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平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志愿服务组织是公众表达意见的平台,是国家与人民沟通的媒介,是培育公众志愿精神的载体,它们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可追溯到改革开放以前,发展的历史进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从6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出于社会主义国家对世界其它第三世界国家国际主义义务及国际人道主义考虑,曾经对亚洲、非洲的许多国家进行包括军事、经济等方面大量的国际资助,政府派出一大批志愿人员到这些国家参与相应的项目。改革开放以后,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最早向我国派出了志愿者,当时包括环境、卫生、地理、科技和语言等方面的人员;后来国外其它一些组织也相继有志愿者到中国来进行援助。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我国志愿服务组织在这个阶段开始酝酿。[1]
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在这一阶段开始拥有自己的志愿者和志愿活动。我国最早的志愿者出现在社区服务领域并逐步建立起社区志愿者组织。20世纪90年代初期,共青团系统中也产生了志愿者队伍并形成全国性的志愿者组织。目前,在中国最具有活力、影响范围最广的是这两支志愿者队伍。此外还有其它一些志愿组织,如中华全国慈善总会及地方组织、中国老龄科技工作者协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等。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也定期向国外派遣志愿者进行对外服务工作。目前中国志愿者包括社区、妇女、科技等各个方面,志愿组织发展十分迅速,已经达到千万人。[2]这些志愿者深入社会各个领域,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力量、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促进了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了文明社会的实现。汶川救灾中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和奥运会中志愿者的热情服务,就是志愿组织发挥作用的生动例子。我国志愿服务组织在这一阶段开始发展壮大,并且这些志愿服务组织为志愿精神的培育提供了载体,志愿精神在这一阶段不断得到培育。
目前,在这些志愿服务组织中,发展最为迅速、影响力最大的就是社区志愿服务组织、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中国红十字志愿服务组织和中华巾帼志愿者组织。
社区志愿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和抛弃精神文化价值、道德沦丧的社会问题,促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和谐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志愿精神。社区志愿者组织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产生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居民对社会服务需求迫切。从当时情况出发,民政部在1986年提出开展社区服务的构想。1988年天津新兴街朝阳里居民区成立由13名具有奉献精神的居民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这标志着公众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的萌芽。(2)普及阶段。天津新兴街统一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成立后,制定了一系列的章程和规章制度,形成一支有章程有组织的志愿者队伍,促进了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的普及。(3)发展完善阶段。管理部门开始注重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个人和志愿组织进行表彰,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
目前,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大部分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形成了有组织、有章程的志愿者队伍。如成立了“社区志愿服务指导委员会”、“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社区服务志愿者分会”等。而且大部分社区志愿服务组织都制定了章程和管理办法。(2)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从服务对象看,有为老人、残疾人、优抚对象提供社会福利服务,有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有为社区单位和机构提供后勤服务;从服务层次看,有以户为单位的服务,有以居民楼院为单位的服务,有以街道为单位的服务。(3)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是改善街道管理的重要举措。一些街道管理部门协助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制定管理办法,把街道管理与社区服务结合在一起。大部分街道管理机构把社区服务看作街道工作的重要内容,利用社区服务的途径促进街道的管理。因此可以说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围绕着街道的管理工作进行。[3]
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是在共青团组织和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的,是以办事业的精神和方式推进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探索,青年志愿服务组织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了志愿精神的培育。我国青年长久以来就有乐于助人、奉献社会的传统,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无数的青年都曾投入了热心助人、服务社会的志愿服务活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青年服务社会的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开展,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立更是标志着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组织进入了有组织、有秩序阶段。青年志愿服务的特点在于他们的活动往往配合政府大规模的社会活动的开展。[4]
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主要活动领域包括:(1)重点社会服务对象。如烈军属、残疾人、孤寡老人、老红军、特困户等。(2)重点地区。如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灾区等。例如,在1994年广东省遭遇洪水灾害时,广州市青年志愿者总队就及时组织活动赴灾区赈灾。(3)大型志愿活动。例如,我国奥运会就召募了大量青年志愿者参加。[5]
中国红十字会旨在保护人的生命与健康、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通过中国红十字会从事人道主义工作,人道、博爱和奉献的精神得以发扬,这正是志愿精神所提倡的。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于1904年,此后一直起着救护伤员、救助难民和灾民等各方面援助作用。
中国红十字志愿者服务的领域包括:(1)灾害救助。中国红十字会积极开展各种灾害救助工作,如及时上报灾情报告、整理与发放救灾物资、在紧急阶段实施救援,另外还进行灾后重建。(2)卫生救护。中国红十字会组织公众参加意外伤害和灾害的救护,如组织医疗救援、灾后防疫防病、群众性的初级救护培训等活动。开展卫生救护培训和防病知识的宣传工作,在意外事故发生率比较高的行业与组织培训救护人员。(3)宣传志愿服务和筹集资金。一方面,红十字会组织通过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宣传和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另一方面,通过短信捐款、网上捐款、银行转帐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4)青少年教育。中国红十字会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配合学校的教育,对青少年进行人道主义理念和自救互救知识的教育,以此改善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5)国际合作。中国红十字会积极参加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工作,对世界各国的重大灾害积极开展救助工作。与国际红十字及各国红十字会组织进行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的经验。
中华巾帼志愿者组织以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为宗旨,传递了人们之间互帮互助的浓厚感情,凝聚了无私奉献、团结互助的精神,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美德。中华巾帼志愿者组织的活动,使得“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进一步得到弘扬,融入了公众的生活,内化于公众的内心。在五、六十年代,我国就存在着巾帼志愿者队伍,如北京的“三八”服务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公众素质的提高,中华巾帼志愿者组织的队伍更加庞大,出现了以妇女为主体的家庭志愿者、维护权益志愿者、绿化环境和环境保护志愿者等各方面的队伍。
中华巾帼志愿者组织主要关注下岗职工、贫困家庭、老年人、妇女等弱势群体,通过进户走访、集中培训、结对帮扶、科技知识下乡等多种方式开展服务活动。另外全国妇联也正在号召中华巾帼志愿者组织发展起来,开展全国性的专项活动。
参考文献:
[1]走近志愿组织[N].中国社会报,2003-12-12.
[2]汪小琳.非政府组织中的志愿精神培育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
[3]韩芸.中国志愿服务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04).
[4]陈晶环.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与特色[J].青年探索,2011,(01).
[5]谭建光.全球化与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