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山明
中职专业文化发展平台建设的探索实践
——以电子专业为例
殷山明
中职电子专业教学除了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外,更要重视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作为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组成部分的中职电子专业文化怎样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服务,怎样与社会、企业接轨,是电子专业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校园生活、全方位提升学生电子专业职业素养面临的难题。吸纳企业文化,实施专业文化校企共建,是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我们通过“以生为本”,重构中职电子专业文化发展平台,初步取得了一些效果。
中职;专业文化;平台建设;探索实践
江阴中等专业学校利用地方企业数量众多、人才需求旺盛的优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初步形成了校企共建电子专业的模式。为了进一步把电子专业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校园生活、全方位提升学生电子专业职业素养,我们积极探索专业文化建设途径。试图将行业主流优秀文化的核心内容有机渗透到学校专业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通过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等方式,在精神、制度、管理、环境、教学、活动等领域实现专业文化的形式、内容有明显的企业主流优秀文化的元素,以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方向。使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在思想上、心理上接触、接受企业文化,在行为上适应企业文化,将职业素养培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
企业文化与专业文化虽然都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有很多共性,但企业文化属于企业范畴,它的主要创建者和学习者是企业员工,专业文化的主要创建者和学习者是教师和学生,二者的主体不同,对象不同,因此,在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借鉴企业文化不能照搬照抄,而要采取“扬弃”的方法,江阴中专校校企共建专业文化的流程分五步走:精心筛选——巧妙改造——科学整合——有效实施——反馈完善。
企业文化内涵丰富,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哪些要素可以引入专业文化?这是一个取舍的难题,在专业文化校企共建中,首先筛选电子行业企业的共性文化,然后再挖掘既具有企业特色又与学校设置专业相关的专业特色文化。专业文化要引入吸纳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如团队协作精神、服务理念、管理意识、竞争意识、形象意识、激励创新意识、产品意识、民主平等意识,等等,将企业文化的精髓内化,构建“全新的、有职业氛围的专业文化”,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
通过筛选引进的企业文化内容,并不能原封不动地移植,而要进行与职业学校电子专业学生特点相匹配的教学化改造,形成与学校的专业相适应、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的电子专业文化。
将从电子行业各企业吸收引进并合理改造的文化与职业学校固有的文化重新整合,形成具有职业学校特点的电子专业文化体系。
系部师生通过宣传、活动、课堂等形式,将构建的电子专业文化体系进行教学实施。
通过一个阶段的实施后,共建团队对上阶段的电子专业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反馈,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不断完善电子专业文化体系。在管理模式、环境布置、课程建设方面全面与企业文化整合。
为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求,学校在管理建设方面引入企业标准ISO9000,融入企业制度文化元素,学校对原有各项管理制度进行了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梳理与规范,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了包含114个管理文件的《作业指导书》,对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建立起了各种预案、预警办法和管理机制。在实施过程中,遵循PDCA原则(P-计划、D-实施、C-评价、A-改进),实现用制度规范管理,用检查监控管理,用表单记录反映管理。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订完善或补充新的规范要求,管理流程实现了企业化运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帕夫雷什中学》中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一个最微妙的领域之一”。环境文化就是这样一个微妙的领域。
环境文化是专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学校的环境建设要具有职业特色,必须引进企业文化,江阴中专从校园环境、系部环境、教室环境和实习环境四个层次来布置专业环境文化。
在校园里,设立企业灯箱宣传牌,将江阴长电、法尔胜、双良、凯澄等校企共建单位的企业精神、管理理念、价值追求等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并处处可见,学生耳熟能详,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在系部设立专业文化长廊,有针对性介绍本专业的发展历史、就业前景以及合作的企业等;在教室体现企业行为规范文化的各种标语、警句、规范和体现实训要求的项目化训练图解、技能训练的“明师精兵”剪影镶贴其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着企业文化熏陶。
在实习车间,为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学生在心理归属上融入企业,在价值取向上认同企业,从进入实训区的长廊到楼梯平台拐角再到实训区的墙壁处处都彰显着融合企业与专业相结合的文化。车间工位布置也尽量与企业接轨,让学生有一种“学校如工厂,上学似上班”的融合感。
“如何做到专业对接产业,职业对接岗位”,只靠学校单枪匹马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要做到学生“零距离”就业,在专业建设和课程管理上需要学校与企业加强合作,实行共建。江阴中专校主要做了以下思考和探索工作。
1.实行订单培养。为加深校企合作,提高就业质量,为企业量身打造需要的技术工人,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提前预定学生,学校则有意识地根据企业的岗位需要制定招生计划,从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成立冠名班。学校与企业联姻,先后与江阴长电、江阴国购、洪腾液压等企业签定协议,组建了相关企业冠名班。建班后企业参与冠名班的教学过程,提供奖学金或助学金,学生有针对性地到企业顶岗实习,接受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毕业后定点安排在冠名企业工作,实现了技能人才招生、培养、就业的定向化,达到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
2.课程共建。(1)共建专业计划。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行业、企业领导和专家参与专业设置及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或修订工作,认真听取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上,由校企合作委员会商定;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把关。这种校企密切合作、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做法,为学校培养优秀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2)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校企双方按照人才需求设置课程。江阴中专校聘请企业领导、技术骨干参与课程改革,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实际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标准,根据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确定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开发专业教材,将企业最需要的知识、最关键的技能、最重要的素质提炼出来,融入课程之中,确保了课程建设的质量,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和可检测性。
围绕电子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难点,为实现培养目标,通过分析(需求分析、学习者分析、职业分析、教学分析)、设计(方案)、编制(文件或媒体等)等步骤,进行专业开发、课程目标开发、课程门类开发、课程结构开发、课程计划课程内容开发、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组织以及教材和教学模式选择开发、课程环境开发、课堂层面改造评价手段开发;形成实际使用的带有明显行为导向特征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包括教科书、练习册、教学参考书等),以及各种制度、规定、规划、条例和评价标准、办法等保证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文件,还包括教学设施、硬软件设备、教师队伍等的设计方案。
(3)企业专家进课堂共同进行课程实践。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江阴中专校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及高技能人才进课堂兼任学校教师。比如江阴中专校为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与江苏长电科技、江阴爱康太阳能器材、江苏吉鑫风能、江阴机械制造、江阴全顺汽贸、江阴盛达汽贸等地方知名企业开办了“企业课程选修班”,聘请企业领导和技术人员作为特聘教师,每周让他们送教到校,共同参与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和课程的管理,进一步增强专业与学生特点的适应性,把学生创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把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由注重教法向注重学法转移,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密切结合的理念贯穿于职业教育的课程实践,严格教学目的确定、目标对象的定位、教学方法的多元整合、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整合、教学媒体的采用和教学评价的改进等各个教育教学管理环节。
同时,企业领导和技术人员作为特聘教师为学生讲解企业文化、职业道德、企业规范、劳动纪律、安全生产要领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操、劳动纪律观念和安全生产意识,为顶岗实习和就业奠定思想基础。同时也将企业的文化渗透进校园,有利于学生选择企业,有利于企业选择人才,体现了学校办学“服务企业”、“服务学生”的理念。
为实现向中小型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目标,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选拔优秀师生组建团队,创新成立了“技术服务110中心”,组织了9个技术服务队,电子专业作为其中的一个技术服务队。这些服务队分为技能型、基础理论型、设计研发型三类,涉及9个专业的76名专业理论双师型教师和150名学生。我们主要开展了四个方面工作,即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开展产品生产加工、开展校企合作的创新开发、开展产品研发或技术改造。在校企深度合作中,技术服务队专家与企业专家技术碰撞,为企业研发产品。通过市场调研、研发实验、生产经营成本核算,批量生产产品投入市场,实现真实意义上的校企产学研合作。例如,学校与江阴利德恩机械研发生产的剑杆变速齿轮箱投入市场后获得肯定。与江阴华仁机械研发的数控等离子切割机,预计将在近期投入市场。
近年来,学校先后开设了创业课程,引进了GYB、SYB、“领航者”等创业培训项目,成立了江阴市网络创业学院,校内建有四个创业实践中心和一个学生创业园,为学生提供深化专业、应用专业进行创业的实践平台。10%的在校电子专业学生参与到创业实践活动中。学生创业园被评为无锡市大中专生创业实验基地。由于学校注重学生创业教育,一些学生走出校园就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涌现了孔诗扬等网络创业典型和陆浩杰、杨丽等企业资产超千万元以上的实体创业典型。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入学分低的学生不一定低能,职业学校这些电子专业的学生只是在以逻辑思维能力等适合于解释世界的认知活动中遇到了困难,而在改造世界的职业和技术活动中可能会有其智力强项。我们的初步实践证明,中职电子专业文化发展平台的建设,确实把专业教学的外延拓宽了,经过专业文化的熏陶,再经过以实践活动为导向的校企共建专业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学校确实为学生提供了发挥自己智力强项的机会,唤醒了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挖掘了他们的潜能;学校确实为地方企业人力资源的多维度拓展、为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徐国庆.项目课程的理论与开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张旭曦.职校校园文化与企业对接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07(7).
[3]丁钢.文化吸纳:校企合作的纵深发展[J].职教通讯,2007(2).
[4]张麦秋,陶飞.职业教育校园文化校企共建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6).
[5]杜飞明.企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途径和措施[J].机械职业教育,2009(6).
[6]邓虹.关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融合性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11).
[7]姚延明.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8]王金诚.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殷山明,男,江苏江阴中等专业学校高级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电子专业建设与教学。
G712
A
1674-7747(2012)18-0025-03
[责任编辑 晓 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