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贵香
(吉林省延边妇幼保健院儿科,延吉133000)
新生儿血液标本的采集在临床上是难度较大的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却又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操作之一。在临床上为了及时了解新生儿的电解质是否平衡、呼吸功能、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等病理生理状态,血液检验是十分必要的。新生儿的采血途径有很多,如颈外静脉、股静脉、股动脉、头皮动、静脉等,但这些部位的采血都存在着缺点,尤其是对于头罩吸氧、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暖箱内保暖、窒息复苏后的危重患儿及早产儿等就不适用。我院NICU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对住院的315例新生儿采用桡动脉穿刺采集血标本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此操作时间短,易掌握成功率高,现介绍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NICU中315例因需采血检验的新生儿。其年龄为生后5分钟至28天,体重为900g至4700g。其中123例为早产儿,192例为足月儿,315例中还包括22例为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患儿。对315例住院新生儿为行各种检验项目而采用桡动脉穿刺采集血标本。
1.2 适应症 因各种因素所致的呼吸功能障碍以及窒息复苏后病情监测等。
1.3 方法
1.3.1 物品准备 治疗盘内置:一次性5毫升注射器、5号半头皮针、皮肤消毒液、无菌棉签,盛血标本容器(内放各种采血管)
1.3.2 穿刺方法 桡动脉位置浅表、易固定、按压能有效地避免血肿形成。桡动脉采血有触摸法和定位法。我们在NICU中多采用桡动脉 “十”字定位法采集血标本,其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患 儿体位不限,暴露穿刺部位(前臂),将头皮针直接上注射器,常规消毒皮肤并定位,[1](从桡骨茎突向前臂内侧中线 〈浅沟〉做一水平线,再以此水平线中点做一垂直平分线,即成 “十”字,于 “十”字的交叉点向掌根部约0.5厘米,于第一腕横纹处或第1至第2腕横纹之间,即为进针点)操作者左手掌托住患 儿穿刺侧手背,拇指自然放于其掌心,然后将患儿手掌略抬高,并轻轻拉向手背约40°使桡动脉相对固定,操作者右手将头皮针以20~30°角进针,见回血后将患儿手轻轻放平,固定针头,即可采血致所需量,采血完毕拔针时,用干棉签在针尖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沿血管方向纵向压迫穿刺点5~10分钟,压迫不宜过紧,要注意观察手指的血运情况。对有出血倾向,凝血功能不良者压迫时间可延长。
1.3.3 注意事项 严格按无菌操作,消毒范围以掌根部为中心,拔针后按压力度要适宜,太轻易致皮下出血,太重易致皮下淤血及影响手部血运。
桡动脉穿刺时,针头进入动脉后易引起血管收缩,如未马上回血应稍等几秒可见血液流出 ,不要急于进退针头,以免造成穿刺失败。
掌握好桡动脉穿刺时进针的角度及走向,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对做血气分析的患 儿采动脉血时必须防止空气混入。
一次成功率为60%,二次成功率达40%。避免了因采血量不够而进行多次穿刺,也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桡动脉穿刺成功率高,采血时间短,操作方便,能为抢救赢得时间。桡动脉穿刺时暴露部位少,不会引起新生儿体温的波动,对于早产儿可在温箱内操作。桡动脉周围无大血管及神经,且该处皮下脂肪薄,周围软组织少,不易发生损伤。桡动脉穿刺后按压易止血,不易形成血肿。新生儿桡动脉穿刺采集血标本是一种简便、安全、快捷的操作方法,能一次达到检验项目所需的血量,并减少穿刺的次数,也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更能减轻患儿的痛苦,且符合临床需要,是有利于患儿有利于临床护理工作的方法,尤其是对NICU中的危重患 儿和静脉采血困难的患儿更有临床意义。
[1]梁小梅.新生儿不同部位动脉穿刺采集血标本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7):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