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臣 贾红玲
针灸启学
经络腧穴学技能训练教学方法示范
张永臣1贾红玲2
(1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济南 250014;2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济南 250014)
《经络腧穴学技能训练》是《经络腧穴学》课程指向临床技能的关键环节,本文从经络腧穴基础技能训练流程、循经划线和腧穴定位训练流程、技能训练考核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发现该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经络、腧穴的印象。但如何建立更完善的一整套连续有序、科学高效的训练、考核机制,仍然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经络腧穴学;技能;教学
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想使学生喜爱和掌握这门学科,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技能培养[1]。《经络腧穴学》是针灸推拿学专业各层次(七年制硕士、五年制本科、三年制大专)学生必修的专业主干课程,而对于针灸学习者而言,必须具备精湛的技能,才能真正地服务于临床[2]。《经络腧穴学技能训练》课程主要指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独立掌握并划出经脉循行径路和准确点出腧穴的一门实践课程,独立划线定经和准确定位取穴是本课程的基本要求。《经络腧穴学》的技能训练课程不仅是学习后续课程《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的基础,而且直接关系到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意识多重视理论知识,认为熟记、熟背即可,对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缺少重视;再加上本课程以划线和取穴为主要形式,教学方法易于枯燥和流于形式,教学评估缺少客观的指标,教学效果多不理想。鉴于此,近年来笔者在《经络腧穴学技能训练》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的探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从经络腧穴基础技能训练流程、循经划线和腧穴定位训练流程、技能训练考核三方面总结如下。
经络腧穴基础技能训练包括两部分,即体表标志和骨度分寸的训练。此阶段教学的重点在于对人体活体结构的认知、触摸,用手触摸各骨节、肌肉,用眼观察各骨节、肌肉并估计各骨节、肌肉之间的分寸。从各部位、骨节、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经络的概念和循行,从体表不同部位的解剖关系掌握腧穴的定位基本知识,为偱经划线和腧穴定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1.1 教师体表标志示教 教师在人体上指出并定出下列体表标志。头面部的发际、眼内外眦、眉毛、耳屏、耳垂、口角、下颌角、颧弓、人中沟、鼻唇沟、乳突、喉结、胸锁乳突肌及其起止点、分叉处等。胸腹部的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剑突、乳头、肋间隙、肚脐、髂前上棘、耻骨联合上缘等。颈项背腰部的大椎、椎体棘突、肩胛冈、冈上窝、冈下窝、肩胛下角、髂后上嵴、骶管裂孔等。上肢部的掌横纹、小鱼际、大鱼际、腕横纹、掌指关节、指甲根或指甲角、掌长肌腱、桡侧腕屈肌腱、尺侧腕屈肌腱、肘横纹、肱骨内、外侧髁、肱二头肌、三角肌、腋前纹头、腋后纹头等。下肢部的股骨大转子、缝匠肌、股骨内侧髁、髌骨、髌韧带、腓骨小头、胫骨内侧髁、胫骨前缘、内、外踝、趾甲角、臀横纹、腘横纹、腓肠肌、跟腱等。要求学生对这些体表标志进行触摸并体会指下感觉。
1.2 教师骨度分寸示教 教师在人体上指出并定出全身的骨度分寸。讲解出定骨度分寸的要点。
1.3 学生分组练习 3~5人一组,分组练习,要掌握全身的骨度分寸,熟练触摸各部位的骨节,准确说出各骨节的古、今名称,并使学生综合运用骨度分寸,总结骨度分寸表中3寸、5寸、6寸、8寸、9寸、12寸、13寸、14寸、16寸、18寸、19寸的有哪些,各分部在哪些部位。
1.4 教师点评 针对学生在经络腧穴基础技能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答疑或者纠正,使学生掌握全身主要的体表标志和常用的骨度分寸。
2.1.1 朗读或背诵经脉原文,观看经脉循行图 从任脉开始,依次督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首先朗读或背诵经络原文,进行传统的诵记练习,可以请一个同学朗读或背诵,也可以教师领着学生集体朗读或背诵。同时放映制作规范的经脉循行Flash或PPT,将经脉循行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具有生动、直观、易于理解、掌握的作用。
2.1.2 教授偱经划线示教 教师选择一位体表解剖标志比较明显的学生作示教,在此过程中,将经络循行的部位进行划线描绘,还应强调标记出经络的起始、出、别、入、合、并、挟、行、贯、却、属、络、循、上、下、过、交、横、斜、还的部位。
教师要重点讲授每条经脉循行经过的关键点,如手太阴肺经循行时,在上肢内侧前缘经过肘中横纹肱二头肌肌腱桡侧和腕横纹中桡动脉搏动处两点是关键点,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上肢内侧前缘的具体位置,划经时不易偏差。
2.1.3 学生分组练习 3~5人一组,学生轮流作为人体模特,以一个学生为主,其他学生为辅,对每一条经脉进行划线描绘,可以参照仿真模型、教科书、参考书。假如学生出现疑问,小组内的学生互相讨论,此过程中,教师不参与。
义务新世纪外国语学校坐落在一个规整的矩形场地上,但朝向布局与正南北向呈45°的角。设计首先对整体体量进行合理的分析,并进行定量切分。整理出每一个教学单元内部功能布置、体块形态和体量大小。这些体块在考虑日照、采光、通风和消防间距等实际要求之后在一片区域内集中布置并相互连接,剩下部分留出了运动与活动场地。院落集群式布置使校园环境更具有社区性,校园内环境有了更多的可探索空间(图4)。
2.1.4 教师点评 学生对一条经脉进行划线描绘完成后,教师再进行点评,对学生加以鼓励,肯定正确的部分,纠正共性错误,指出不当之处。引导每一个学生一边背诵经脉循行原文,一边在自己或他人身上指示循行路线。
2.2.1 观看腧穴分部图 在循经划线的基础上,从任脉开始腧穴的技能训练,同时结合影像、图片、动画的多媒体组合教学,将腧穴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2.2.2 教授腧穴定位示教 教师选择一位体表解剖标志比较明显的学生作示教,在此过程中,将腧穴的部位逐一标出,并强调常用穴、特定穴、危险穴的标记,掌握重点穴、特定穴、危险穴的准确定位要求。重点讲授每个穴位取穴的要点,从采取的体位、解剖标志、定位关键等方面进行讲授,以便初学者能根据所讲,准确找到腧穴。如合谷穴取穴有3个要点,一是穴在手背,二是穴在第一、二掌骨间,三是第二掌骨的中点。
对于一些敏感穴位,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按压、弹拨腧穴时的酸、麻、重、胀、痛感,使他们对腧穴的定位和感传产生直观、深刻的认识。在此过程中,要强调四种取穴方法的正确运用,体表标志法和骨度分寸法为主要的取穴定位方法,而手指比量法应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应用,经验取穴法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准确性。如头面部胆经的本神穴在入前发际0.5寸,正中线旁开3寸处,此处的3寸应根据两鬓角之间9寸来量取,而不应用“一夫法”定位。
2.2.3 学生分组练习 3~5人一组,学生轮流作为人体模特,以一个学生为主,其他学生为辅,对每一腧穴进行标记(点穴、不干胶贴穴),可以参照仿真模型、教科书、参考书。假如学生出现疑问,小组内的学生互相讨论而定,此过程中,教师不参与。
2.2.4 教师点评 学生对每一腧穴进行标记完成后,教师再进行点评,对学生加以鼓励,肯定正确的腧穴,纠正共性错误,指出不当之处。
这一过程中要使学生对腧穴产生三维立体的概念,以利于以后学习刺法时掌握正确的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
2.3 分部训练流程 采取分部训练方法,分头面颈项部、肩部、胸腹部、背腰骶部、四肢部进行。循经划线和腧穴定位训练同时进行,一边叙述并划出经脉的循行,一边叙述并点出腧穴,即边划线、边定穴,达到经络、腧穴的熟练配合应用。这一阶段以学生分组训练为主。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经络、不同腧穴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入思考人体不同部位之间存在联系的可能途径,进一步掌握经络、腧穴部位的立体结构,仔细体会人体经络、腧穴的指下感觉。关于循经划线和腧穴定位的分部训练,可以遵照金元医家窦汉卿《标幽赋》“取三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五经用一经而可证”[3]的原则。
如与“目”有关的经脉有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手太阳小肠经至目内眦、目外眦,手少阳三焦经至目外眦,足阳明胃经循行于目下,其经别系目系,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手少阴心经系目系,足厥阴肝经连目系,任脉至目下。“目”(眼睛)周围的穴位有膀胱经的睛明、攒竹,三焦经的丝竹空,胃经的四白,胆经的瞳子髎、阳白。再如在腹部循行正中线的为任脉,正中线旁开0.5寸为肾经,2寸为胃经,四寸为脾经,带脉绕脐一周;胸部循行正中线的为任脉,正中线旁开2寸为肾经,4寸为胃经,6寸为脾经,各自经脉的穴位分布也各不同。
技能训练的考核,可以检查学生对于经络、腧穴掌握程度和实践操作的熟练程度,对学生既有约束又有动力,还有激励和肯定的作用,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可以丰富技能训练的教学手段,提升技能训练的教学水平,提高技能训练的学习成绩。主要步骤有两种形式组成。
3.1 书写训练报告 每次技能训练课结束,学生书写报告或心得。成绩占《经络腧穴学技能训练》的30%。课程前期,报告主要针对技能训练中的重点、疑难点进行设问,学生在报告中进行回答;课程后期,设计多经、多穴的综合练习。学生也可以就存在的疑问和难点,在报告中说明,也可以总结循经划线和腧穴定位的体会。
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存在差异,对于技能训练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是不同的,既有内容上的差异,也有深浅程度上的不同。有的偏于对经脉体表分布的体会,有的则侧重于对所取腧穴局部的切诊感受,有的注重比较同一穴位不同定位方法上的差异(如骨度分寸法和简便取穴法),或者同一穴位在不同人体上的差异,有的学生把新学的经脉、穴位与邻近的经脉、穴位进行比较归纳总结,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还有的能够联系其他课程,进行综合分析和思考。下次上课时讲评学生的报告情况,再次指出本经循经划线和腧穴定位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3.2 经络腧穴学技能训练技能考核 技能训练课程结束后,进行《经络腧穴学技能训练》技能考核,占《经络腧穴学技能训练》的70%。规范技能考核过程和内容,制定多份试卷,每份试卷同时制定技能考核评分标准。考核由2位老师,学生随机组合,2人一组,抽取题签后准备3min。腧穴定位考核占60分,有10个穴位。先口述腧穴归经、位置、特定穴种类,再进行取穴操作,采用角色相互扮演的方式,时间为10min。评分标准:每个腧穴6分,归经、位置、特定穴每项1分,取穴3分。循经划线考核占40分,时间为5min,1条经脉循行原文。先口述经脉循行,再在对方身上划出径路。评分标准:口述、划线各占20分。通过对口述、操作的完成质量和准确程度进行评分,取2位老师的平均分为技能考核分数。
总的说来,我们的这些探讨,经过最近几年的实践表明,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经络、腧穴的印象,显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无定法,教无定规,我们面对教育新形式和医学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更应不断积极探索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理念,由于针灸的基本技能训练具有涉及层面广、教学环节多、时间长的特点,如何加强技能训练规范管理,建立完善的一整套连续有序、科学高效的考核机制,仍然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智能与技能双全的人才。
[1] 陈美仁,郭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高技能针灸人才[J].中医药导报,2007,13(5):115-116.
[2] 马铁明,姬脉平.强化针灸技能训练提高教学质量[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4,6(3):244.
[3] 李鼎评注,王罗珍校勘.针灸玉龙经神应经合注[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1995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55.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1-022
1672-2779(2012)-01-0047-03
(本文校对:韩世辉 收稿日期:2011-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