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新民市第一初级中学,辽宁 沈阳 110300)
浅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李雪梅
(新民市第一初级中学,辽宁 沈阳 110300)
在现行新课改的理念里,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那么相应的评价一节课好与坏的标准也应以学生这个课堂的主体为主,而不应以教师这个主导为主,作为教师要考虑的则是如何上好一节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一样。一节课的开头十分重要,设计并组织好新课的导入,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它能为整个课堂的教学打好基础;精彩的设疑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应具有创新、奇异、趣味、巧妙、惊险等特点。德国教育家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只要导入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就成功了一半。
例如,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在讲解“肾小管重吸收的作用”时,可以做出这样的设疑:同学们,人在一昼夜形成了150升左右的原尿,但是一昼夜的排尿量仅有1.5升左右,其余的哪里去了?150升和1.5升相差甚远,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会带着这样的悬念了解肾小管,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另外,也可以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导入:某人不注意卫生,随地小便,结果不长时间引来了蚂蚁围观,为什么呢?是尿液中的什么吸引了蚂蚁呢?这样学生就会在兴趣中找到答案。
学生都喜欢在有笑声的课堂氛围下学习知识,据调查,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的效率也是最高的。课堂所追求的就是学习效率,效率是不是高那就要看老师的素养如何了。如何才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呢?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尤其联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教学。
例如,在讲解“测试人的反应速度”时,笔者是这样做的:
我在讲台上做抛接硬币的实验,一次、两次、三次……有时候能接到,有时候接不到,接到时学生为我鼓掌,没有接到时学生替我惋惜。性子急的同学主动上来接替我做起了这个实验,于是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做出自己的假设。所有的同学都参与到了其中,同学们纷纷提出假设:“人的反应速度与性别有关”“人的反应速度与年龄有关”“人的反应速度与注意力有关”“人的反应速度与训练有关”……同学们一连串提出了二十几个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例如,在学习“鸟的生殖和发育”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做的:
(1)从唐诗“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导入课题。
(2)提出问题:鸡是由什么发育来的?导入鸡卵的结构。
(3)引导学生观察鸡卵的结构:①鼓励学生动手,来感受卵壳对外力的承受能力,理解卵壳对卵的保护作用。②用放大镜观察卵壳上是否有小孔,并结合课后练习2,证明卵壳上有许多小孔,理解鸡卵发育时通过卵壳上的小孔进行气体交换。③引导学生将实物与插图相结合,认清鸡卵各部分结构。④展示孵化了7~18天的鸡卵,帮助学生认识新鲜的鸡卵是“活”的。⑤引导学生分析卵的各部分结构的作用,理解鸡卵发育为什么能完全摆脱水环境的限制。
(4)观看录像“鸟的生殖和发育”,让学生概括出鸟类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并举出其他例子。
通过教师的引领、学生自己探究并观察,学生从真正意义上了解了鸟卵的结构,并通过多媒体了解了鸟的生殖和发育。这样,要比教师用大量的时间去讲解效果要好很多。
学生每节课学到的知识都是零散的、不完整的,因此,在他们学完一节课后有必要要求他们把零散的知识归纳总结出包含知识间内在联系的具有网络结构的知识体系,从而便于知识的记忆和综合应用,这也是一个“练”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完《光合作用》时,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
①1648年,海尔蒙特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②1771年,普利斯特利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③1779年,英格豪斯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④1864年,萨克斯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通过这4个小问题,总结出光合作用所需的条件及产物——水分、空气、光、淀粉,然后进一步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最后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公式。这样,一条完整的体系链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使他们能把这一知识完整地贯通。
为了加深记忆,还可以用拓展的方式再加以巩固:如果把绿叶比作一个绿色工厂,那么这个工厂的厂房是什么?机器是什么?工厂的通道是什么?动力是什么?原料是什么?产物是什么?通过拓展,再次将知识归纳,使学生的记忆进一步加深,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在汲取各种教学方法精华的基础上,大胆构建适合本校、本班的教学实际、能真正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多种教学模式,并进行优化组合,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