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在“三化”协调发展中推进河南省妇女的发展

2012-01-29 01:54周全德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农村妇女三化城镇化

周全德

工业化是指在经济发展中从以落后的农业为主体向以先进的工业为主体的经济转变过程。[1]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城市数量增加及其规模扩大、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向周围农村扩散的过程。[2]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及手段,即实现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①参见 baike.baidu.com/view/156520.htm,2011-05-02.一般来说,三者之间是一种密切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进程中妇女发展状况究竟如何?如何在这一进程中切实保证妇女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带着这些问题,2011年4—5月,笔者随同河南省妇联发展部的工作人员在河南省安阳、永城、正阳、西华、固始、三门峡等市县开展了调研活动。以下,笔者结合对此次调研活动所得资料的分析和思考,对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进程中的妇女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一、“三化”协调发展中河南省妇女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河南省社会决策层集思广益,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中提出要坚持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3]此种契合科学发展的战略构想,伴随中原经济区建设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河南省妇女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良机。

1.“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为妇女人力资源的广度开发和深度挖掘创造了必要条件

过去,在河南的一些资源型城镇,以钢铁、煤炭、化工、建筑等为主导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是地方经济赖以维系的支柱。由于“工业独大”现象的影响,此类地方的高城镇化率并没有相应地带来第三产业的繁荣,以致妇女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一直无法与男性的发展相比,妇女劳动力资源的特长及优势也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现在,伴随“三化”协调发展战略在全省的普遍实施,这类城镇的产业结构正在进行调整,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和劳动技能的电子、轻纺、园林、物流、旅游等行业已呈现大规模发展的态势。这种态势不仅使女性得以缩小与男性的发展差距,而且使不少女性通过自主创业而崭露头角。

2.“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为全省农村妇女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提供了广阔平台

河南省地处中原,具有承接东西南北的地理区位优势,理应因地制宜,大力提高全省各级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妇女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就其实质来说,城镇化无非是农村的现代性发展及转型问题。伴随这种发展及转型,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农业人口的流向均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在河南这样一个人口上亿的中国第一人口大省,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每年有近百万农民(其中有近一半为女性)进入城市。河南的基本省情是农村人口众多,资源紧缺,城乡差别大,地区发展不平衡。这就客观上决定了在中原地区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的“内聚式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即通过内部资源的不断挖潜和当地优势的不断积累来合理地引导农民尤其是女性农民有序地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而逐步转变农村发展方式和农民传统生活轨迹,在新型现代化的意义上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此种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发展途径,既有利于发挥女性劳动力资源的特长及优势,又有利于提高妇女的生产和生活品质,从而能够极大地提升妇女的整体发展质量。

3.“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对河南省妇女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对妇女科技素质及从业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提出:“通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现代农业和基础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3]面对这一更高的产业发展要求,妇女在个人能力和素质方面显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二是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对妇女的社会适应性提出较高的心理素质要求。一些妇女已长期习惯于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对此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这就导致她们在农村社会转型及个人身份转变中处于比较被动的境况——不得不承受“被城镇化”的尴尬。面对就业、住房、城市生活高成本运转以及文化隔阂等多重困难,一些失去土地这一基本生活保障的妇女有可能在重压之下丧失积极应对的勇气和能力,成为难以融入城镇生活的新的社会弱势群体。

二、河南省在“三化”协调发展中推进妇女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河南省作为传统农业地区,在发展中既要顺应工业化、城镇化不可逆转的态势,又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环境生态安全,这就客观上要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个轮子一起转,在“三化”协调发展中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就妇女发展而论,也需要结合“三化”协调发展来做文章。全省各级妇联组织正是在积极动员和组织妇女自觉服务于“三化”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向全社会显示了妇女的巨大发展潜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

1.优化产业结构,为妇女劳动力资源合理利用创造有利条件

长期以煤化生产这一黑色经济为主导的豫东永城市紧紧抓住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会,精心打造产业集聚区,合理安排产业布局,刻意吸引一些无环境污染且科技含量较高的轻纺企业在永城安家落户。仅2011年前四个月,就被尚凌制衣、东吴纺织、红衫服饰、中州棉业等企业录用近3000名员工,其中80%以上为18—35岁之间的女性。①参见永城市妇联:《永城市妇女发展状况调查》,2011年4月。

在豫北安阳工业重镇水冶镇,5年前冶金、建材等行业的产值就占当地生产总值的近80%,且城镇化率已达90%。这种以重工业为主导和以男性就业为主流的经济发展格局,使妇女缺乏就业空间和创业平台。近年来该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力求在“十二五”期间形成在生产总值中工业占50%、服务业占40%、高效农业占10%的合理布局。为适应社会服务业就业比重逐步上升和制造业就业比重相应下降的新形势,该镇妇联进一步解放思想,组织和动员当地妇女在大力发展餐饮、服饰、婚纱摄影、美容美发、中药保健、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上下工夫。据统计,仅通过开创公关礼仪这一社会服务活动,就使全镇900多名女性走上了自主创业和规模化经营的道路。②参见安阳水冶镇妇联:《强本固基,增强活力,充分发挥农村妇女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011年4月。

2.因地制宜,为妇女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优质服务

豫南正阳县农村妇女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三分之二,全县留守在家的农村妇女占农村妇女总数的近80%。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以及耕地面积的减少,农村妇女在田间劳作之余存在大量空闲时间,她们普遍希望能就近找到一种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的工作。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正阳县妇联认为来料加工是一个吸纳就业人数较多、资金设备投入较少、风险相对较小、适合各个年龄段妇女就业的产业,具有可操作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于是,在县妇联扶持下,自主创业女性带头人梅冬霞在2009年建立正阳县“今饰缘”手工饰品加工厂,带动周边近2000名农村妇女劳动致富。之后,这一“妇联搭台、妇女唱戏”的模式被进一步推广,该县依托浙江义乌小商品集散中心建立“正阳县来料加工生产基地”,使数以万计的农村留守妇女得以在家门口实现非农化就业转移。①参见正阳县妇联:《依托义乌小商品集散中心,建立“正阳县来料加工生产基地”》,2010年12月。

位于豫中东部的西华县原是一个地处黄泛区的传统农业大县,5年前城镇化率仅为18.2%,工业化程度也较低,在全县生产总值中工业产值仅占32.8%,低于农业产值近14个百分点。通过近5年来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目前城镇化率达到30.2%,5年之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并且在全县生产总值中工业产值已升至42.0%,超过农业产值2个多百分点。随着农村男性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务工,妇女理应成为发展西华经济的重要力量。鉴于此,该县妇联根据女性适宜的行业特点,在全县组织和动员妇女踊跃参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板材家具、医药化工和制鞋五大支柱产业的建设。如今,在这类产业中以妇女为主创办的工厂和企业就有1600多个,当地呈现“工业女性化”的趋势,大量的农村妇女劳动力实现了就地转移。

3.强化教育和培训,让妇女在“三化”建设中大有作为

为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提出“原则上每个县(市)建设一个产业集聚区,形成一个人口规模超20万的城市”。[3]围绕这一预期目标,省妇联将强化对妇女尤其是农村妇女的教育和培训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例如,永城市妇联积极协助市产业集聚区联合各乡镇劳动保障所、各村委会逐村统计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农村妇女,通过统一安排到市技校参加培训的方式,提升妇女的就业和创业技能。在培训中,对企业急需的女性技能人才实行订单式培训,对被征地农村妇女采用岗前教育培训和技能培训,对返乡女性农民工则重点开展入厂培训。数以千计的农村妇女通过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前瞻性的培训,加入到产业集聚区建设队伍。

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和投资驱动型为主向创新驱动型和内需拉动型为主转变,豫北安阳县水冶镇妇联针对当地多数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偏低、创业就业受阻、信息渠道不畅通、法律知识欠缺的现状,从提高妇女综合能力和素质入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经营管理培训、信息掌控培训和社会交往能力培训,并且充分发挥基地和能人的影响和带动效应,通过建立“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的帮扶形式,使全镇妇女的就业转移形成一种“内聚式发展”的良好循环态势。如,该镇北街妇代会通过狠抓信息教育和技术培训,使已创业或有创业能力的女性正确把握市场行情,及时调整经营思路;还为暂时不具备创业条件的女性积极协调就业岗位,使北街中、青年妇女就业率达到89%。②参见安阳水冶镇北街妇代会:《健全组织建设,发挥妇女优势》,2010年3月。此外,该镇妇联通过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扶持下岗职工杨玉婷建立面积为千余平方米的美容养生会所,并帮助她将会所逐步发展成为集美容养生、婚纱摄影、服装设计为一体的股份公司,从而带动了城镇下岗女工的创业和就业。

4.政策支持,撑起妇女发展的一片蓝天

近年来,伴随城镇化建设的迅猛发展、采煤沉陷区的不断扩大及产业积聚区的重点建设,在河南省的焦作、鹤壁、平顶山、义马、永城等资源型地区,农村失地妇女人口逐渐增加。如何使她们免除后顾之忧,尽快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已成为事关中原崛起大局的重要问题。这些地区的政府部门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提出逐步解决采煤沉陷区及产业积聚区之内原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社会保险、新型农村医疗保险以及失地农民就业安置问题。与此同时,这些地区的妇联组织也积极配合、大力推动各种有利于保障妇女民生和促进妇女发展的优抚安置政策的贯彻落实。

例如,永城市妇联在依据政策法规切实维护全县21万失地妇女权益的同时,通过各种政策性帮扶活动发掘妇女积极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生机和活力。③参见永城市妇联:《为失地妇女撑起一片蓝天》,2010年4月。再如,近年来豫西三门峡市妇联积极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有利于妇女创业就业的发展型社会政策,着力开展妇女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工作,想方设法为有志于创业发展的城镇或农村女性解决资金周转难题,并通过她们带动了周边城乡妇女的创业就业。为积极落实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该市湖滨区妇联协助和督促有关部门,通过出台优惠政策、简化工作程序、规范操作流程等举措,为创业女性提供资金保障。自2010年以来,在妇联的大力帮助下,全区共办理妇女小额担保贷款89户,发放贷款资金80余万元。①参见三门峡市湖滨区妇联:《“五大行动”带领妇女建功立业》,2011年3月。为培育扶持农村妇女创业带头人,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2010年以来,该市陕县妇联采取专人负责、政策倾斜、严把推荐关口、狠抓跟踪问效等措施,扎实推进妇女小额贴息贷款工作。目前,该县妇联已协调有关部门为37名农村妇女发放小额贴息贷款183万元,带动解决妇女就业200余人。②参见三门峡市陕县妇联:《四项措施扎实推进妇女小额贴息贷款工作》,2010年8月。

5.回归创业,扬起妇女发展的时代风帆

地处豫东南的固始县原是一个人口大县和农业大县,近些年来,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进展,该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76.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2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83元,城镇化率达35.3%,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连续三年跻身中部六省百强县。③参见固始县妇联:《妇女在固始县回归经济中发挥作用的调研报告》,2011年4月。通过隐形回归、转厂回归、转业回归、拓展型回归等形式,10年来固始县的回归创业人员开办“回归企业”1000多家,增加就业岗位12.3万人,其中吸纳了大量妇女劳动力。在该县妇联的大力扶持下,从2001年至今,八千多名回归创业女性中已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农产品女经纪人、优秀女企业家和女致富带头人、女农业经济带头人。伴随着妇女项目经纪人的产生,以妇女为参与主体的公司加农户产业链条的出现,妇女积极参与的自发协会的建立,固始妇女发展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目前,固始县以妇女为主体的专业生产合作社和妇女专业协会已有42个。④同③。这些女经纪人、协会领头人已成为一方经济发展的项目带头人,堪称城乡统筹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带动了数以万计的女性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中尽显巾帼风采。

三、在“三化”协调发展中进一步提高

河南省妇女发展质量的建议

目前,我国正在走具有本土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路子。同时,我国也正在走具有本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即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发展中小城市和较强村镇化建设的城乡一体的城镇化道路。如何更好地与全国接轨,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进程中进一步提高河南妇女发展质量,已成为摆在全省妇女面前的首要任务。

1.通过强化宣传教育,进一步消除妇女在自身发展中存在的思想和心理障碍,在农村发展和社会转型中帮助她们增强角色意识,树立自主创业精神。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小农经济的影响及传统文化的熏陶,一些已习惯于现实生活中角色扮演的农村妇女养成了“小富即安”、“小康即满”的保守心态。她们既对经济社会变革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也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知之甚少,不能适应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建议通过广播电视、橱窗展示、宣传品入户、开辟媒体专栏等宣传教育形式,使广大妇女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当前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增强对于自身发展滞后现状的忧患意识,树立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奋斗创造新业绩、创造新生活的发展意识。

2.充分发挥妇联在动员、组织和引领妇女积极参与河南“三化”协调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和独特作用。妇联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具有贴近基层、贴近妇女、贴近家庭的优势。面对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全省各级妇联组织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服务妇女、参与发展及创新妇联组织功能上下工夫,调动包括新的社会阶层及新的社会组织中的女性人物在内的一切积极因素,配合和协助地方党委、政府把那些有知识、有能力、有热情带领妇女群众发展经济和服务社会的女性精英人物及时选入相关领导岗位。此外,各级妇联组织也应充分履行职责,着力帮助广大妇女克服社会上传统性别观念及习惯势力对于自身发展的干扰,督促和推动政府出台有利于妇女发展的各项社会政策,并且依据政策法规切实维护好妇女在发展中的各项权益。

3.在转变发展方式及优化产业结构中扎实推进妇女发展。当前,在河南的一些县域,依然存在着一些影响和干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障碍性因素,比如招商引资中的科学选择性较弱,“工业独大”现象并未完全消除,城镇化推进速度与其质量效应并不相称,第三产业发展规模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强劲势头并不合拍,土地流转及高效特色农业发展中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疑难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在影响和干扰“三化”协调发展的同时,也严重地制约着妇女发展质量的提高。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与促进妇女发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三化”协调发展的具体落实事关妇女基本民生及其长远利益。为提高妇女发展质量,全省各级妇联组织理应将性别平等、均衡发展意识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意识融为一体,努力做到在转变发展方式及优化产业结构中扎实推进妇女发展,积极配合和协助地方政府组织和动员妇女参与中原经济区建设,使广大妇女在促进“三化”协调发展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得到锤炼和提升。

4.扬长避短,化劣为优,在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进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妇女的独特作用。例如,面对人多地少的实际省情和女性相对于男性非农转移滞后的现实,努力做好土地流转工作,集中有限的土地资源,通过科技手段促进高效、特色农业或与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的苗圃、花卉、果蔬之类产业建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吸纳并带动其他女性就业或创业。再如,将适合女性参与的地方特色经济(如,豫东北南乐县的草制品生产、豫南的“信阳红”茶叶生产、豫北滑县的“故道家纺”生产、豫西卢氏县的桑蚕业生产等)与设备更新和技术改进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实现妇女劳动力的经济效益。此外,全省各地还应通过各项优惠政策留住现有女性人才,吸引外来女性人才,使更多的外出务工女性从“雁南飞”转变为“凤还巢”,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建功立业。

5.加强对妇女发展的理论研究,从多学科结合的视角深入探讨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影响女性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婚姻家庭、个人素质、体制机制、政策法规、舆论氛围、文化心理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尤其是要从理论上进一步阐释清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与推动性别平等、均衡、和谐发展的内在联系,并且科学地阐明促进“三化”协调发展对于提高妇女发展质量的现实意义及实践价值,为妇女积极主动地参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支撑和理论指导。

[1]邓伟志.社会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2]刘树成.现代经济辞典[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3]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解读编委会.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解读[N].河南日报,2010-11-23.

猜你喜欢
农村妇女三化城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扶贫车间+儿童之家 助力农村妇女本地就业增收
谢翠菊 营造农村妇女“幸福站”
2007:义务教育学杂费也免了
实施矿井“三化”建设持续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水平
“三化”党员评议工作 打造合格党员队伍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新常态下兵团三化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宫颈癌与乳腺癌在农村妇女检查中的状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