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论职教教师德性的生成

2012-01-28 21:45晶,周
职教通讯 2012年34期
关键词:德性职教师德

宋 晶,周 同

刍论职教教师德性的生成

宋 晶,周 同

职教教师的德性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它既是职教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职教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而成的品质。相对于外在的师德规范,职教教师的德性具有内在性、实践性、超越性等基本特征。促进职教教师德性的生成,一方面,需要重视职教教师德性的认知和德性的“灌输”,即加强职教教师德性的培养,另一方面,需要激发职教教师的主动性,引导其自觉地进行德性养成。

德性;德性生成;职教教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被称为人类道德的表率和楷模。职教学校教师的德性好坏,不仅关乎到教师本人,更深刻地作用和影响于千千万万“准职业人”的德性养成,同时,通过教师本人和所教的学生作用和影响于整个社会。近年来,我国一直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师德建设,制订并出台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特别加强了职教教师进行岗前及岗中的教师职业道德培训。但令人遗憾的是,职教教师的师德滑坡问题依然非常严重,教师不公正地对待学生、工作消极怠工、主要精力用于搞副业、将教学低效消极地归因为学生素质差,等等,这些现象依然时有发生。当然,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我认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职教教师德性的缺失。

一、职教教师德性的内涵

(一)何谓“德性”

要研究教师德性,首先要弄清楚何谓“德性”?德性概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苏格拉底,他认为,德性即理智,拥有了理智的灵魂将按理性活动。其弟子柏拉图进一步将德性从经验世界中抽离出来,将德性视为存在于人身上的“一般的善”即“善的理念”。根据“理念论”哲学,精神、理性是崇高和真实的,感觉、物质则是低下、虚假的。按照先验的德性使每个人各安其位,就形成了统一的、和谐的“理想国”。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首次将德性界定为实践的概念,他认为:“德性和其它技术一样,是用了才有,不是有了才用”、“人们通过现实活动,而具有某种品质,品质为现实活动所决定。”[1]当代道德学家麦金泰尔继承了亚氏“实践”的观点,对德性概念进行了梳理后提出了新的德性理论。他认为,德性是合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社会实践成功所需要的品质,这些品质是进行群体生活所必需的,也是个体获得内在利益所必需的。“德性必定被理解为这样的品质;它不仅维护着实践,使我们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而且,也将使我们能够克服我们遭遇的伤害、危险、诱惑和涣散,从而在对相关类型的善的追求中支撑我们,并且还将把不断的自我知识和对善的知识充实我们。”[2]从麦金太尔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明确德性的内涵有以下三点:(1)德性与人的实践活动紧密相关,它支撑着人们在特定环境、情境下做出合乎道德之行为选择;(2)德性内含着人的理性分析、认知能力及道德判断的内容,由此,我们才得以在特定具体条件下进行恰当的选择和行动,确保我们的行为是善的或合乎道德规范的;(3)德性虽然具有通过节制、律己和其它各种手段和方式来达到利他和有益于他人和社会之目的,但德性同时也应具有保证自己不受损害,保证具有德性的人过健全生活的特性,否则,德性就无法长久地被保留在我们的品格之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德性,就是一个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内在的善的品质。

(二)职教教师的“德性”

职教教师的德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了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它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而成的品质。[3]如荀子所说的“化性起伪”、“积善成德”和“继善成性”,职教教师的德性首先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职业角色品质。德性的生成是职教教师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内化为精神品质再外化为职业行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职教教师不断地充实自我、提高素养、发现工作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意义,从而在职业教育工作中获得自我实现。此外,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园丁,职教教师不仅要具备一般善性,还应具备特殊的职业善性,即职教教师之“善”。由于职教教师往往面对的是一群“特殊学生”,即现行选拔考试制度中的失败的学生,他们需要老师更多的无私的爱,因此,职教教师德性也就有了更高的“善”的要求。

职教教师的德性构成要素包括三个核心部分:公平、仁爱和责任心。其中,公平是职教教师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德性,对每一个生命个体平等的尊重,教师才能以多元智能的视角积极地去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公平的德性是职教教师乐教、爱教和擅教的基础和保障;仁爱则是职教教师公平的前提,也是教育的精神。仁爱包括爱心,比一般意义的爱更为深刻,它关注着现代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的彰显;而教师责任感会促使职教教师清楚地认识到“为我国现代化进程培养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神圣教育使命的性,促使职教教师对学习者、家长、社会和国家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促使职教教师的德性变得更高尚。

二、职教教师德性的基本特征

国家为了提高职教教师的道德修养水平,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师德规范,为职教教师设定了应该如何和不应如何的教学行为标准。但职教领域师德滑坡现象依然严重,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许多职教教师并没有把外在的师德规范内化为内在的教师德性。师德规范只有被作为个体的教师真正接受、领悟,内化为一种品质并外化于职业行为中时,才能称为职教教师的德性。相对于外在的师德规范,职教教师的德性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职教教师德性的内在性

职教教师的德性是内在于教师自身的、“可贵的或被称赞的品质”,它是职教教师对为师之道的深刻理解并且能够对其运用自如,进而化做教师实践的精神力量的教师品质。相对于外在的道德规约,职教教师德性更多体现的是教师的内在的意志能力,即“人为自己立法”的自由意志力,这种自由意志力也构成职教教师承担责任的前提。职教教师根据其本性和潜在的可能性来发展自身德性,逐渐形成赋有深刻的职业印迹的教师德性。职教教师的内在德性决定教师外在行为的表现形式,而这种行为也内蕴着行为主体的自觉与自愿。职教教师的德性并非是完全与外界无涉的,教师的内在道德本性与外部的环境因素,特别是与制度规范等因素相结合,才有可能生成职教教师的可贵德性并贯彻到教育实践之中。

(二)职教教师德性的实践性

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它强调在“做中学”、“情景化教学”、“工学结合”,多样化的道德实践机会对职教教师德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职教教师的德性也是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道德本身是实践理性,它在实践中生成并指引教师在具体情景中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正是凭借这种实践来不断地扬弃对象和自身的自在性和规定性,以不断重构人的世界和人的本质。职教教师的德性源于实践工作对教师德性的需要,是职教教师将外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精神和品性,并最终在实践工作中得以完善和发展的结果。职教教师德性的生成会使教师感受到自身的职业价值,在工作中发挥自身潜力和创造力,持续维持着教育实践的有效开展。

(三)职教教师德性的超越性

德性是人在追求道德理想的过程中逐渐趋于完善的结果,它体现着人追求完美、超出当下局限的理想诉求。职教教师德性是一种超越性的品质,即使在没有具体的师德规范的情况之下,或者既有师德规范已经不适切的情况下,职教教师的德性也能够引导教师自主地寻求和实现应有的道德价值。就是说,教师德性能够超越既有的师德规范的局限,在教师面对新情况、新行为、新领域之时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这种超越性的德性品质使得职教教师能够自主地选择或做出正确的行为。

正因为职教教师的德性具有上述特性,所以德性可以使职教教师的精神境界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尽管具有外在约束力的师德规范是不可或缺的,但它毕竟只是职教师德建设中的低层次的任务。因为在规范和制度的压力、强制之下,可能导致职教教师产生某些合乎道德却又并非出于道德的行为。而使职教教师的品质德性化,才是职教师德建设所要达到的更为重要、更为根本的目标。

三、职教教师德性的生成

职教教师拥有了高尚的德性,会给自身带来幸福,会给学生带来快乐,会给职业教育事业带来辉煌,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文明。但职教教师的德性并非源自先天的禀赋,而是形成于后天的化性过程。这个化性过程,既要依赖职教教师重视德性养成和自我修养,又要加强学校对教师德性的培养,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很好地促进职教教师德性的生成。

(一)教师德性生成的内在途径

职教教师德性的生成,是外部的教育和约束与教师自我努力的共同结果。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职教教师德性生成的关键要素是教师要提高自我修养的觉悟性,在教师德性修养的过程中,以下方法是不容忽视的。

1.自省。自省是个体自觉地进行道德反思和自我省察的过程,它包括认清事实、权衡利弊、体验情感、意志激励和评价行为效果等几个环节,而制订职业发展规划和记载教学日志通常被认为是保证自省经常化的有效手段。自省表明个体的道德心理已经由外在道德规约发展进入到道德自觉的阶段。职教教师通过不断的自觉的内省就能够较准确、较全面地认识职教教师德性的意义和内容,从而使其教育情感趋于生动深刻、德性意志的作用更显著地增强。事实证明,职教教师自觉内省、认真总结经验,有利于职业教育教学明确改进的重点和发展的向。

2.交流。现代职教系统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巨大的教育集体,每个职教教师是教育集体的个体组成,因此,职教教师的工作具有独立性和集体性的双重属性。交流是职教教师吸纳新的信息、进行价值比较、形成监督约束力有效途径,职教教师应善于在教育群体中进行修炼,促进德性成长。职教教师在德性形成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善于与其他教师或其他教育群体进行交流,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经验,在问题切磋和观点碰撞中启迪智慧、发现问题并寻找德性生成的更有效途径;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善于与教育对象进行交流。教师德性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力量,它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是任何教材、任何道德箴言和奖惩制度都不能替代的。职教教师与学生和家长的交流使其能够切身体验不同德性需求所产生的不同教育效果,这有利于职教教师获得良好的德性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其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其自省。

3.慎独。教师的“慎独”,是指教师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凭着高度自觉,认认真真地按照道德规范行动,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慎独是职教教师进行德性养成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教师道德水准的关键性标准。首先,职教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享有有独立处置教育事务的权利并承担着相应的义务,如果没有“慎独”的境界,就很有可能导致不道德教育行为的发生。另外,职教教师的慎独为其自省创造了条件。道德的真实样态往往只在“独处”的情况下才更真实地表现出来,此时,正是教师通过内省来反思自身道德行为和评估道德水平的最佳时机,也是其寻找自己道德发展缺陷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的最佳时机。因此,职教教师应该自觉地、不断锻炼和改造自己,以达到“慎独”的境界。

4.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职教教师提高道德认知能力、生成优良德性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是在工作场域中进行的,职教教师的德性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职教教师的德性是一种职业教育者在教学中所表现出的专业品质和实践精神,它指导着教师个体在一定的价值情景中进行自觉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行为选择。新的道德实践机会常常对职教教师提出新的德性要求,它们指引着职教教师的德性在专业成长和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趋于完善。因此,作为一种获得性的品质,职教教师的德性是源于教育实践的需要,又指向教育实践,并最终在教育实践中得以生成的。职教教师要拥有高尚的德性,就必须在实践中历练,重视点滴的道德训练,最终将“积水成渊、积善成德”。

(二)职教教师德性生成的外部措施

1.对职教教师进行德性教育。如毛泽东所说:“不论做什么事情,不懂得那件事情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情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情。”[4]在职教教师德性培养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德性认识问题,这就需要加强职教教师德性的“灌输”,使其明确职教教师应具备哪些德性及职教教师德性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等等。一般说来,对自己的身份,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自己的德性将会给教育对象造成很大的影响等问题,每个教师都会有一定的认识,只不过有程度的差别罢了。通过不断强化对德性的认识,使每个职教教师认识到自身职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自己与学生、他人、企业、社会的利益关系及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将有助于发掘教师的德性修养动力和建构有效的自我监督。

2.营造职教教师的德性氛围。人是精神性的动物,行动受观念所支配,人的道德教育也通常需要在感性的教育氛围中进行。在一个具有良好德性氛围的环境中,人在感性的影响或感召下会倾向于做出符合德性的行为和选择;而一个不良的道德氛围则易使人竞相做出不道德的决择,甚至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不道德恶果。因此,营造良好的德性氛围是职教教师德性生成重要策略之一,通过树立榜样和相互监督两条路径提升职教教师的德性,使教师个体在群体中通过他人反观自我,在相互比照中提升职教教师整体的德性。

3.培育职教教师的德性情感。情感能直接触发或影响人们对道德规范的态度,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往往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或负面的障碍作用。职教教师认同并接纳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需要形成与此规范相适应的喜爱、共鸣等积极、正面的情感体验,反之,即便教师有着认识和分析道德规范的冷静理智,依然可能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善与恶无动于衷。当前,我国职教教师的师德状况不容乐观,经常有职教教师埋怨学生基础差、底子薄、消极厌学、素质低、难以管理,从而失去了实施和改进教学工作的动力。这是一种消极归因和推卸责任的做法,其成因之一就是一些职教教师的道德情感的冷漠。因此,情感影响着职教教师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知、接受和内化,并作为动机左右着道德行为的决策和发动,情感培育对于造就教师德性具有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4.健全教师德性的考评机制。在教师德性形成过程中,如果说对教师进行德性教育是作为一种“柔性”手段,那么制度和机制方面的管理、监督、激励、强制作用则是对教师德性的“刚性”约束。可以说德性教育对于职教教师的德性形成起着基础性作用,但教育作用毕竟不是万能的,职教教师优良德性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必定要依靠一个完善的德性考评机制。当前职业教育领域尚未形成一套师德评价的系统化、制度化、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因此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师德建设体系,特别是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评议和惩处机制成为当务之急。建立师德告诫制度,在教师评先评优、职称评聘和职务晋升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师德高尚的教师予以奖励,对严重违反师德规范的教师实施待岗下岗及纪律处分,以增强教师“师德劣汰”的危机感和加强自身德性修养的紧迫感。

[1]亚里士多德.尼哥马克伦理学(第2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32.

[2]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51.

[3]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4.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3-164.

The Fostering of VE Teacher’s Moral Character

Song Jing,Zhou Tong

Teacher’s moral character is spiritual internal virtue which teachers gain from long-term constant self-cultivating during the process of teaching.It is the characteristicwhich is notonly affected by teachers’dignity,butalsoaccumulated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Compared with teachers’professionalethicsstandards,ithas the features ofbeing internal,self-disciplining and surpassing.To succeed in forming teachers’moral character,on one hand,we should paymore attention to“cognition”and“inculcation”,This is to say,Fostering of teachers’moral character should be strengthened;on the other hand,we should help teachers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self-cultivating.

virtue;moral character fostering;VE teacher

[责任编辑 金莲顺]

G715

A

1674-7747(2012)34-0071-04

2011年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环境研究”(项目编号:CEYP5006)

宋晶,女,天津大学教育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和教育伦理学;周同,男,池州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及外语教学。

猜你喜欢
德性职教师德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江苏职教助力国家扶贫攻坚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