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华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功能及对策分析
王莹华
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个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公共基础课程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功能及公共课程教学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综合素质;培养功能;培养对策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1]据用人单位和社会信息反馈,高职毕业生在岗位上表现出动手能力强、能吃苦,但也暴露出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性能力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显示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缺乏,公共基础课功能实现途径和举措不力,已成为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开设实用英语、高等数学、大学语文、计算机应用、思想政治理论与体育,这六门课程,人们通常称之为“公共基础课”,一些院校或将其归类为“综合素质课”[2],它为学生提供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教育,也是学生的人文基础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公共基础课涉及面广、学时多,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3],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可见,公共基础课程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奠基作用,其基础性地位不可动摇。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素养、生活态度、学习习惯、身体健康等方面,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研究等所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1.提高学生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两课”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感、民族精神、大局意识等政治思想素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严谨求实的职业道德。
2.培养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通过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高等数学、数学建模技能竞赛、公共关系与礼仪、传统文化讲座、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大学英语、就业指导等课程学习,帮助培养学生撰写方案总结、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和外语应用等职业能力。
3.培养学生身心素质和创新精神。高职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无法发展自我并实现宏图大志,没有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事业发展也是寸步难行的。体育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身心素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创业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由于现代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愈来愈细,大学亦变成了一座座按统一规格成批量生产标准件式大学生的“教育工厂”。学生们的专业技能是愈来愈精了,知识结构、人文视野却片面狭窄了。“只有技术,没有文化”是高职学生尤其是理工类学生的普遍现象,他们对本专业以外人文、社会、伦理、环境等方面缺乏应有的认识与重视。高职校的学生来源于高考分数录取线的最后一批,文化基础知识可想而知,而且高职学制三年,除了技能训练和实习实训外,在校学习时间不到两年,专业课程挤压了公共基础课的学时,因此,公共基础课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严重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大多数教师沿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讲授方法以及“粉笔加上讲稿”手段,以教师为主体,把学生当作容器,进行生硬抽象、晦涩难懂的说教,学生听课毫无兴趣,情绪低落,学习积极性不高。
2.课堂训练只练不考评。大多数同学不动手、不动脑、不探索,上课来听听课或者做与课程无关的事情,下课也不用查阅资料,期末考试轻松过关。
3.教学内容过分强调自身系统性、完整性,弱化其基础性、工具性功能。有的学校没有校本教材,借鉴本科教材,或者高职教材成了本科教材“压缩饼干”,遍布“知识点”,从抽象的概念到严密的理论体系,按照学科逻辑顺序来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繁杂、陈旧,缺乏特色,针对性差,不适应学生需要,有的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的课程的中后期内容越来越难懂,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自暴自弃者大有人在。
学生学习公共基础课程的积极性偏低。一是对公共文化课学习不重视,学生受功利主义观念的影响,认为这些课程无用;二是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文化课学习基本处于劣势,知识储备不足,学习能力差;三是积极性不高、学习习惯差。表现为听课不认真、训练不主动、迟到旷课现象严重,学习效果差,特别是数学和英语能混个及格就了不得。较为普遍的现象是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不背书包、不带纸笔,初次国家三级英语和计算机二级的考证通过率不到50%,就业后岗位所需的文化知识储备不足,人文素养缺乏,专业说明书解读不充分,工作方案的制作设计和组织管理能力不足,本行业学历提升和继续深造等力不从心,通识能力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学校在教学场地、设施设备、师资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等倾向于二级学院(系),公共基础课成为边缘性课程。作为二级教学单位的公共基础课部没有教学设备和场所管理权,没有学生人头经费,公共基础课教师是按照各二级学院学生人数比例调配上课,上课只能在普通教室或者条件较差的大教室,人多任务重,学生课堂训练走走形式,上课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另外,公共基础部各教研室专任教师人数严重失调。由于高职院校前身大多是中专,高职发展速度很快,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二级学院(系)每年引进大量专业教师,但是公共课教师人数基本上不增加,还有的专业发展不平衡,所需公共基础课教师人数经常发生变化,因此,公共基础部教研室的专任教师和教学任务形成了“人少课多或者人多课少”的倒挂现象,有的公共课教师因为担任行政管理职务,事务繁忙,上课时间得不到保证,调课停课现象也难以避免。公共文化课教学现状导致课堂效率低下,难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的实效性及创造性也大大降低。
很多高职校对公共基础课功能把握不准,功利主义地认为,基础课“够用就行”,进而对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片面理解,普遍存在重视专业课程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压缩或者取消公共基础课课时,忽视公共基础课教学硬件建设的现象非常严重,加上学生学习基础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学激情缺乏。因此,公共基础课的功能严重削弱,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能力差,就业口碑不好,就业质量差,造成招生生源困难,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公共基础课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功能的再认识。
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重点用于公共基础课教学的硬件建设,使公共基础课所需的体育教育活动场所、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大学英语语言室、图书资料等都能够满足公共基础课教学和教研的需要。
1.加强对优秀教师的选拔、培养、使用,培养一支精干高素质队伍。选派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担任公共基础课的主讲教师,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倡导集体备课,积极开展教材教法的研究和讨论;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积极开展教师的相互听课制度。
2.严格执行教师教学工作的规范,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和质量意识,完善公共基础课教学督导小组,听取公共基础课教师和学生意见,指导、监督和保障学院的公共基础课教学,保障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年轻教师,打牢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
3.延伸第一课堂,运用显性课程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强化专业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公共课教师要人人指导参与学生活动,充分利用活动载体潜移默化提高学生文化课兴趣,增强实效性。
1.坚持基础课“必需,实用”的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既注重知识的获得,又兼顾学生素质的培养,要大胆地对课本内容进行删减整合。[4]这就需要我们明确,高职的基础理论不要求学生掌握严谨的学科理论,完整的科学体系,而是掌握其基本思想方法,强调实用。所以在教学中要删除“偏、难、杂”的理论知识,保留必要的基础知识。
2.立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公共基础课“学以致用、学为所用、学有所用”的原则。以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要求确定高职教育基础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内容的确定和方法的选择都必须围绕应用目标展开。公共基础课要把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即结合实际,突出知识与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注重提高学生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工作能力”。
3.重视普通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要通过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强化普通文化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文化课程的兴趣,给学生提供在专业学习中应用文化知识的机会。需要注意的是,普通文化课程不可能像专业课程那样,按照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很难在这些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找到非常直接的对应关系。因此,普通文化课程的改革思路与专业课程不同,只能采用与专业活动相结合的方式选择讲授已经编制好的知识。也就是说,改革更多地属于教学方法层面。
4.推进公共基础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不以一次考试和一种考核方式评定学生成绩,从终结性评价转向注重过程和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1)教学过程渗透能力考核。在考试科目的成绩计算上采取平时占40%,期终占60%(理论与实践)的方法。在考查科目的成绩计算,采取平时占60%,期中点40%(含面试、实验等)的方法。平时40%包含每次课小组的课堂考评、学生作业、考勤和互动。实行平时考查与集中考核相结合,学习理论与现实表现相结合,通过笔试、自学笔记、学习心得写作,专题研究报告等参与教学活动情况。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2)实行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坚持以“强化应用”的命题原则,看重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水平;(3)将社会考核要求和评价引进课程质量考核。学校在目标考核中可将公共基础课程参与社会竞赛考核成绩和教师个人考核桂钩,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5.推进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模式改革,形成科学的公共基础课课程体系。(1)坚持育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优秀企业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如在应用文写作中以责任人身份来写计划、生产和营销方案、企划书、阶段性总结,鼓励学生上讲台或者在小组中进行表述性的发言讨论,引导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谦逊的为人处事方法、团结协作意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培养良好职业道德素质;(2)优化培养方案。要与二级学院和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探讨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学时,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3)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先给任务、项目,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体验、训练、互动和讨论,最后由老师提炼总结,把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起来。鼓励将课堂建到学校学生活动中心、广场、餐厅、户外草坪、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如英语口语训练可以在校园内进行情境训练、语言表达训练可以在校园内任何场所进行演讲与推销、化学教学可以在河流、江湖上采取水样,在实验室化验分析得出结果,心理健康教学可以进行心理游戏和情景剧表演等。
6.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情景剧表演法、打包教学法、案例谈论法和活动穿插法进行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角,参与是关键,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主持人,其责任是通过项目、案例或课题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控制教学进度和方向,因人施教,因学施教,并能真正达到“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的实践效应,真正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自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综合职业能力即核心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即超出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个大项,称为“八项核心能力”,包括: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学会学习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能力,是一个人竞争致胜的法宝,终身学习将成为人们自由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信息化、合作化社会的到来,信息处理、与人交流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已成为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面对科技、经济、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解决问题和创新创造的能力成为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保障。
1.公共课部要加强对学生社团建设的指导。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生力军,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促进的自治组织。学校公共课部可与校团委协作,因势利导,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借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社团活动应依据学校定位,立足专业知识,结合普通文化课程开展,达到以职业兴趣带动普通文化课学习的目的。
2.公共课部应与宣传部协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看,先进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形成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成为学校得以发展的维系力,能够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和学习生活环境,而且其本身具有育人功能,能够对学生起到教化、导向、约束、激励的作用。在理论上应加强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在实践上要重视校长、教师、学生的文化互动发展,促进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的全面发展,从而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时时处处受到文化的熏陶。
3.公共课部要协助教务处加强选修课程建设。语文教师可开设文学鉴赏、演讲与口才,书法等课程,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尤其是听、说、读、写、文学、艺术、审美等方面的训练,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以及就业竞争力和适应社会生活、工作的能力;心理健康教师可开设人际交往心理学、成功学、心理影片赏析等,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使他们具备较强的心理适应和调节能力,增强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的毅力;数学教师可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思政教师可开设讲坛,进行时事评论,军事讲座等;体育教师可开设篮球、排球、武术等课程,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培养体育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他们增强体质,具有强健的体魄。
公共课教师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还可承担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美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掌握书法、绘画、摄影、音乐、舞蹈等某一方面的技能。最终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职业技能和求职应聘能力。
总之,通过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学校投入、师资队伍建设、全员重视综合素质培养等,进一步培养提升高职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成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进而实现高职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作用。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
[2]聂嘉恩,尚学明.高职院校基础课改革刍议[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3]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
[4]李东风,葛力力.对高职公共基础课既要重视又要适度——兼与张新德老师商榷[J].职教论坛,2006(10):30-32.
王莹华,女,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党总支书记,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G712
A
1674-7747(2012)15-0010-04
[责任编辑 晓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