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平
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世界各国纷纷谋求低碳发展,不仅努力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以降低生产领域的碳排放,同时倡导低碳生活,动员全民参与,以减少生活领域的碳排放。[1]121-124虽然学界对如何开展低碳生活进行了广泛讨论,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建议,但是现有文献中尚未发现有学者从性别视角分析女性(或男性)在低碳生活方式形成中各自所起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其作用。鉴于生活中是由男性和女性所组成,且女性拥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及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将就女性在低碳生活方式转变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具体途径展开分析,并相应提出支持其发挥作用的政策建议,切实推动低碳生活方式在全社会的逐步形成。
目前,低碳生活概念在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权威的定义。林波荣认为,低碳生活是指降低生活中的能耗,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更多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态度或价值文化观。[2]273孟祺也认为,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生活方式,在具体方式上的表现是适度吃、住、行、用,不浪费、多运动。[3]94-95徐承红、张童则界定了城市低碳生活的含义,认为城市低碳生活应以简约朴素的生活习惯为引导,以节能高效的低碳产品使用为手段,以城市低碳公共基础设施为依托,以绿色建筑体系为核心的可持续城市生活方式。[4]68-71这些定义将生活方式与节能、降耗、减排联系起来,体现在吃住行用等日常生活中,需要简朴价值观念作引导,需要低碳产品、低碳公共基础设施、绿色建筑等物质条件作支撑,以上对低碳生活概念内涵的理解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认识上还不够深刻全面,因而有其局限性。
首先,本文认为,低碳生活不仅要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也就是要求人们在生活中不仅要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要减少生活垃圾、污水和污染物质的排放,所以低碳生活应该包含绿色生活的内涵,是绿色生活概念的进一步丰富和延伸。否则,片面追求降低碳排放而忽略减少本土污染物排放,将给本土环境和本身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其次,低碳生活涉及单个家庭吃穿住行用等日常生活需求,涉及为满足这些基本生活需求而进行的消费活动,涉及引导、支配上述行为发生的价值观念,涉及与千万家庭息息相关的公共环境,不仅利于减缓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也益于人们健康,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因此,判断一种行为是否符合低碳生活方式的要求,就看它是否能够节能、降耗、减排,是否对资源环境有利,是否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和增进效用。
总之,低碳生活是指人们在吃穿住行用等日常生活中,秉持简朴、节俭、节约的价值理念,消费和使用低碳、绿色、环保型商品和物品,在满足需求、增进效用的同时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实现人与气候、人与环境关系和谐的生活方式。
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沿袭至今,使女性在生活中扮演着与男性不尽相同的角色。在中国家庭结构中,在较多情况下是,“男主外,女主内”,使妇女在家庭生活管理中处于更重要的地位,主导打理全家老少的饮食起居、繁杂家务和耗费支出。在小孩童年、少年时期,妇女承担着更多的对孩子教育的责任,这些都对孩子健康思想观念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发挥更大的影响作用。女性的这些家庭角色决定了女性在低碳生活方式转变中处于矛盾主要方面的地位。
再从女性性格特征方面看,一般而言,与男性相比,女性感情细腻,做事更细心、更细致,更能够注意细节和细微之处;在生活上更节俭,更朴素,更注重节约家庭资源耗费;也更敏感,更爱美,更爱清洁卫生,更关注个人和家人外在形象;对人、对物更富有爱心,也更愿意爱护、保持周围良好的自然环境。女性细腻、细心、细致、节俭、节约、爱美,富有爱心、爱整洁等禀性特征,使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能更好地节约能源和资源,更好地创造、维护令家人身心愉悦的生活环境,这些特征使女性为提高家庭生活质量的努力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社会集体目标更趋一致,也更内在地符合低碳、绿色生活方式的倡导要求,因而女性在低碳绿色生活方式转变和形成过程中能够发挥更独特、更大的作用,全社会低碳绿色生活方式的成功转型,也需要女性在其中发挥其独特、应有的作用。
居家度日,事务繁杂琐碎,如烹饪、清洁、衣物用品购置、垃圾废物处理处置等等,由于历史、传统、生理、社会现实等种种复杂的原因,多数家庭中这些内部工作大都主要由妇女承担。因此,妇女在家庭资源能源的耗费和使用效率方面起决定作用,从而决定妇女是促进家庭节能减排的关键人物。
具体而言,首先在家庭生活方面,需要妇女合理安排,计划好一家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需求,既满足需要,又不造成浪费。在饮食方面,妇女相对偏好素食,在为家人烹制一日三餐时可适当减少荤食,增加素食比重,这既对家人健康有利,又对生态环境有益。在能源资源利用方面,妇女在做饭、洗衣、拖地、浇花时,可将淘米、洗菜的水用于浇灌花草植物,拖地板、冲厕所等,重复利用水资源;农村妇女可以鼓励恢复在清水河边手洗衣服,替代洗衣机使用,以便可以节水省电;夏季则鼓励多开窗、开门,替代空调使用;出门关好灯和其他电器用电,关紧水龙头等;多用手绢,少用手纸;多用实用耐用品,少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等物品;通过细微点滴的行为改进,节水、节电、节煤、节气、节纸,节约家庭的资源能源耗费。在废旧物品利用处置方面,妇女大多心灵手巧,鼓励其开发利用化腐朽为神奇的智慧,将废旧物品改造成装饰品或其他实用物品,对废旧衣物、书籍和玩具等,还可在二手市场变卖处理,或者通过各类慈善机构捐赠给贫困地区和居民,真正做到物尽其用;在绿化方面,农村妇女可充分利用庭院的周围空间,种植花草果木蔬菜,城市妇女也可种植花草蔬菜盆景等,既美化环境,又增加碳汇;在垃圾、废水、废弃物等家庭“三废”处理处置方面,妇女通常是主要的倾倒者,应学会对卧室、大厅、厨房等日常垃圾的分类处理,将可以回收利用与不可回收利用、可以降解与难以降解的垃圾区别处置;倾倒废水应通过规定的排水管道或渠道处理,倾倒废弃物应在规定的区位进行处置,农村妇女应充分利用人畜废弃物,用于庄稼和蔬菜的施肥,或集中起来用作沼气发电或生物质能发电原料。
总之,妇女的日常生活中,在饮食、节能、美化、资源利用、垃圾废弃物处置等各个方面都可以为低碳化有所作为,这也正是低碳生活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为满足家庭成员吃、穿、用、住的基本生活需求,每个家庭都需要发生或多或少的消费支出。在这个过程中,妇女是最主要的计划者、决策者和执行者,对于女性用品则更是直接的消费者。因此,妇女的消费观念、购物习惯、商品选购知识和技能将决定其所购物品的环保程度。大体来说,妇女在消费支出低碳化方面的作用途径主要有:(1)食品类。在市场上,充斥着经过染、熏、添加剂等处理的假冒“伪劣”食品,如假奶粉、毒豆芽、染色馒头、硫黄姜、化学醋、瘦肉精等,妇女作为这类商品的主要采购者,应努力学会鉴别真伪,尽可能选购纯天然、无污染食品,确保家人饮食健康、安全。[5]26(2)家电及其他能耗类。尽可能选购节电节水节气节煤的电灯、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磁炉、电饭锅、灶具等用品,既节能降耗,又经济实惠。(3)女性用品类。女性大多喜爱购买时尚服饰、化妆品、护肤用品、动物毛皮制品等,如果挑选了由化学药品合成的化妆品,既对自身健康不利,其处置又对环境有害;如果选购动物毛皮制品,尤其是某些珍稀动物毛皮制品,则对生态环境不利;如果过度添置时尚衣物,将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女性应摒弃奢侈消费观念,适度购置衣物用品,并选购纯天然、无污染、含铅量低对人体和环境无害的美容用品,以及减少动物毛皮制品消费等。(4)行为类。如到农贸市场或超市自备环保购物袋,拒绝购买过度包装产品等。
女性除了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素质与智慧决定其自身乃至其家庭的低碳绿色程度,还通过日常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家庭其他成员的低碳绿色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孩子养成低碳、绿色、健康、环保的行为习惯,纠正孩子奢侈浪费的消费倾向,引导孩子形成节俭、节约、节能及善待环境的良好品质。例如,当前不少小孩迷恋网络和游戏,既耗电,又伤身,显然不符合低碳健康生活方式的要求,作为母亲可以引导其多闻书香,多近自然,多劳动、多运动或参与积极有益的社会群体活动;还有些儿童用电、用水、用纸等方面存在浪费行为,并对其行为习以为常,对诸如此类的生活细节需要母亲在观念上予以教导,在行动上予以示范。二是积极劝导男性调整不良的生活和行为习惯,逐步向低碳绿色生活方式转变。例如,男性吸烟者较多,据估计我国成年男性吸烟率超过50%。吸烟排放有害气体,害己害人害环境,显然背离低碳生活方式的要求。为了家人的健康,女性可以劝导家中吸烟男性戒烟,通过经常性劝说教育强化其戒烟决心和意志,从而促其逐步减少吸烟乃至戒烟。另外,出行方面,男性选择驾车出行较女性多,而私家车出行是较公共交通、轨道交通更高碳的出行方式,如果女性偏爱选择步行、自行车、公共和轨道交通等低碳出行方式,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丈夫和家人的出行行为,从而降低家庭成员的“碳足迹”。[6]67-70
女性不仅在培养其家庭低碳绿色生活方式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而且通过交际、宣传和职业等途径影响全社会,使全社会朝着低碳绿色的生活模式转变。可以说,女性是天才的传播者和教育者,能将其掌握的低碳绿色生活观念、技能技巧、知识与信息迅速传播给其周边的女性朋友,可能是亲戚、邻居、朋友和同事,也可能是同村或同一社区活动或兴趣相近的村民或居民,还可能是QQ群的网友等,通过女性的传播又迅速进入其各自的家庭,影响范围迅速扩大。例如,一个家庭妇女将其节水、节电或者某种营养食谱等低碳绿色生活技巧分享给附近其他家庭妇女,妇女间又通过家常闲谈,口口相传,便将这种低碳绿色健康生活方式迅速普及。对于现代知识女性,在网络和通讯工具辅助下,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
女性的消费偏好将通过流通环节的传导间接地影响到生产领域,影响企业的市场定位、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甚至影响到宏观产业结构的调整。如果女性普遍偏爱且能够识辨纯天然、无污染的化妆品,那么该类产品的供应必然增加,而由化学品合成、含铅量高的产品市场必然萎缩;如果女性普遍乐意使用资源能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家用电器和器具,且在政府和商业部门的推广支持下,则该类产品的市场需求必然上升,必然促使企业研究开发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生产低碳绿色产品,从而促进企业向低碳生产模式转型;如果女性使用环保购物袋,那么“白色”污染必将减少;如果女性拒绝购买野生动物毛皮制品和过度包装产品,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关联市场的形成,减少对野生动物的杀戮和竹木植物的砍伐,从而保护生态环境。
女性不仅是家庭清洁卫生工作的主要承担者,而且也是公共环境卫生的主要维护者,为全社会创造了优美、整洁、舒适的生活和出行环境。据抽样调查统计,目前,我国环卫工人队伍中女性占绝大多数,达到74%的比例,而男性环卫职工仅占26%的比例。值得注意的是,环卫女性工人中以中老年为主,其中30—40岁的环卫工人约占36%,40—50岁的约占42%,50岁以上约占24%;而且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其中,72%只上过小学,18%上过初中,还有10%连小学都没上过。[7]可见,一支文化程度较低的中老年女性环卫工人队伍在为社会创造良好的公共环境卫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优美舒适的公共环境也是构成低碳生活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
女性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良主观因素也将阻碍其在低碳生活方式形成中发挥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是部分女性虚荣心较强,爱攀比、羡慕奢侈的生活,过度追赶时髦,过多购置时尚用品,又常常不能物尽其用,而造成资源巨大浪费,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则更进一步强化这一因素。
二是女性整体文化素质相对男性偏低,缺乏选购低碳、绿色、环保型商品和服务的知识、鉴别能力及应用技能,且容易被商家采取的种种促销手段所迷惑。
三是部分女性思想观念落后,缺乏低碳环保意识,或者认为个人的减排作用和带动作用十分微小,以至不能树立从自身做起的观念。加之社会尚未形成道德和制度层面的有效激励机制,致使许多女性在“为”与“不为”间选择“不为”。
四是由于低碳生活理念提出时间较短,在社会范围内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尚未形成低碳生活的传统和习惯,因此女性个体践行起来难免遇到困难。
五是许多时候节能减排需要时间和经济成本,例如,众多具有节能减排环保功效的低碳环保类产品市价高于普通产品,对于家庭收入相对较低或经济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则更不愿意承担环保成本,而其减排和环保收益具有公共性。
六是社会竞争加剧,社会分工深化,女性也逐步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传统依靠体力完成的家庭内部工作转由各类电器所替代,而电器工作是需要能耗和产生碳排放的。
七是在政府决策部门中,女性担任领导岗位的比例相对偏低,对政策决策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很难推动落实富有女性特点的政策措施。
八是不良的外部环境直接阻碍女性在低碳生活方式转变中发挥作用,如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享乐主义盛行,社会缺乏低碳绿色生活示范等,都不利于女性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女性的禀性特征与低碳绿色生活倡导要求内在一致,女性的家庭角色则决定其在单个家庭低碳生活方式形成中居主导地位,在全社会低碳生活方式转变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女性可通过日常生活管理、消费支出绿化、家庭成员教育和劝导、带动周边社会群体、间接调节生产环节、维护美化公共环境等途径促进家庭和社会形成低碳生活模式。然而,部分女性的享乐主义观念、低碳知识和技能的欠缺、减排成本的存在和社会激励机制的缺失、女性话语权的不足、不良的外部环境等因素又阻碍女性发挥其作用。为促进和支持女性在全社会形成低碳生活方式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基于上述女性发挥作用的机制途径及其阻碍因素的综合分析,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在宣传教育方面,政府应在乡村或社区组织家庭妇女进行低碳绿色生活的知识培训和宣传公益活动,开展低碳绿色环保模范女性和模范家庭评选活动,以及家庭节能、节水、节气、节煤、节物等家庭小技能创新竞赛活动,普及低碳生活观念、知识和技能。
第二,在文化建设方面,政府应倡导简朴、勤俭、节约的美德,崇尚自然、朴素的审美观,反对铺张浪费,劝诫奢华虚荣。鼓励女性于休闲期间勤勉劳动,用体力代替电力。
第三,在机制建设方面,政府应组织工商、消协以及食品、电子、建筑等行业协会定期或不定期为妇女免费提供各类商品的选购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她们购置低碳、绿色、环保型商品和服务的能力。
第四,在财政金融支持方面,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女性选购低碳环保型大件耐用品,以直接补贴或提供优惠信贷利率的方式鼓励低碳绿色消费,另外,还可以免费向妇女发放环保购物袋、宣传册等。
第五,在市场建设方面,推广、推荐低碳绿色环保产品,抑制、限制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品,查处假冒伪劣和对健康和环境有害产品和企业。
第六,在政策决策方面,适当增强女性的话语权,推动落实符合女性特征的环境气候等有益措施。
(感谢王向梅老师、国晓丽老师给予本文的宝贵建议!)
[1]马建平.低碳经济的内涵、核心要素及其作用机制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4).
[2]林波荣.城市居民的低碳生活选择[A].雷红鹏,等.把脉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策略与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3]孟祺.低碳生活方式转变研究[J].现代物业,2011,(5).
[4]徐承红,张童.城市低碳生活路径探索[J].生态经济,2011,(2).
[5]张静.怎么挑出安全食品[J].旅游时代,2011,(5).
[6]孙德红.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模式及措施[J].交通节能与环保,2011,(1).
[7]刘红升,闫一凡.城市环卫工人的作业安全保障问题研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