主要是以传递、理解和掌握显性知识为主,而不是以获得缄默知识为主。因此,在注重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要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用与检验显性知识,而且更是为了从中获得在课堂里学习不到或无法理解的相关缄默知识。同时,实践教学的设计也必须考虑到这种缄默知识的要素,而不能够仅从显性知识的应用与检验方面来考虑。

注释:

①Micharl.Polanvi.Study of Man[M].Chicago,The Une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年版第2期。

②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③石中英:《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版第3期。

④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52页。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教材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