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 於东军 孙廷凯 王 琼
本科生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南京理工大学 於东军 孙廷凯 王 琼
高等教育近年来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探索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求日益突出,研究如何有效进行人才的全面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推行,对推动人才培养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是当前大学生管理体制、育人体制改革一个重要突破口,是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一种教育管理手段。本文针对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以南京理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的实际状况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的经验和教训,开展了本科生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本科生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步认识到本科生导师制的积极作用,在大学本科生中尝试导师制度。目前,国内有近百所高校已经试行导师制,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1-4]。本科生导师制的引入,是在教育资源有限而高等教育规模又不断加大的新形势下的一个必然趋势,是对现行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创新,对于提高本科生教育的整体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践行本科生导师制,有助于养成学生的良好学习风气、优质的专业素养,更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个人竞争力。本科生导师制既是对大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有益尝试,也是对教师传统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力支撑和延续,同时,对于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有益补充。
对大多数试行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而言,本科新生入学后,通常是按照专业来划分教学班级,然后为每个班级配备相应的班主任和辅导员。而班导师则是从专业教师队伍中进行选拔,通常是选择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深厚学术造诣的教师来担任。班导师与班主任分工是不同的,通常,班主任主要是负责学生的日常事物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班导师则负责学科专业方面的指导。由于各地区差异及教育水准的固有差异,教学目标及要求的区别,不同地区的不同高校往往会根据自身特点的不同,从而采用不同的本科生导师制模式。
使用课外辅导模式的高校要求每个学生每周1-2次到导师办公室,主要解决专业及学术问题;或是在课后,导师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集体辅导,解惑答疑。
天津师范大学实行“社会实践导师制”,导师参与到本科生的社会实践中去。郑州大学实施了“政治导师制”,由一名政治导师负责指导一名或几名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天津工大创办“创新实验班”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上海医科大学建立了“心理导师制”,学校聘请心理医生开设学生心理门诊,开通学生心理热线,为广大学子解答心理问题,防治心理疾病,防患于未然。
近年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推出了本科生全面管理导师制模式。班导师对学生政治、生活、学习、心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力争达到快出、多出人才,出优质人才的目标。
中央民族大学以及河北大学[2]实行“双导师制”,在本科教育中由政治思想导师和学术导师共同负责学生的培养,从大学二年级起,每个班的学生配备由学院选派的政治思想导师和专业学术导师。哈尔滨理工大学自2008年起在本科生中实施“班级导师制”,班级导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有点类似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全面管理导师制模式,但是更强调对学生提供学业指导和成才帮助。班级导师的工作职责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负责管理学生的学业和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工作;二是协助并配合专职辅导人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日常事务管理等辅助工作。
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推行,对推动人才培养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是当前大学生管理体制、育人体制改革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是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一种教育管理手段,很多高校也均开始了有益的尝试。虽然说本科生导师制已经在我国一些高校试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实践中发现,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远未达到其应有的效果。
本文以南京理工大学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实际状况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的经验和教训,开展了本科生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但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导致工作成效低于预期,不能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积极作用,主要问题概括如下方面[3]。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迈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1]。各高校各专业的扩招使得招生人数不断增加,高校的生师比增长迅速,很多专业已超过20∶1,有些专业的生师比甚至更高。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由于生师之间的比例较大,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中,目前只能做到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班导师。也就是说,一名班导师要负责指导几十名学生。由于班导师需要指导的学生数量过多,极大地增加了导师的工作强度和工作难度,大大削弱了班导师制实施的效果和质量。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保证导师制的质量,部分学校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依据导师的教学科研任务,综合考虑导师时间、精力和能力,给导师所带学生的数目设置一个合理的上限。但是,由于生师比过高,教师数量的严重不足,这样做的结果就可能导致一部分学生没有导师,丢失了教育应该具有的公平这一基本原则。
按照国内高校的传统习惯,通常学校会为每个教学班级配备班主任或辅导员。从理论上来讲,班主任和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生活管理工作;而班导师的主要职责,则是负责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及对学生进行学术科研素养的训练。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很多高校在实施导师制的时候,仍把学生的生活、思想以及管理方面的相关工作列为班导师的工作职责之一。这样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班主任、辅导员和班导师之间的工作职责出现重叠交集,一方面,重叠的工作职责可能会导致班主任和班导师之间出现互相依赖,继而出现工作真空区;另一方面,这种工作职责的重叠也浪费了教师资源,使得本来就不富裕的教师资源更加缺乏。如果不能充分发挥班导师对学生在专业学习及学术素养上的指导作用,而是过分强调让班导师参与班级的日常管理以及学生日常思想和生活指导等事务性工作,就会导致班导师的学业指导优势不能有效发挥,进而严重影响导师制优越性的发挥。
本科生导师均是从教学科研一线选拔的经验丰富的教师,这些教师自身的教学工作与科研任务本来就很繁重,当选班导师的教师无疑又会增加大量的工作,因此,如果没有恰当的激励机制,班导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难以得到很好地发挥。
梳理并分析国内众多高校班导师制实施现状,不难发现,班导师制实施效果不甚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制度管理体系,缺乏完善的实施细则,缺乏对导师制实施过程的有效监督。同样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虽然会定期召开导师碰头会,交流相关信息,分配工作任务,但是导师的相关任务分配下去之后,后续事宜就缺少监管了。导师事实上处在一种游离于系统管理之外的松散状态,更奢谈对导师的考核与评价了。这样一种状态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导师的责任意识不强,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鉴于此,高校在实施导师制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加强制度的建设,建立一套有助于导师制健康良性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这就需要将导师管理机制纳入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中,并通过建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可执行的制度条例来规范与指导班导师制的运行。特别是在考核评价方面,需要制定相应的可操作的标准与细则,从而可以较为准确地量化、评价每位班导师的职责履行情况。同时,还需要使考核工作落到实处,特别需要把目前仅仅侧重量的考核深化到量与质的共同考核中去,进而保证班导师制运行的规范性、有序性、有效性。
针对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在南京理工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班导师创新模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采取的方法有如下几点。
考虑到目前教师资源缺乏,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在读的博士、硕士生这一资源来协助班导师指导本科生的学习和科研素养的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导师三位一体,建立三者间的紧密联系,也就是建立班导师制下的导生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缓解教师不足这一难题,也有利于充分地挖掘高校自身的智力资源,并促进科研和学术环境建设。此外,这种方式还可为研究生培养提供持续不断的优质生源。班导师制下的导生制的建立,既充分利用了高校自身的科研资源,又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师资相对缺乏的问题[5]。
分层次为学生配备导师。对优秀并学有余力的学生,依据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专业研究方向来为他们配备导师。导师与学生确定了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之后,就可以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及培养目标,并负责指导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吸收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学研究中来;对于其他层次学生科研素养的训练,则可以借助“本科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学生创新中心”等平台来加以解决。
构建有效的导师制信息化管理系统并制定导师日常工作制度来保证导师考核评价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开展常规工作管理,力求考核评价制度化。高校必须重视导师制规章管理制度的建设,必须将导师制纳入到学校的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中来,并通过建立相应的长效管理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条例来规范导师制的实施。
建立多元化的导师评价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包括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内容以及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为了使导师工作的考核与评价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进而通过评价更好地推动导师制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要考虑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同时,评价主体也必须是多元的,包括学生的评价、导师的自评、导师之间的互评等等。特别提出,评价应以学生评价为主,导师的自评、同行之间的互评为辅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在新形势下不断提高本科生的教育水平,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科生导师制是行之有效的方案之一,将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必然趋势。虽然目前导师制正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得以应用,但是由于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本科生导师制的优越性还没有得到足够地发挥。因此,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用模式、管理模式以及评价体系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课题组在综合考查并借鉴国内外高校实施导师制的基础上,结合南京理工大学的实际情况,对本科生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两年来的班导师制运行结果表明,所采取的班导师制管理运行模式取得了明显不错的效果。
[1]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5):80-84.
[2]安建华,程长羽.加大高校人才培养力度的新模式—双导师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5(1):65-67.
[3]曲永军,姜丹.关于完善高校本科生班导师制度的几点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12,21(12):168-169.
[4]唐金文.加强和完善高校班导师制度建设述论[J].中华文化论坛,2008(S1):37-38.
[5]郑捷,王艳萍,王玉荣.发挥研究生在本科生导师制中的作用[J].中国轻工教育,2008(3):34-35.
G642
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2011-362-A5);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11-362-C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