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有和,刘建玲,童晓云,霍 科
(中共张家口市委党校,河北张家口 075051)
根据我省“三农”实际,省委适时出台的《关于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任务,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把积极调整全省特别是环京津地区种植结构,扩大高端蔬菜、果品、花卉、苗木等种植面积,加快建设环京津现代农业示范带作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内容,为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工作的重点。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能够率先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筑牢现代农业示范带,有利于环京津地区的区位、资源、产业、竞争等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确保环京津地区在全方位深化京津冀合作中产业定位更加准确、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具体措施更加到位。
农业是弱质产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水利又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农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经过多年的努力,作为环京津地区虽然基本形成了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农业发展模式,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但与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带所需要的水利条件相比尤其是与大多数农民增收的期盼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为此,要满足建设环京津现代农业示范带对水利设施的需求,保证农民能够从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获得稳定增长的收入,就必须在以大兴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求突破。一是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对水利农田建设更多更大的投资份额,确保在国家的支持下,环京津地区农田水利条件得到尽快改善。二是省、市、县(区)政府部门也要千方百计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财政资金支出中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资金每年要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省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要对环京津地区倾斜。三是省市有关部门要通过与上级相关部门的请示和协调,在环京津地区尽快取消城市维护建设税改征农田水利建设投资附加,以拓宽农田水利建设投资的渠道,更好地满足农田水利建设对资金的需求。四是环京津地区要紧密协调,统一行动,修订完善本区域内的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地整体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兴建小型抗旱水源工程,实现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资金的合理利用。五是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密切协作,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每年的各项水利兴修工作,早日发挥水利设施的作用。
建立完善而又充满活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使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各种知识和信息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各种服务得到及时全面的供应。[1]在环京津地区要发挥好业已形成的产品优势和品牌优势,使现有的用于农业生产土地的产能得以大幅度的提高,进一步强化科技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充分发挥当地农科院所和其他农业研究部门的作用,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引进、转化和推广。利用紧邻京津的区位优势,鼓励和引导京津地区的科研院所和农业科技项目专家到这些县(区)进行技术指导和新品种试验。加大良种繁育、病虫防治、配方施肥、土壤改良、节水灌溉等技术的研究推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二是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完善县、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发挥基层农技和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的积极性。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特别是大学生村官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使年轻的农业科技人员在新农村建设中聪明才智得以充分施展。[2]并选派优秀科技人员,到农村开展科技服务,加快现代农业技术向基层的推广普及,并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为发展现代农业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物质奖励。三是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对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和有志于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初高中毕业生要加大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懂经营管理、立志农村建设的复合型人才,以引领家乡群众走上致富的道路。四是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积极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五是加快农村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涉及老百姓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政府的公信力和整体形象,更关系到当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强弱。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搞好环京津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成为现实的必然与历史的责任。一是在农业典型企业、示范园区、特色品牌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开展菜篮子产品标准化创建活动,按照质监标准等相关要求,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除草剂、生长激素等,严格组织标准化生产。二是加快农业病虫害防治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大力发展安全、优质、高效农产品,以最安全的农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占领市场。三是由政府出资,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对农产品实施从“产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控。对已确定建设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当地政府要以地方法规或规范性文件的要求,划定保护区予以保护。四是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多渠道增加对农业标准化的投入。
要把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风险降到最低,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既增产又增收,就要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经营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一是促进农业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支持农户参股,使周边农民能够共享农产品深加工带来的成果。二是鼓励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式农业,解决农业生产与市场的矛盾。三是扶持农民组织创办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企业,成立地区专业协会,实现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四是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提升,通过重点扶持,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大型连锁超市、企业等需求单位产销对接,以降低流通成本。五是建立健全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在农村开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活动,支持商贸、邮政等企业向农村输出服务,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3]六是根据京津两大直辖市实施菜篮子工程居民需求较大,而可利用的菜园子较少,现有土地资源的利用难以满足在当地工作和生活的人的需要的现实状况,环京津地区有关部门如农业、商务管理部门要与京津相关部门洽谈和协商,把当地可利用的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在有京津政府部门和大企业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使这部分农田变为京津地区菜篮子工程中的菜园子。
对部分农民来说,既要从事农业生产,又要在当地企业就业,从事非农产业,显得力不从心。引导农户将分散的土地适时规范有序地流转,使小片地集中起来连片开发,实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不仅能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分工和转移就业。在环京津地区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等为支撑的绿色产业的落地,自然产生了农民不出家门从事非农产业的可能性,适时规范有序地进行土地流转于是就具有了客观必然性。一是在坚持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合理、有序的原则,农户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及流转方式,流转收益归农户所有。二是加大农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用大项目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土地规模化经营,逐步形成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三是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专门为农户提供政策质询、合法权益保障、流转合同管理、矛盾纠纷调解等各种服务,最大限度地保护流转双方特别是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农民在愿意主动“放弃”土地经营权的时期内从土地上获得的收入不仅没有减少而且还有所增加。四是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政策、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努力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确保土地流转面积的不断增加,促进农民在土地流转后通过从事其他劳动实现收入的增加。五是在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过程中,明确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可能尽善尽美的情况下,那些不能实现全覆盖仍然需要试点的惠农项目,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试点等,应该优先安排那些实施土地流转的农户,使这些家庭在需要实施试点的惠农项目中早受益、早得利,以消除土地流转后农民不应有的担心和顾虑。
参考文献:
[1]钱智.城市创新体系:上海未来发展的原动力[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3,(09).
[2]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意见[N].济南日报,2010-03-15.
[3]卞思杰.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农民增收[N].济南日报,201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