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笔下的水和汪曾祺笔下的水之异同

2012-01-28 23:13王奎军陈霞
枣庄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汪曾祺沈从文作家

王奎军,陈霞

(西南大学 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 北碚 400715)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沈从文和汪曾祺是两位特别喜欢水的作家,他们笔下有很多描写水的文字。沈从文描写水的小说名篇有《边城》、《长河》、《柏子》,他久负盛名的散文集《湘行散记》,则基本是一部在沅水上旅行的游记,汪曾祺在金介甫《沈从文传》序言中写道,“高尔基沿着伏尔加河流浪过。马克·吐温在密西西比河上当过领港员。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1](P1)这是很生动准确的评价;汪曾祺的小说名篇《大淖记事》和《受戒》写的也是发生在水边的动人故事。沈从文是汪曾祺在西南联大中文系求学时的老师,汪曾祺在文学创作上深受沈从文的影响,他们在写作风格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仔细阅读沈从文和汪曾祺关于水的文字,还是能够发掘出很大的不同点来。沈从文和汪曾祺有着这么大的差别,笔者以为有三个原因:一、地域的影响;二、作家写作时的年龄及精神状态的不同;三、作家精神气质的差异。一是属于比较表层的外部原因,二、三则是深层内部原因。

一、地域的影响

不可否认,作家生活的环境对于作家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作家童年生长的环境更是对于作家的整个写作生涯都有很大的影响,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孩童时期的印象,保存在人的记忆里,在灵魂深处生了根,好像种子撒在肥沃的土地中一样,过了很多年以后,它们在上帝的世界里发出它的光辉,绿色的嫩芽。”[2](P24)沈从文从小生活在水边,他爱水,他曾经说过,“我的教育全是水上得来的,我的智慧中有水气,我的性格仿佛一道小小河流。我创作,谁告诉我的创作?就只是各种地方各样的水,它告我思索。”[3](P229)他还说过,“我的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4](P7)湘西多山,在这些山中间自然少不了河流,由于山地高低不平,因此河流的落差也就比较大,我们经常也可以看见湘西的河水留得是比较急的。而江苏高邮是平原地区,属于苏北平原,有很多天然的湖泊,笔者曾经到过江苏,发现那边即是是河流,通常流动的速度也是很缓慢的,甚至很多河流平得像镜子一般。作家去描写自己熟悉并且热爱的家乡景物,就如沈从文多描写湘西流动的河水,而汪曾祺多描写江苏高邮平静的湖泊或河流,这也就成了非常自然的事情。正如汪曾祺在《菰蒲深处》自序里写道,“我是高邮人。高邮是个水乡。秦少游诗云:吾乡如覆盂,地处扬楚脊,环以万顷湖,天粘四无壁。我的小说常以水为背景,是非常自然的事,记忆中的人和事多带点泱泱的水气,人的性格亦多平静如水,流动如水,明澈如水。”[5](P261)在现当代作家中,颇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很多作家专注于描绘他们的故乡,就现代作家而言就有萧红笔下的东北,张爱玲笔下的上海,李劼人笔下的四川。在当代来说则有莫言笔下的山东高密,迟子建笔下的漠河。上述现象都可以看作是环境对于人的影响。

二、作家写作时的年龄及精神状态的不同

上面我们还仅仅是从外部因素来分析沈从文笔下的水和汪曾祺笔下的水的不同,这自然只是其中的部分原因,或者只是表面原因,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作家写作时的精神状态的不同,先来看一下他们二人的写作生涯年表。

沈从文出生于1902年,他的重要作品大都写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如“《边城》于1934年4月19日完稿”[6](P723),当时沈从文才32岁。新中国城里以后他放弃了文学创作,改行做服饰研究,写成了皇皇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也就是说沈从文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基本还是三四十岁的年轻人;再来看一下汪曾祺的简历,汪曾祺出生于1920年,他虽然早在西南联大求学时就进行文学创作,但是不可否认,他的艺术水准最高,最能代表他创作实绩的小说和散文却是80年代完成的,他的小说“《受戒》写于1980年”[5](P179),“《大淖记事》写于1981年”[5](P252),此时汪曾祺已经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了。

通过上面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二人写作的黄金时期一为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为心境平和的老年。作家的身体精神状况必然会对他们的作品产生影响。那活泼好动的湘西水恰如当时风华正茂的沈从文;而沉静平和的湖水也正像已经老去的汪曾祺。如果用英语中的时态来说,沈从文的创作是现在进行时,是对生命的一种肯定,特别是对于未来有一种期盼,因为此时他的时间观念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是一种希望的时间。而汪曾祺是一种回忆的写法,是过去进行时,就像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一样,是在追忆当年的往事,他在《受戒》后记中就说到,是“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5](P179)。当一个作家特别是一个老年作家对于年青时候事情回忆时,他心中的激情已经被淡化,人生的丰富阅历使他不再像年轻人那么激情,而是变得平和淡定,因此他笔下的平静湖水正是其平静的心态。在这种水的动静之间,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写作时的年龄对他文字风格的影响。如果说沈从文是一个在湘西河上流浪的年青力壮的水手,那么汪曾祺则是在高邮湖泊边隐居的老年隐士。

三、作家精神气质的差异

沈从文虽然名字叫做“从文”,可是他却是出生于军人世家,他本人也曾经有过参加军队的经历,虽然他并没有参加实际战斗,但这肯定还是会对他的性格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沈从文身上具有少数民族的血统:他的祖母是苗族人。这两方的影响使得沈从文骨子里有一种张扬的血性,因此他笔下的水也必然是像血液一样奔腾的河水,是流动的。这种血性给予了他冲劲,但有时却也使他撞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就像流向前方的河水碰到礁石摔得粉碎。事实上,沈从文骨子里有一种叛逆性,正如有论者所指出,“反叛的天性也是沈从文形成独特审美理想的重要原因。实际上,无论是儿时候的沈从文,还是成名后的沈从文,都表现出一种对成规俗见的怀疑和反叛”[7](P80)。对于他儿时的反叛性,我们可以从他小时候的逃课经历看到,沈从文小的时候就觉得呆在课堂里束缚了他自由的天性,因此经常逃课出去玩,“看针铺的老人磨针,看伞铺的学徒做伞,看皮匠做皮靴,看剃头匠刮脸,看苗妇人磨豆腐,看做粉条,看做冥器,在南门河滩看杀牛,在边街看织簟子,看铁匠铺打铁,或者是上山去捉蟋蟀。”[3](P9~12)虽然被家长打骂多次也依旧不改,作家把他这段逃学经历饶有兴趣的写下来,可以看出他对于自己的叛逆行为并无悔改之意,而是加以肯定。他还总结说,“我就喜欢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很多事情。”[3](P10)关于成年后的叛逆,我们可以从沈从文的恋爱来看,沈从文当老师的时候爱上自己的学生张兆和,他开始追求她,最初并不怎么顺利,但是他反而是越挫越勇,不停的给张兆和写情书,以至于后来张兆和拿着这些情书去找当时的校长胡适,而胡适却劝学生答应老师的求爱,最后沈从文终于凭着自己的才气和毅力追到了自己的梦中人,这是一桩有名的爱情故事。我们还可以从建国后沈从文的表现来看,新中国成立之后沈从文没有再写一篇文学作品,他的文学生涯画上了句号,改行做起了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一向被视为京派代表人物,而京派的艺术观点则是比较接近于纯艺术,也即是为艺术而艺术。在建国后的环境下,沈从文的艺术观点显然与主流格格不入,于是他选择了不再进行文学创作,而不是改变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去迎合主流文学,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一点他的少数民族血统和军人的气质。可以说,沈从文骨子里更多的是一种刚性。

汪曾祺出生于书香世家,深受传统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他身上有一种“士”的气质,他也被称作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曾经说过:“一个当代作家的思想总会跟传统文化、传统思想有些血缘关系。但是作家的思想是一个复合体,不会专宗哪一种传统思想。……有人说我受了老庄思想的影响,可能有一些。我年轻时很爱读《庄子》。但是我自己还是觉得,我还是受儒家思想影响比较大一些。”[5](P387)可以说,儒道两种精神在他身上达到了很好的融合,他身上尤其有一种儒家的中庸平和的气质。我们可以看到,在文革期间,汪曾祺执笔将沪剧《芦荡火种》改写成了著名的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但是在文革结束之后他又写出了《大淖记事》和《受戒》这样的颇有道家天人合一气息的清纯精致之作。也就是说,相对于沈从文性格“刚”的一面,汪曾祺性格中有更多的“柔”的一面,汪曾祺的性格更像是太极拳,可以刚柔并济:在文革的时候可以可以迎合文学主流去改变革命样板戏,在文革结束后又专注于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创作。当然,笔者并不是说他们的人格有高下之别,只是指出他们的人格气质的不一样。可以说如果沈从文笔下的水如果是一种原生态的充满野性的水的话,而汪曾祺笔下的水则是受到过儒家文明洗礼过的水。因此,他们笔下的水从表面上看一种是动态的,一种是静态的,其实在于作家本人的精神气质的不同。

结语

总而言之,由于作家出生地域的不同,作家写作时年龄及精神状态的不同,以及作家精神气质差异等方面的原因,沈从文和汪曾祺笔下的水有动静之别。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值得我们更进一步去发掘,也只有通过这样的对照比较,我们也才能发现沈从文和汪曾祺笔下水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金介甫著,符家钦译.沈从文传[M].北京:国际文化传播公司,2009.

[2]艾尔默·莫德著,徐迟译.托尔斯泰传[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

[3]沈从文.来客[A].沈从文全集(第8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4]沈从文.沈从文散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5]汪曾祺.汪曾祺散文[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6]邵华强.沈从文研究资料(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7]钟军红,陈翠平.一个时代的回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十章[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汪曾祺沈从文作家
作家的画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作家谈写作
咸菜慈姑汤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当年为汪曾祺治印的两位篆刻家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