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2-01-28 21:19赣南师范学院张文
中国轻工教育 2012年4期
关键词:教育者政治心理

□赣南师范学院 张文

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赣南师范学院 张文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大大降低了其教育效能。为此,高校必须转变观念,改革课程,创新方法,注入情感,改进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应对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大学生;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教育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历来是影响教育效能的一个老大难问题。逆反心理,是指行为主体按照社会规范或特定的标准施行引导和控制时,行为客体所产生的反向心理活动。或者可以说,是人们由于受某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对某事物(内容或形式)持抵触、对立、反对的心理状态。大学生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有着显著的否定性,其总是带有对某一具体对象表示否定的思想情绪和心理状态,严重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这不仅对高校思政工作十分有害,而且对大学生自身成长也极其不利。

探讨大学生逆反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危害,以及如何消除大学生中的逆反心理,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仍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当今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本文研讨的内容。

一、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严重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大大降低了其原本有的教育效能。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1.心理上的变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开展

一个人产生了心理逆反,就意味着其心理状态发生了不良变化,即呈非常态。持有逆反心理的大学生,心理一般处于不规则的紊乱状态,导致对高校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并排斥它甚至与之对立。或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偏执片面,抱有成见,不信任,有抗拒感,对来自他们的教育、批评甚至帮助,总有内在的反感;或是对教育内容消极冷漠,不感兴趣,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讲大话、空话,约束了其个性发展,是在浪费时间;或是对教育形式厌恶反感,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过于单一,还是“你说我听”,“你打我通”的老一套。

尽管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改观,但持有逆反心理的部分同学仍有这种思维定势,即对自己所反感的东西,不论正确与否,总是一概否定、排斥。其不仅使个体自身形成一种与外界隔离的“外壳”,而且使教育主体无法准确捕捉与其沟通情感的切入点,这无疑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为继。

2.思维上的逆向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效应锐减

心理逆反者常处于非正常的变态情绪中,其必然导致思维上的逆向性。因此,持有逆反心理的大学生,在思维上明显呈现出逆向性:一是反向性,即与常态思维者完全相反的思维方法和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持有这种逆反心理的大学生,总是把教育主体所说的“正确”认为是“错误”,“要其向东,他偏向西”。并从此思维出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观察、分析和辨别,得出与原教育目的完全相反的结论。二是偏向性,即偏离正确思维的思维方法和过程。持有逆反心理的同学,往往看问题偏执片面,常常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种种误解和曲解。显然,思维上的逆向性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效应大大锐减。

3.效应上的发散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难以达到

逆反心理有着较强的发散性效应,持有逆反心理的大学生,由于受非常态的自我表现意识的驱使,产生一种强烈的寻人支持的欲望,并从现实中搜罗支撑其逆反心理的消极现象,向他人进行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悖的反宣传,力图扩大逆反心理效应的波及面。高校的心理逆反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一定的口才,蛊惑力较大,较容易使一些学生甚至教职工与之发生共鸣,有可能形成“逆反群体”。这种逆反效应产生较强的离心力,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难以达到。[1]

二、以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既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束手无策,任其发展,而应以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加以引导,积极防治,以至逐渐消除。根据逆反心理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强烈的主观体验性以及浓厚的感情色彩性等显著特点,笔者以为,应采取的对策总思路是,转变观念,改革课程,创新方法,注入情感,大力改进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治“逆”。[2]

1.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当今大学生,由于他们的思维方法、行为方式以及文化知识结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的变化,而带来了其自身心理状态的新变化。为此,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有新变化,即要有新要求、新标准、新方法及新手段。[1]首要的是在指导思想上实现转轨变型,将“批评型”转向“建设型”,由“命令型”转向“服务型”,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从过去追求“同一性”向“同一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观念转变[2]。

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从社会需求角度出发,只重视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的关注与培养,而严重忽视了个性品质、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在个体素质中的作用,特别是忽视了创造精神的培养。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前提下,尊重大学生个性发展,实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强身”消“逆”。

2.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现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把同一教育内容当作包医百病的神丹妙药给不同对象进行教育和灌输,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这也是造成大学生逆反的原因之一。因此,要本着贴近社会,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原则,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改革,减少教育内容的盲目性、重复性,增加科学性、针对性和时代性。[3-4]

然而,教材本身的稳定性与社会发展的变动性总是存在矛盾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加强学习,与时俱进,进一步把握教育内容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层次性,并根据学生的新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材料,注入新内容,传递新信息。尤其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大学生对当前深化改革和腐败现象所议论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坚持针对性,注重差异性,做好解难释疑工作,努力正面回答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及与自身相关的问题,使之进一步明辨事理,达到明理释“逆”。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更趋开放性、多元化和复杂化,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单一灌输方法,越来越不被大学生所接受,以至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因此,就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采取人性化、个性化的,适合当今大学生心理状态的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5]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其主要是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单向灌输型向双向交流互动型转变,彻底改变那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教育方式;二是从显性型向显性与隐显性结合型转变,努力做到“寓教于文”、“寓教于理”、“寓教于事”、“寓教于情”、“寓教于乐”,使大学生在陶醉、愉悦、兴奋、暗示等情感中无意识地得到熏陶,不知不觉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之效果;三是从防堵型向疏导型转变,坚持讲清“大道理”,兼顾“小道理”,使大学生自觉做到“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坚持疏导,侧重引导,采用多种形式与大学生对话沟通,并创建让他们宣泄的渠道。做过细的思想工作,切忌简单粗暴、强令禁止,减少“禁果效应”逆反的发生[2],达到顺势治“逆”。

4.有的放矢地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时期的青年大学生,往往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以求得心理上自我肯定的满足感。因此,高校教育者要有的放矢地创造条件,适度满足他们这种心理需求。比如,开展“我是班干部”、“我是团委书记”以至“我是校长”的演讲活动,让他们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想,发表自己的意见,哪怕是发牢骚,达到宣泄降“逆”。

5.思想政治教育“亲情化”

无数实践告诉人们,有理未必服人。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情不通而不被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思想、情感沟通交流的过程,只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情感相融,相互信赖,拉近彼此间的心理距离,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真情实感,开展“亲情化”教育,以达真情化“逆”。[6]

这既是个教育方法问题,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亲情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一要深入到学生之中,与他们交朋友。教育者要常下班级、进宿舍,与大学生们促膝谈心、交心,特别是政治辅导员要尽可能与学生同住,与他们打成一片,多参与他们组织的活动,并予以具体指导和帮助。二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教育者及领导者要以博爱之心、真挚之情关爱学生,尊重爱护他们,热情帮助他们。工作中少些批评指责,多些指导鼓励,改革那种居高临下的教育方式,放下教育者的“尊严”,真诚与大学生沟通思想认识,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三要言传身教,以德服人。教育者尤其是领导者要加强自身品德修养,处处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以榜样示范作用,使大学生信服,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防治可能出现的逆反。

防治大学生逆反心理,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学校以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此,全社会要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全力驱“逆”。从社会角度,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着力惩处腐败,消除社会上的一切丑恶现象,净化、优化社会大环境;作为高校,要在改进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实施人本管理,给大学生多些人文关怀,多些帮助,少些说教,努力做到育人、育德、育心;家庭也要积极配合,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尽量避免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1]张和仕.逆反心理与思想政治工作[J].电力高等教育,1993(3):25-27.

[2]陈新.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研究述评[J].河南社会科学,2007(2):102-105.

[3]张慧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透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6):124-126.

[4]王汉辉.试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J].党政干部论坛,2000(8):34-36.

[5]田慧,柯涛.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逆反心理”与对策[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42-45.

[6]林金钟,李军今.防治高校学生逆反心理的九个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2000(5):33-34.

G641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8YB260)。

猜你喜欢
教育者政治心理
品读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心理小测试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心理感受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