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洁
课程能力建设:提高五年制高职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成洁
结合五年制高职课程与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区域、学校和教师个体三个层面,课程规划、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四个角度,分析了基于课程能力建设的五年制高职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提出“加强课程能力建设,合理架构与教育目标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使教育价值蕴含于课程内容、彰显于课程实施”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教学有效性;课程能力;五年制高职
我国职业教育在经历了近几年的跨越式规模化发展后,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建设需求日益显现,并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主题。作为“质量提升”的主要抓手,课程改革及其教学实现倍受关注。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答案可以是多视角、多维度的,可以宏观到教育理念,也可以微观到课堂环境。基于学校实践层面,笔者以为,学校课程能力建设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什么是教学有效性?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余文森教授对其释义的核心关键词是“发展”。余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他还指出:“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
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生活和就业的一类教育,因此,其教学有效性指向将更为具体明晰。基于这样的认识,可给职业教育教学有效性以如此描述性定义:就当下而言,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德行、知识与技能;从长远着眼,是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使学生获得有利于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念、工作能力和学习方法。即通过教育,学生德能兼备,拥有一技之长,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见,教学有效性具有动态生成性。
在教学有效性研究中,人们普遍关注课程教学行为,关注教师教学能力,如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方法能力,等等。固然,教学能力是关系“当下教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但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还远不止于此。如前文所述,教学有效性最终指向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否达成,因此,追根溯源,教学有效性问题首先拷问着课程规划的有效性,缺乏价值的课程即使被完美演绎也无法生成有效教学。就职业教育而言,课程体系如果脱离了产业和岗位,那么其教学也将缺乏有效性可言。其次,教学有效性拷问着课程开发、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而这样一种涵盖课程规划、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能力,我们称之为课程能力。
显而易见,课程能力是教学有效性生成的重要因素。加强课程能力建设,合理架构与教育目标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使教育价值蕴含于课程内容、彰显于课程实施,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江苏五年制高职学校在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和突破,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课程规划需要规范,课程开发需要创新,课程实施需要优化,课程评价需要完善。
五年制高职教育办学历史非常短,是一种年轻的办学模式,如何合理安排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是非常严肃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目前国内尚未形成五年制专业课程规划的参照标准,较之于基础教育,学校拥有极大的课程自主权。而随着多数五年制高职学校校系二级管理的推进,学校又将课程规划自主权下放到系部,甚至专业负责人或教研组长。虽然,学校也有专业课程体系审阅权,但是这样的审阅在二级管理的背景下几乎是“走过场”。
五年制高职学校在规划课程时通常采用修改借鉴的办法,即参照高职、高专相关专业课程,修改学校原有的中专或中职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体系是否符合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需求,是非常值得推敲和论证的。尤其是新办专业的课程体系更具有随意性,核心课程设置五花八门,课程重复开设现象较为严重。而课程体系架构以后,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也缺乏统一的规范,课程执行标准和教学安排基本由教师自行决定,这同样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缺乏规范的课程规划从根本上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
如果按逻辑分类,我们可以把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归类于课程实践层面。课程规划代表着教育理念,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则是对理念的落实与诠释。五年制高职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以教育目标来反思课程教学,我们在课程实践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的职业指向性还不够明晰;课程评价亦不能体现职业标准的要求。而课程实践行为的有效性与教学有效性在本质上是同源同质的。倘若课程实践不能有效落实教育目标,也就意味着教学有效性存在着问题。
课程能力按涉及范围可以分区域课程能力、学校课程能力和个体课程能力,三者互相影响、交相互动,对课程与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要提高五年制高职教学有效性,需要区域、学校和个体共同实践,共同提升课程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把职业教育的追求和理念更好地落实到课程与教学实践中去。
我们并不否认学校在课程能力建设方面的自主需要和巨大潜能,但是,区域的政策引领和统筹规划对区域内学校的课程能力发展是至为重要的。
1.加强规范性建设,指引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以规范教学为前提和基础,规范方能优质。首先,需要规范五年制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建议相关部门组织行业专家和学校专家,联合开发五年制高职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标准和相关课程标准、评价标准,构建适合五年制高职教育特点的、适应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课程体系参考。这个框架标准是一种规范、一种参考,学校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和学校特点自主发展,国外职业教育也有类似的教育规范框架。比如,英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学徒制”,是在行业领导管理和产业培训组织下制定培训框架,它的培训标准是英国国家职业资格(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标准,各地培训机构可以根据地方产业的需求,调整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
其次,五年制高职是初中后职业教育,在课程规划上应整体统筹人文素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形成“全人发展”理念下的课程体系。曾经有学校推行“文化课以必需够用为度”的课程原则,其初衷并非没有道理,但关键是“必需够用”的尺度是什么,相关标准有没有论证界定。大幅度删减文化课的做法,未必能有效促进学生专业成长,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文化素养。现在江苏省已经出台了五年制高职文化课的课时执行参考标准和相关课程标准,这对指导学校合理安排课程是非常及时和非常必要的。如果在这样的基础上,再组织专家开列各专业的课程体例结构,形成区域内相关专业的课程框架参考,那将对区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产生更大的推进作用。
2.加强区域协作,促进有效教学。加强区域交流与协作,是实现区域课程能力整体提升的有效途径。江苏省五年制高职在区域职业教育协作发展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很好的探索,比如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以具有专业优势的学校为牵头学校,按专业群分别建设了相关专业协作委员会。协作委员会以共谋发展、共享优质资源为宗旨,开展了许多交流与协作活动,有效提升了区域职教课程能力,促进了学校有效教学的生成。
1.创新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内容有效。课程体系确定以后,对具体课程的开发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选取合适的教材;二是执教者围绕课程目标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
职业教育的课程要体现职业性、应用性和时代性。传统的课程开发强调“学科系统化”,将知识割裂为“是什么”和“怎么做”两部分。职业教育倡导“知行合一”,我们需要按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律,按知能整合的原则进行课程开发,以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性。在专业课课程开发中,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以工学融合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使课程蕴含职业教育的理念、具有职业教育的特色。如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发了《发那科数控系统连接与调试》教材,把握了行业发展动态,体现了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原则,这就是有效的课程内容。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程被认为是“具体学科教学和学生实践活动的集合体”。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益,教师需要对课程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这样一种开发是对课程的创生。传统教材以学科为体系,体例结构相对范化,教师应该根据特定的专业、特定的学生的需要,以教材为基础重新设计组织课程活动内容。如同样教授“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当执教不同专业的学生时,就需要根据不同专业背景,结合相关专业后续课程的需要,进行不同的“C语言”课程开发。对课程的二次开发,使课程具有了校本化特征和专业化特征,是将学校课程有效地转化成教师课程和学生课程的过程。
2.着力师资培养,实现课程实施有效。学校的课程实施能力与教师教学知能高度相关。美国教育学专家舒尔曼教授认为教学知能是“用专业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综合去理解特定主题的教学并组织、呈现,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它是教师学科素养和职业素养的综合反映。教师教学知能的提升既取决于个人的努力,也与学校或者区域内整体教学水平有关。加强团队建设是提升教师教学知能,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职业学校的教师团队建设应当是多层面的,包括课程层面、学系层面、校企合作层面,等等。以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从多层面加强了教师团队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的师资团队建设策略包括:以课程为载体,成立以课程负责人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团队;以专业为平台,组建融通校企的校企合作联合教学团队;以项目为依托,建立跨学系的教科研团队。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形成教学、教研、教改的良性互动,促进了师资水平的全面提升。
在团队建设中,需要以各类主题鲜明的活动来保障队伍建设的有效性。如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10年在全省组织开展的职业学校“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该项活动对推进区域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现有效教学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类立足于课堂与教学的教科研工作因其指向明确,成效非常显著。教师在参与课程活动的同时,将课改理念内化成了自身教学行为,这种内化是自觉的、有效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积淀。在这样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固步自封,应当聘请学科专家和教育研究者进行指导,提高研究品质,帮助教师凝练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提升学校课程实施能力。
3.完善课程评价,实现教学激励有效。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除非把评价置于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联系中,否则,我们怀疑它能否恰当地代表人类的智慧表现”。职业教育更应以此反思现有的课程评价体系。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做学教合一”,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然而,目前多数课程的考评方式仍然囿于传统的纸笔测试,这样的考评难以反映学生过程性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多数教师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入职业学校任教,缺乏实践经验,因此,职业教育需要教师在具有职业特色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提升自己的双师水平。但传统的考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教师对原有知识结构的依赖性,影响了教师发展实践能力的积极性,同样也影响着课堂的有效性。
有效的评价机制方能形成有效的教学激励。《江苏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即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职业学校要构建职业指向明晰的“立体多元”质量评价体系,加强课程的过程管理评价。专业课要建立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部分专业课程考试要试行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职业指向明晰的评价体系才能促进教师主动接触企业和行业,主动提升双师能力,主动创生课程、创新教学。
课程能力与教学有效性是同源同质,交相互动的。课程能力建设不是目的,通过课程能力建设将职业教育的追求和理念更好地落实到课程与教学实践中去,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这才是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
成洁,女,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级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库技术、高职教育管理。
G712
A 文献标识码:1674-7747(2012)03-0010-03
[责任编辑 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