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振民,王 宇,冯 军
吉林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多媒体“地质地貌学”课程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改革措施
隋振民,王 宇,冯 军
吉林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对多媒体“地质地貌学”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多媒体“地质地貌学”教学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建立正确的多媒体教学理念,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地质地貌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注重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地质地貌学;改革措施
“地质地貌学”课程是高等农业院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重点介绍了地球的基本特性、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岩石的特征及形成、地壳运动与构造地貌、各种外力地质作用过程及相应的沉积物和地貌、地质学和地貌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内容,是一门涉及空间广、时间跨度大、内容复杂、理论深且实践性强的科学[1]。地质地貌学知识、地质现象与地质过程的理解需要通过大量的模型、图片和动画等素材来实现,而多媒体技术以其信息量大、速度快的特点,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2-6],能够生动展现地质现象和地质作用过程,在“地质地貌学”课程教学中体现了其巨大的优越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由于对多媒体在“地质地貌学”教学中的地位、作用、教学方法等认识和理解的偏差,在多媒体“地质地貌学”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影响了“地质地貌学”教学效果。正确理解多媒体技术在“地质地貌学”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建立正确的多媒体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提高多媒体“地质地貌学”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指出了多媒体“地质地貌学”教学中容易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1.对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存在偏差
多媒体教学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其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也是最容易出现偏差、对多媒体教学效果影响最大的问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优化教学和辅助教学的作用,不能因为多媒体的应用而淡化或改变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多媒体课件多是教师按一定思路预先设计完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容易被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和框架所固定,整个教学被多媒体所主导,忽略或淡化了作为教学组织者和实施者的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无法体现,失去了教学的主体地位,这与现代教育理论相违背[7]。
由于“地质地貌学”知识的展示、地质现象的理解和地质过程的模拟大多可以通过模型、图片和动画来实现,因此,在多媒体“地质地貌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容易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多媒体课件为中心,偏重于多媒体课件对教学内容的演示和讲解,忽略学生对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的理解,不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不能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无法主动把握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失去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而学生常常成为多媒体课件的“观众”,随着多媒体画面被动地学,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思维停留在多媒体画面上,很少主动去理解知识和深入思考问题,学生失去了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的多媒体教学甚至整堂课都是教师在演示多媒体课件,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教学互动,这种多媒体教学无法保证教学效果,难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2.多媒体教学信息量过大,忽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消化
“地质地貌学”多媒体素材具有种类多、数量大和色彩丰富的特点,而且能够形象、生动地展现地质现象和模拟地质过程,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点。然而一些教师在多媒体“地质地貌学”教学过程中,过量使用图片和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即使一个简单的地质现象或细节,也要使用多幅图片来展现或解释,这虽然增加了对学生信息量、知识量的传授,但过大的信息量往往使学生缺少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储存知识的时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使学生对很多知识停留在表面记忆上,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久而久之,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会越积越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了多媒体教学的效果[3,6]。例如在讲解矿物和岩石时,过量使用各种矿物和岩石的图片,使多媒体演示屏成了各种矿物和岩石图片的海洋,许多内容总是一闪而过,使初学者抓不住该章节内容的重点,不能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哪些是最常见的、最重要的和应该掌握的矿物或岩石,以及这些矿物和岩石的主要特征及内在联系等。
3.多媒体课件缺少系统性和整体性,忽略了教学设计、课程目标和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教学设计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而多媒体教学更需要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8-10]。在多媒体“地质地貌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忽略或轻视教学设计思想,不注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知识的层次与结构及相互间的匹配,很多多媒体课件就是电子教案或课本的翻版,课堂上照本宣科地进行演示和讲解。教师常常不自觉地把注意力放在课件制作的精美程度上,而对课件内容的系统性、层次性和结构性重视不够,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不突出,讲授思路不清晰。这样的多媒体教学难以加深学生对知识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4.过分依赖多媒体,忽略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在多媒体“地质地貌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突出问题是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以及全盘化的多媒体教学。教师常常以课件为中心,用多媒体演示代替一切,忽略了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启发式教学的运用,而黑板、粉笔、教具、模型和标本等传统教学手段更是不见踪迹,使多媒体教学格式化、定义化和程序化。教学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都停留在多媒体课件内容或层次上,教师也很少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对知识掌握和理解的程度进行适当的调节,教学气氛不活跃,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严重束缚着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1.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建立正确的多媒体教学理念
多媒体教学效果不理想不单单是多媒体技术应用的问题,更多的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出现偏差引起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的一种方法,不应该寄希望于多媒体改变学生接受知识的一般规律,而是应该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以便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多媒体教学必须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遵循最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学规律[3-7],建立正确的多媒体教学理念,将教学理论、教学设计思想应用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整个教学过程,坚持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取得最佳的多媒体教学效果。可以说多媒体教学理念的正确与否是多媒体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在多媒体“地质地貌学”教学中,应该依据地质地貌学的基本特点,遵循最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学规律,把教学设计思想贯穿到“地质地貌学”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中,尤其要体现“地质地貌学”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整体性。例如,板块移动是岩石圈板块在软流圈之上漂移,而不是地壳的漂移,在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时,要着重讲解地壳、地幔和软流圈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强调岩石圈与地壳的差别以及软流圈存在的意义,用动画来表现软流圈的特点和其上岩石圈的运动,加深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认识,引导同学在地球整体结构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地球的构造运动,为将来讲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打下伏笔。在讲解地壳的物质组成时着重讲解元素的“克拉克值”这一概念及其地质意义,为以后理解地壳中主要造岩矿物和岩石的成分、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打下基础。
在多媒体“地质地貌学”教学方法设计中,要注意保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积极引导学习者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要会学,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正确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和优势。
2.建立正确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多媒体课件本身具有信息量大、速度快、图文并茂和动静结合的特点,但它不能完全替代其他一些优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作用,很多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经过长期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在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的弊端与不足,注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优缺互补,弥补多媒体的不足,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4,10]。在“地质地貌学”中很多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教具、模型和标本等更能够直观、形象地表现教学内容,例如,矿物晶体结构模型能够非常直观、形象地展现晶体内质点的分布规律,把各种矿物的晶体结构立体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而传统教学中教师风趣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能够极大地感染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增加师生间的沟通、互动和情感交流,这种效果是多媒体课件很难达到的。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要把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各自的优势,交互使用,合理安排,综合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作用,取得最佳的多媒体教学效果。
笔者在多媒体“地质地貌学”教学中,对于一些难点问题和重点问题的讲解,尤其是一些需要运用地学思维综合分析、判断的问题时,首先运用多媒体展示地质现象或地质过程,然后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讲解硅酸盐矿物结构和性质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矿物晶体结构的基本知识,然后利用硅酸盐矿物岛状、架状、链状和层状结构模型讲解它们的结构特点,并让学生观察相应的矿物标本,引导学生在晶体结构的基础上理解矿物的性质,教学效果明显好于单纯用多媒体图片讲解。
(2)注重教学问题设计,加强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多媒体教学尤其要注重针对重点知识、难点知识的教学问题设计,并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教学问题设计能够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师和学生间的教学互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学问题设计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是教师针对重点知识和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二是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只有认真思考,才能提出问题。所以,教学问题设计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启发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而获取知识,促进师生间的知识交流与情感交流,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在多媒体“地质地貌学”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启发式教学的应用,例如,笔者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地表流水和地下水地质作用时,要求同学们在课堂上对比讨论地表流水和地下水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的差别,并找出其中的原因。学生在课堂上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各抒己见,然后利用多媒体把地表流水和地下水地质作用产物的特征对比展示给同学,最后进行总结并得出问题的答案。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思维,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3.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求知欲
把地质地貌学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有利于理论和实际的紧密结合,加深学生对地质地貌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1-13]。在这方面以语言描述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显得比较抽象和困难。而多媒体可以利用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将地质地貌学知识与实际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快速展现在学生面前。笔者在讲述地质构造中的断裂内容时,通过各种实例讲解在活动断层上进行工程建设的危害。通过长春周边地区的松嫩平原-大黑山地垒山-伊舒地堑盆地的堑垒式地貌特征,讲解构造对地貌形成的控制作用。在课堂上结合国内外的实例把地质地貌学内容与农业生产联系起来,例如基岩类型对风化作用和风化壳类型的制约,风化壳类型对土壤类型和成分的影响,进而讨论与农作物种植和农作生产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避免了学生枯燥地记忆相关知识,而且为学生今后在工作中运用地质地貌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建立科学的多媒体“地质地貌学”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现代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多媒体教学更是需要建立完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14]。对多媒体“地质地貌学”教学的评价主要包括课件的评价、教学过程的评价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三部分。课件的评价主要评价其教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10],其中课件的教学性评价主要体现在明确教学目标、符合教学规律、适合教学对象、重点突出等方面。教学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能力、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是否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式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是否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考试成绩和知识的认知水平等。评价的形式可以通过自行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领导评价等方式进行。根据教学评价和分析结果不断调整和改进多媒体教学,使之趋于完善。因此,多媒体教学评价体系是多媒体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能够生动展现地质现象和地质作用过程,在“地质地貌学”教学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对多媒体教学理念认识的偏差,在多媒体“地质地貌学”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影响了地质地貌学教学效果。建立正确的多媒体教学理念,摆正多媒体在“地质地貌学”教学中的地位,将多媒体教学与先进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多媒体“地质地貌学”的教学效果。
[1]王数,东野光亮.地质学与地貌学教程[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1-11.
[2]郑子成,李廷轩,吴德勇,等.浅析多媒体教学在地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林业教育,2008,(5):64-66.
[3]徐思煌,袁彩萍.多媒体课程教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 中国地质教育,2006,(2):57-60.
[4]高超,金高洁,王心源.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融合—以“遥感导论”课程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07,(4):118-122.
[5]韩杜.对多媒体教学的思考[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82-285.
[6]秦福利.谈高校多媒体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J]. 高教论坛,2005,(5):107-110.
[7]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8]孙伟民.谈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J].嘉兴学院学报,2005,(5):272-273.
[9]李鸿科.课堂多媒体教学应用的误区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10):127-130.
[10]秦俭,隋鑫.多媒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改革措施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1,(3):293-295.
[11]左文喆,韩秀丽,邢文晋.普通院校地质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 中国地质教育,2009,(2):116-118.
[12]严宁珍,高明,李振轮.案例教学法在“地质与地貌学”教学中的应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97-300.
[13]杨凤根,骆祖江,侯玉宾.从基础地质学教学入手培养大学新生学地质的兴趣[J].中国地质教育,2009,(1):132-133.
[14]赵铁建,方卓,蒋闽义.高等院校多媒体课件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的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4,(4):49-51.
Common Problems and Reform Measures in Multimedia Teaching For Ge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
SUI Zhen-min, WANG Yu, FENG Jun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8, China
Some new problem in multimedia teaching for ge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 has influenced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effect because of deviation on the cognition of the concepts, teaching models and teaching methods. It’s very important to establish proper concepts of multimedia teaching and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position and role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 the teaching of ge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 Only with the advanced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theory as guidance, and with the focus on the comprehensive use of multimedia teaching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can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be truly taken advantage of.
multimedia;ge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 reform measures
G642
A
1006-9372 (2012)01-0075-04
2011-11-05;
2012-01-26。
隋振民,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地质地貌学相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