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波 海 洋
针刺治疗癌痛小议
李秋波 海 洋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肺病科,长春130021)
针刺;癌性疼痛;优势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微生物的演变,癌症成为困扰人类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癌症的发病率呈现增长的趋势,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现就针刺在治疗癌性疼痛方面的作用疗效与优势作一概述。
1.1 职业因素 铀镭等放射性物质及其衍化物等均可诱发癌症的发生,长期接触这些放射性物质的人,患病的几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1.2 吸烟 纸烟燃烧时烟雾中含有致癌物质。如长期吸烟可引致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吸烟是公认的肺癌发生的一种诱因,吸烟也与其他肿瘤的发生有关。
1.3 人体内在因素 人体代谢活动如内分泌功能失调、家族遗传有关,人体免疫机能降低,也会诱发癌症的发生。
1.4 相关的慢性疾病 如肺结核,尘肺,矽肺等可与肺癌并存,这些病例癌症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此外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与肝癌的发病也息息相关。
1.5 不洁的生活习惯 煎炸、辛辣的食物含有致癌物质,对人体都有不同程度的伤害,会引发如胃癌等肿瘤疾病。
诸多原因引发各脏器肿瘤,而在肿瘤患者中有20%~30%的人伴有不同程度的癌症疼痛,癌痛给癌症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1986年WHO提出的癌痛三阶梯规范治疗方案,已在全球推广运用,且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仍有很多患者的癌痛得不到有效控制。此外中枢性止痛药强烈的副作用使患者及其家属难以接受,例如,吗啡作为一种外源性阿片肽,通过与阿片肽受体结合而发挥较强的镇痛作用。但是长期使用吗啡等外源性阿片肽,可反馈地抑制内源性阿片肽的合成和释放,因此必须不断地加大吗啡的用量才能达到原有的功效,副作用大。而中医通过针刺、电针灸、穴位注射药物等方法快速缓解癌痛,令气血运行顺畅,全面调理人体机能。
中医认为癌性疼痛的病机主要是气滞血瘀痰凝,经络闭阻不通,日久邪胜正虚,气血亏虚不荣而致。《灵枢•刺节真邪》谓:“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孙思邈曾强调指出:“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用针以开导之。”在治疗癌痛方面,针刺主要选取足三里、中脘、期门、合谷、大椎、关元、阿是穴等穴位调和气血,以通止痛。针灸理论认为,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取足三里和合谷,以调和气血,达到“合治内腑”及通达阳明经气的目的。中医学认为,“六腑皆禀气于胃。”中脘、期门均为募穴,皆可治疗相应脏腑的疾患。《针灸大成》曰:“中脘主五膈,腹暴胀,中恶、脾疼,……气心疼,伏梁,心痛,气发噎。”《针灸甲乙经》认为“腹大坚不得息,期门主之;胁下积聚,期门主之。”阿是穴属近部取穴,《素问•缪刺论》曰:“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可见阿是穴多分布于病灶局部,主要用于治疗疼痛、拘挛等病证。它不仅适用于一切痛症,而且对某些内脏疾患也有较好的疗效。大椎为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玉龙歌》谓:“满身发热痛为虚,……须得百劳椎骨穴,金针一刺疾俱除。”关元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与任脉之会。《针灸大成》认为关元主“积冷虚乏,脐下绞痛,……冷气结块痛,寒气入腹痛,……风眩头痛”,针刺辨证取穴而达到气血通畅,经络调达,疼痛自除的功效。
2.1 针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可采用针刺后连接电针仪、高频脉冲刺激等治疗方法。大量研究证实,针灸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于急慢性疼痛均有较好的疗效,对全身症状有改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癌痛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癌肿压迫神经及邻近组织,癌细胞浸润淋巴组织或转移到邻近骨组织所造成的。因此治疗癌痛应标本兼顾,应以抗肿瘤、抑制肿瘤生长为长期主要任务。针灸止癌痛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既能止痛以治其标,又能治疗原发病以治其本。
2.2 针灸联合口服西药 中西医结合来缓解癌性疼痛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种方向。比如针灸与吗啡的共同使用既解决了因吗啡的耐受性而需不断加大吗啡的剂量,所引起的一系列药源性损害,又弥补了单纯针刺对中、重度癌痛镇痛不全的问题。因此针灸结合吗啡治疗癌痛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价值及广阔的发展前景。针灸联合口服镇痛西药增强疗效的同时减少了西药的副作用,目前在临床中已得到应用。
2.3 穴位注射 是在某个特定的腧穴注射药物(中药西药视情况而定)来缓解患者疼痛的一种治疗方法。癌性疼痛剧烈者,虽用强效止痛剂和麻醉剂也只能奏效片刻。而采用穴位注射疗法镇痛,却具有较好的效果。传统医学实践证明,机体体表经穴,与相应内脏间存在着相对特异性的功能联系。内脏的功能情况,可以有一定信息反应到体表,经穴的适宜刺激又可通过这种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内脏的功能活动。因此,穴位药物疗法可起到调整整体功能、激发机体精气、疏导气血、调整神经功能的作用。常用的穴位有: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腧穴,足三阴经交会穴,肝、脾、肾之枢纽,是临床使用最广泛的特定穴之一。具有补脾胃、促运化、通经络、利水湿、疏下焦、理肝肾、通气滞、调血室、理精宫之功效。针刺该穴可调整大脑皮层与内脏神经功能;大椎为督脉,督脉乃人体的阴阳之总汇,为阳经之海。刺之能调解畅达阳经之海的经气,即所谓“通则不痛”。而穴位注射的药物常有:胎盘组织液、普鲁卡因,入肝、肾经,可益气、养血、补精,能增强机体抵抗力,还具有免疫抗过敏作用。另外穴位注射,可使药物沿经络直达病所,加快了药物吸收过程,减少了药物吸收过程中不必要的消耗,起到调节和镇痛作用。动物实验表明,穴位注射给药,其潜伏期明显的较肌肉注射为短,而与静脉给药相近。若选择的腧穴适当,则注入的药物均可于短时间内产生比静脉注射等更强的效果。
2.4 其他疗法 如艾灸、耳穴都有较好的止痛疗效,各地不同的临床研究都显示其单独的镇痛作用达70%以上,而联合应用则镇痛作用更强,某些研究有效率甚至达100%;综上,针灸等相关手法的镇痛效果好,没有副作用及成瘾性,而且可以治疗由镇痛药物引起的副反应,调整患者的免疫功能,在治疗癌痛的同时,起着治疗癌症的作用。针灸作为治疗癌痛的方法之一,有其广阔的运用前景,在以后的临床研究中,我们必须继续进行大样本的有对照的临床实验研究,继续进一步探索止痛效穴,在研究针灸治疗癌痛的临床疗效的同时,进一步探讨针灸治疗癌痛的机理,以及针灸治疗在减少药物副作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优势所在。
10.3969/j.issn.1672-2779.2012.18.038
1672-2779(2012)-18-0053-02
201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