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长路
中国传统节俗文化与健康系列讲座(一)——春节节俗与健康
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 100029)
中国节日;传统文化;健康
春节,也称为“年节”,是中国人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它既是对过去一年的回顾、总结,也是对新一年的规划、启动。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也有过春节的习俗,与中国的习俗大体相近。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文献可考的,起码可以追溯到汉代,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大凡狭义的春节,指的就是农历正月初一的这一天。广义的春节,指的则是围绕正月初一这一天前后开展的一系列筹备和庆典活动。向前推,大致可以从节前的腊月二十三算起;向后推,一直要持续到年后正月十五的灯节结束,前后有一个多月的热闹。
有人说,春节是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喜庆节日,这话也不无道理。自古迄今,人们都是这样过来的。仔细想想,围绕春节的这些活动,无不与人的健康关系密切,于是才有了我们要说的话题。为了表述上的方便,我们不妨把春节前的一系列准备活动称为“迎节”,把春节期间的主要活动称为“过节”,把春节后的庆祝活动称为“玩节”,并将与之相关联的健康知识融于其中,以使这个传统节日更圆满、更科学、更健康、更具文化意义。需要说明的是,围绕春节的活动和健康话题有不少是联系在一起的,不要因叙述上的人为分割造成理解上的误解。
1.1 节俗溯源 进入农历的腊月二十三,人们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备年了。仅准备周期之长,就足以看出对这一节日的重视程度。二十三要祭的灶神,是古代民间信仰中的主要神,究竟属谁,说法可就多了,起码有炎帝、黄帝、祝融三说,可能与地区信仰习惯的差异有关。后来他有了名姓,甚至还有妻子和六个儿女,汉代称“宋无忌”,宋代称“苏吉利”,唐代称“张子郭”,是上帝派往每个家庭的耳目,专察人间过失。月晦之夜,他上天白人罪状,大过减寿三百天,小过减三天。所以,他在人间有了权威,“祭灶”是人们讨好他的表现。北京地区流传的《霓裳续谱》中记得明白:“一张方桌搁在灶前,千张元宝挂在两边,滚茶凉水,草料俱全,糖瓜子,糖饼子,真素两全。当家跪倒,手举着香烟,一不求富贵,二不求吃穿,好事儿替我多说,恶事儿替我隐瞒。”看来,中国人耍手段、弄虚作假、糊弄上司的本事不是现在才有的。用灶糖祭灶神,又甜又粘,吃人家的嘴短,堵上他的嘴,他就不乱说了。
“祭灶”的礼节原本简单,唐代诗人罗隐“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的诗句可证。后来复杂化了:“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上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尚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肉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按照南宋诗人范成大“男儿酌献女儿避”的说法,祭祀活动要由男人主持,实际上是男儿先祭女儿后拜罢了。祭品荤素皆有,还要洒酒烧钱,目的是要“醉司命(灶君)”。用酒醉他也罢,用糖粘他也好,异曲同工,千方百计封住灶君的口罢了。据说灶君上天还要骑马,以鸡代马,有的地方还要杀只大红公鸡“祭灶”。如今,“祭灶”这一套程式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了,但在这一天吃点糖的习惯却被保留了下来。因为这一天是进入年关的标志,甜甜蜜蜜迎新年也算是具有纪念意义的事。
1.2 健康话题 糖对人是不可少的食品,因为人体机能活动的能量有70%是靠糖供应的。机体缺少糖,好比火车缺少燃料。没有燃料,火车无法转动;没有糖,人的生命就会终结。糖的主要来源是人们所食之食物,以米、面之类的主食中含量最丰,也包括直接吃糖。糖有三个类型,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之类的单糖,蔗糖、麦芽糖、乳糖之类的双糖和淀粉、糖元、纤维素之类的多糖。我们平时吃的食糖、糖果和用于祭灶的糖类都是双糖,吃的食物中的糖类都是多糖。这些糖不能直接被机体吸收,必须经过氧化分解的过程使它变成单糖后,才能在机体中发挥作用。当机体发生疾病时,这一接受渠道会受到影响,故医生就使用葡萄糖之类的单糖给病人,以解决机体缺糖的状态,促使健康状态的恢复。
糖自古就被作为药物使用,或直接用于对一些疾病的治疗,或作为矫味剂,改变和中和一些具有刺激性药物的性味,以便被病人接受。白糖味甘性平,有润肺生津之效,可用于对肺燥咳嗽、口干燥渴、中虚脘痛的治疗。古医籍《子母秘录》、《随息居饮食谱》、《本草纲目》、《本草经疏》、《食疗本草》、《唐本草》中,均有其具体运用的记述。冰糖是由白糖提炼而成的冰状结晶物,与白糖性味相同,有补中益气、和胃润肺之效,古方书中有用它治疗咳嗽、多痰、口疳、久疟和噤口痢的。红糖含钙、含铁量和营养成分在蔗糖中最高,具有益气、缓中、化瘀、消食的作用,最宜于妇女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使用。饴糖味甘性温,有缓中补虚、生津润肺之功,常用于对劳倦伤脾、里急腹痛、肺燥咳嗽、口渴咽痛、吐血、便秘的治疗,《金匮要略》中的大、小建中汤,《圣济总录》中的饴糖丸等,都是对它的具体运用。祭灶时节,适逢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天寒干燥之季,选择饴糖是符合中医防病健身病机的积极举措。
生活中的喜庆活动无不与糖发生联系,其中糖具有的“甜甜蜜蜜”的好名声是重要的原因。因为中国人讲口彩,“甜甜蜜蜜”象征的是生活美满、幸福。
2.1 节俗溯源 “二十四,扫房子。”这是我国北方地区民谚中流传很广的说法。由于“尘”与“陈”谐音,这一活动就被称为“扫尘”或“除尘”,就是除旧布新的意思。在农俗中,这一天被称为“交年节”,按现代说法,就是开始进入新年倒计时了。从史料看,这一习俗起源甚早,《周礼》中就有“令州里除不蠲”的记载。“除不蠲”,就是大扫除。晋代的《拾遗记》则认为,这一习俗起源于帝尧时代,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把除尘限定在迎春节的特定时间里,起码是宋代以前就有的事,因为《梦粱录》中已记载得清清楚楚:“十二月,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它体现的我国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传统,是健康、可取的。至于在节前哪一天打扫为好,各地说法不一,民间也有“腊月二十五,扫房又掸土;腊月二十七,里外洗一洗;腊月二十八,家什(餐具之类)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土都搬走”的谚语。实际上,打扫卫生是春节前的突击性工作,既可以集中在某一天进行,又可以每天抽点时间去搞一下,只要达到能干净过节、为喜庆添彩的目的就是了。
2.2 健康话题 从科学观点出发,打扫卫生决不是一时的事,除春节和重大庆祝活动之外,季节变换之际和平时生活中,卫生都是要不时打扫的。我国古代把打扫卫生作为一种迎接客人的礼俗,在客人到达之际,主人拿着扫帚在门外迎接,说明家中已经打扫干净,欢迎客人光临。这个礼俗叫“拥帚”。接着还有“蔽席”之礼,即拂拭、掸掉坐席上的灰尘。其实坐席上未必有灰尘,或者早已擦过,这种当着客人面的动作之不过是一种尊重、热情的表示罢了。如今,生活中已很少能够看到这一过程,传统文艺作品(特别是戏曲舞台)中还经常可以看到这一动作。
有资料说,人一生中有2/3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如何保持这个小天地的卫生,创造舒适、洁净的氛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打扫卫生决不是可有可无或兴来一时之举,应当养成经常打扫和保持卫生的良好习惯。
家庭卫生涉及的内容很多,除尘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空气的流通,再干净的屋子里也有灰尘存在。我们通过视觉、触觉发现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量的灰尘是看不到也摸不着的。经测定,人每呼吸一次约有5000万粒灰尘被吸入体内,许多细菌和病毒就会随之而入,这对身体健康造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运用湿式除尘的方法比较科学。这并不是十分复杂和办不到的事,清扫前先洒点水、用点清洁剂或直接用湿拖布擦拭就是了。千万不可除尘反扬尘,弄得周围烟尘四起,把潜伏着的灰尘也搅动起来。有实验说,在平静状态下,每立方米房间的细菌总数最多不超过940个,而打扫卫生方法不当、弄得尘土四扬时,细菌数目反高出数倍乃数十倍。
2.3 相关连接 对于居室卫生的要求,除尘只是其之一项,直接的还涉及采光、通风等众多方面,均不可小视。
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杀灭室内的各种致病微生物,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因此,居室的采光效果直接关系着机体的健康。门窗玻璃的清洁程度对居室光亮度有很大影响,普通玻璃的遮光率为10%,被尘埃污染后可达30%。加上近年来时兴的有色玻璃和密闭阳台的做法,更降低了居室的透光率和反射率。不少专家认为,这是造成视神经过度紧张,从而导致近视和全身疲劳的一条原因。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白天人的视机能对室内自然光线照度的要求不能低于75勒克司,而且要分布均匀,大体相当于看书和做针线活不吃力的感觉。当然,并不是说室内光线越强越好,光线过强对人体也是有害的,应当采取适当的避光措施。
例2:K=3,L=7时,的最小长度是十次采样,图2说明了几种解法中的一种。可以看出,小波并不像前一个例子那样光滑,但是对于负频率更接近于零。这是可以预测的,由于我们降低了消失矩的阶数,同时改进了半采样延期的近似值。
通风的问题也不可忽视,因为人在房间内生活(尤其是夜间睡觉)产生的“居室气味”(也有人称为“睡臭”的)、烧饭炒菜产生的油烟气味等亦对身体健康造成威胁。有研究说,人肺可以排出25种有害物质,一个成人每小时要呼出25升二氧化碳。加上燃料中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丙烷、丙烯、丁烷、丁烯及烟尘等,都会造成对呼吸道的刺激,引起呼吸道功能的病理性改变,从而诱发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的发生。国外有报告说,肺癌的产生与这些有害物质关系密切,厨师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常人。不过,也不必谈虎色变,只要坚持每天开窗通风30min,正常生活造成的室内污染就会基本消失。关于开窗的时间,过去一直强调以早晨为好,而新近有报告说,应以上午9~11时或下午2~4时为好。理由是地球上每天有500万吨二氧化碳及有害气体排入大气层中,早晨正是空气污染的高峰。半上午和半下午这两个节段,随着气温的升高、逆流层的消失,沉集在大气层的有害气体逐渐散去,空气的质量相对要高些。
还要强调说明的是,现代装饰给家庭卫生问题带来的负效应已非常突出。各种石质地板材料中放射性物质的辐射,涂料、油漆和装饰面材中有害气体的分解释放等已经构成了对人体健康的威胁。表现为头晕、头痛、乏力、记忆力减退、血相改变的“家庭装饰综合症”已不再是稀罕事,造成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严重后果的也有报道。有关专家呼吁,家庭装饰的科学问题,到了该引起重视的时候了!并建议家庭装饰应以明快大方、雅致洁静为特点,避免越来越凸显的“宾馆化”倾向。
除了上面我们说的日照、采光、通风、除尘等方面的问题外,家庭卫生还包括微小气候、室内高度、隔音、防潮等众多方面。这些问题既取决于决策者、设计者、建设者的认识能力和技术水平,也取决于每个居住者的关心和投入。住房卫生事关生存质量,是人类生存中永恒的主题。
3.1 节俗溯源 割豆腐,就是“买豆腐”的意思。因为过去的豆腐都是按照方形或圆形的模具做成大块的,交易时可根据买主的需求量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小块。
豆腐是中国人生活中的主要食品,有营养而不腻,老少皆宜,春节宴会上就更不能缺少了。加之豆腐价格相对比较便宜,适合于过去生活并不富裕的普通家庭。“豆腐得味远胜燕窝”,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对豆腐的赞语,也是他吃豆腐的体会。燕窝为难得的山珍,与廉价的豆腐相提并论,足见豆腐在文学家心目中的地位了。古婚俗中也有用豆腐的,一不在其价值,二不在其营养,三不在其能作药治病,而是取“腐”与“福”的谐音关系,求个“幸福”的吉语。让新娘坐在豆腐上,既不科学也不卫生,新婚盛装弄得脏兮兮的,让大家嘻笑一场罢了。得福不得福,要靠婚后的勤奋和机遇,靠坐豆腐是坐不来的。
豆腐为我国特产,据李时珍在作《本草纲目》时考证,“始于汉淮南王刘安”,距今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随息居饮食谱》说它“以青、黄大豆,清泉细磨,生榨取浆,入锅点成后,软而活者胜。点成不压则尤软,为腐花,亦曰腐脑;榨干所造者,有千层,亦名百叶;有腐干,皆为常肴,可荤可素。而腐干坚者,甚难消化,小儿及老弱病后,皆不宜食,芦菔能消其食。由腐干再造为腐乳,陈旧愈佳,最宜病人;其皂矾者,名曰青腐乳,亦名臭腐乳,疳膨、黄病、便泻者宜之。”作者一口气道出了豆腐的原料、豆腐的品种和吃豆腐的宜忌,可谓研究至深。《本草求真》还交代了豆腐的做法:“经豆磨烂,加以石膏或卤汁而成。”前者,就是如今市场上常见到的南方人喜欢的“细豆腐”;后者,就是多数北方人喜食的“粗豆腐”,也有称为“老豆腐”、“北豆腐”的。
3.2 健康话题 豆腐有丰富的营养,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其含量比鱼和猪肉高1倍,比羊肉高2.2倍,120g豆腐中的含量与1个鸡蛋的含量相等。它含的蛋白质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易被机体吸收。我国的营养学家在研究了各种营养成分的配给问题后提出,增加豆腐及其制品的数量,以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早就开始了“豆腐工程”,用增加豆腐及其制品的定量,减代饮食中动物类食品的数量。
豆腐的相关制品很多,如传统的豆腐干、豆腐皮、豆腐脑、臭豆腐等,近年还创造出了素鸡、豆腐泡、软豆腐、植物蛋白等新品种。最可喜的是,我国营养学家新近研究出了以葡萄糖酸内酯作凝固剂的豆腐新品种,它既克服了传统凝固剂石膏、卤汁破坏蛋白质、做成的豆腐口感不好、保存时间短等缺陷,又增加了豆腐的营养,改善了豆腐的色、香、味。这种新品种豆腐比传统豆腐的蛋白质高出19%,人体的吸收利用率提高40%,保存时间也由传统豆腐的20h提高到7d。
值得一提的是豆制品中那“有人闻之摇头敝气,有人吃得洋洋得意”的臭豆腐干,因为它的“名声”不好而被淹没了许多功绩。它的营养价值很高,每千克内含蛋白质144g,脂肪112g,糖40g,钙720mg,磷1530mg,铁42mg,还有一定量的维生素B族和尼克酸。其蛋白质分解后,可直接成为被机体吸收的氨基酸,这既是它的一大优势,也是它吃着香的缘由所在,因为这些氨基酸的味道甘鲜可口。闻着臭的原因是因为蛋白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了一种硫化氢气体,它有刺鼻的气味。如何能让它保持吃着香的优点而又闻着不臭,这是豆制品开发的新课题,有待营养学家们去做文章。臭豆腐,是以其气味特征命名的,为了改变听觉上的不爽和由此产生的不良情绪反应,也有古人从颜色(青)和形状(方)特征出发,把它命名为“青方”,这倒不失为一个带点文化味的雅号。
3.3 相关连接 豆腐及其制品作为药物使用,自古已很普遍。因其有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之功,而被用于对红眼病、消渴病、休息痢等的治疗上。《本草求真》用它“解硫磺毒”,《食物本草》用它治酒醉中毒。医家姚克成还介绍了它一种特有的用法:“凡人初到地方,水土不服,先食豆腐,则渐渐调妥。”豆腐皮清热、解毒、化痰、止咳;豆腐浆清咽、下气、补虚、止嗽;豆腐渣消肿、止痛,治大小便下血;豆腐泔水通便、豁痰,治小便不利。
豆腐以食为药,药食两用。经常食用豆腐,有营养、健体、少病、益寿之功,不可错过。但无论采取何种吃法,都应做熟后食用,凉拌豆腐也要先煮一下。因为豆腐中含的一种抗胰蛋白酶影响人的消化功能,当加热至100℃时它就被分解了。“千煮豆腐万煮鱼”,民间说法有道理。另外,脾胃虚弱和患有消化不良、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性胰腺炎、痛风、肾脏疾病的人也应慎食豆腐,以防对疾病造成不良影响。
4.1 节俗溯源 割肉,就是买肉,虽然包括牛、羊、猪肉等各种肉食,但主要是指猪肉,因为它是人类的主要肉食之一。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普通人生活中平时是很少能够吃到肉的,春节吃肉就算是最大的改善生活了。所以,过春节其它的菜肴可以没有,而猪肉是绝对要准备的,过年宰猪已成定俗,故猪又被称为“岁猪”、“年猪”。在我国古代,猪也被作为祭祀之用,是节日祭祀神灵、祖先专用的食品,南宋诗人《岁末尽前数日偶题长句》诗中的“釜粥芬香饷邻父,阑猪丰脂祭家神”句,就是专言此事的。因“猪”与“朱”、“蹄”与“题”谐音,在唐代,“猪蹄”还被用作赠品馈赠给前往赶考的秀才们,以祝愿他们“朱笔题名”于雁塔,为乡里父老争光。
在人们心目中,猪为苯头苯脑之物。实际上,这是不公正的看法。猪相当聪明,只要经过培训,它可以担当许多特殊任务。在南太平洋的托劳群岛上,猪可以在浅海中游泳,以捕鱼充饥;在奥地利,猪可以充当“工兵”,嗅出埋在地下的地雷;在英国的智力动物园,猪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走上舞台,翩翩起舞;在泰国叻丕府,猪参加格斗比赛,勇猛无比,获胜者还能为主人获得一份不菲的奖金;在美国,一只名叫“普里斯希拉女士”的小母猪,因在湖中救出了11岁的小主人而获得勋章,成为美国当今最著名的家畜。1999年夏天,我国大连市金州区华家屯镇一位老太太赶集路上犯了心脏病,跟随她的小猪跑回家去把她的儿女们“叫”到了现场,救了老太太一命……无数事实告诉人们的是,猪决非拙苯之物而仅能作为人类的刀下之菜,猪是具有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精神的生灵。
我国的养猪史已有近七千年之久,这已被考古发掘出的新石器时期的文物所印证。我国猪的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品种优良,公元3世纪成书的《博物志》中已作过这方面的论述,猪“生青兖徐淮者耳大,生燕冀者皮厚,生梁雍者足短,生辽东者头白,生豫州者嘴短,生江南者耳小,谓之江猪,生岭南者白而极肥”。如今,我国猪的品种更多,除保持原有的早熟、耐粗食、母性强、肉质美、猪鬃好等优势外,还按照人们的意愿培育出了“瘦肉型”猪,以满足人们健康和口味上的新需求。
4.2 健康话题 人们选择以猪肉为食,主要是看重于它的丰富营养。据测定,每千克瘦猪肉中含蛋白质169g、脂肪292g、碳水化合物11g,维生素族和微量元素的含量也相当丰富,以为人体提供丰厚的能量供给。猪肉作为食品,方法多、花样新,香气喷鼻,刺激胃口。可烧、可炒、可烤、可炸、可爆、可熘、可烩、可焖,可做出几百种不同风味的菜肴来,让人尽享其美。日本琉球大学的外间由基教授发现,猪肉还是长寿食品。在冲绳长寿老人喜食的猪肉、海带、萝卜汤中,猪肉的脂肪减少了30~50%,胆固醇大大降低,而不饱和脂肪酸却明显增加了,这对长寿自然构成了有益的帮助。一项调查显示,猪肉馅饼对英国男子的诱惑力越来越大,为避免遭到妻子和女朋友的反对,他们常在外边偷偷吃了再回家。一家连锁超市的老板说,虽然限食猪肉的宣传对他们不利,但在这里,每年照常能售出这种馅饼几百万个。
我国许多地方吃猪肉不吃猪血,扔掉它实在是太可惜了。因为猪血的蛋白质含量很高,相当于猪肉的4倍、鸡蛋的5倍。国外和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比较重视对猪血的利用,俄罗斯将猪血制成血浆,作为医疗补品;英国、丹麦、保加利亚等国用猪血制成香肠和甜点心,颇受食客们的欢迎;我国广东一带用猪血制成“血豆腐”,具有确切的补血效果。现实生活中,猪皮的营养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吃“去皮肉”逐渐成了城市人的饮食习惯。其实猪皮的营养价值也不低,1000g猪皮中含蛋白质264g,相当于同等量瘦猪肉的1.58倍;脂肪227g,是瘦猪肉含量的79%;碳水化合物40g,是瘦猪肉的4倍;可产生能量3260千卡,与瘦猪肉相差无几。
中医历来重视猪肉的医疗作用,《随息居饮食谱》用“补肾液,充胃汁,滋肝阴,润肌肤,利二便,止消渴,起尪羸”七个排比句式道出了它的诸多功能。除猪肉之外,猪的心、肝、脾、肺、肾、胃、胆、肠、脑髓、胞衣、骨、皮、油等也均作药用,分别具有各种不同的药用效果。
4.3 相关连接 猪的用途越来越引起人类的重视,在近代,用猪的脏器作为人体器官移植用的实验已表现出了可喜的苗头。英国政府已批准科学家利用猪进行移植研究,并为此培养出了一批“人化”猪作为器官的供品。1999年,美国已替一位39岁的波士顿中风女子的脑部注入猪胎儿细胞,成为全球第一位接受猪器官组织移植的病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有积极进展,一种特殊猪皮的基因培养已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取得突破,用这种转基因猪皮治疗烧伤将从根本上解决创伤面覆盖的世界难题。我国第一只携带转基因的猪心脏也于20世纪的最后时刻在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成功地移植给了一只猕猴,为解决器官移植中供体的缺乏迈开了关键性的一步。据悉,此前世界上第一例开展这项研究的是英国的剑桥大学。1995年,他们将一只转基因猪的心脏成功地移植给狒狒,并使之存活了99d。
猪,可食可药,可为人类服务,为人类创造财富,真可谓“粉身碎骨,在所不辞”。并且正通过转基因技术实现与人类更直接的沟通,使它与人体紧密相连。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1-060
1672-2779(2012)-01-0100-05
(本文校对:王治华 收稿日期:201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