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内经》看高血压

2012-01-28 14:45张继烈鞠鲤亦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22期
关键词:大论灵枢内经

张继烈 鞠鲤亦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第二人民医院龙尾社康中心,福田518049)

中医古典医籍中无高血压病名,中医临床多以患者的主诉,结合望、闻、问、切,辨证施治。古代文献中记载的 “中风”、“头痛”、“眩晕”、“心悸”等症,与高血压病颇为相当,《内经》中有较多的描述。《灵枢·海论》曰:“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素问·风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素问·奇病论》:“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灵枢·厥病》:“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发为偏枯”。《素问·调经论》:“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灵枢·五乱篇》:“清浊相干……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素问·阴阳别论》:“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素问·厥论》:“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素问·五脏生成》:“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下厥上冒”。《素问·至真要大论》:“心澹澹大动”…… 《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素问·标本病传论》:“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

1 病因病机

绝大多数医家都认为高血压最主要的病机是肝阳上亢、肝肾阴虚,《内经》中也颇多论述。

1.1 厥阴风术为病 《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又说 “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主胜则胸胁痛,舌难以言”。《素问·标本病传论》:“肝病头目眩”。《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气逆则头痛”。《素问·生气通天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素问·脉解》:“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木太过,风气流行……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素问·五常政大论》:“掉眩巅疾……振拉摧拔……其脏肝脾”。《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大风乃至……木有变……故民病……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

1.2 上实下虚致病 《素问·五脏生成》:“头痛巅疾,下虚上实”。《素问·方盛衰论》:“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此皆五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素问·调经论》:“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素问·痿论》:“大经空虚,发为脉痹,传为脉痿”。“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司天……头项痛,时眩……病本于肾”。《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素问·五常政大论》:“涸流之纪……其病痿厥坚下”。《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水不及……肉瞤瘛,目视 (目+巟)(目+巟)物疏璺,肌肉胗发”。《灵枢·终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1.3 脾气虚为致病之本 我们在几十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高血压的早期常为脾气虚。许多高血压只是在体检时才被发现,他们可无明显症状,舌、脉也没有明显改变,但其中不少人却有不同程度的脾气虚。许多早、中期高血压,在服用西药降压药,有效降压后也可只表现为脾气虚。我们对这些高血压患者,使用以人参、黄芪为主的补脾益气法治疗后,大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没有出现明显的副作用。我们发现高血压的发病过程大都比较漫长,往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早期病机比较简单,多为脾气虚。慢慢才引起了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甚至肝风、肝火。后期更为复杂,常常本虚标实,下虚上实,表里同病,寒热夹杂,燥实共存,挟痰挟瘀……[1]

对此虚证表现 《内经》也有部分叙述,《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口问》曰:“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素问·痹论》: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素问·本病论》:“饮食劳倦即伤脾”《素问·通评虚实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

1.4 经脉不利为病 脉管的病变在高血压的发病过程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灵枢·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灵枢.口问》说:“夫百病之始生也……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经脉虚空……乃失其常”。 《难经·二十一难》说:“脉病形不病”。《素问·八正神明论》:“观于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所以说:“形乎形,目冥冥…神乎神,耳不闻”。《灵枢·经脉》:“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我们的老祖宗早就知道 “脉病”,知道“形乎形,目冥冥”,可在 “形不病”以前做到 “慧然独悟……俱视独见……昭然独明,若风吹云”(《素问·八正神明论》)。我们也发现脉管的变化,可早于内脏的病变;血管的改变可早于血压的变化。也就是说有的病人(特别是遗传性高血压),往往可以先有络病、脉病,后才有高血压。[1]

2 诊断治疗

高血压的诊断治疗,舌脉十分重要的,《素问·八正神明论》说:“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灵枢·本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革脉常见于高血压,在高血压患者的发病过程中,脉体常由较细慢慢变得较为粗大,并逐渐出现革脉。当高血压已有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肝火…时,脉象便可为弦、滑、洪、数、伏、牢、涩……各种复杂的脉象。但绝大多数高血压 (特别在高龄以后)最后都会再慢慢衍变为革脉。[2]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浑浑革至如涌泉”。这应该是在轻按时 “浑浑”似 “涌泉”,中取、重按时便见中空、边硬。正如 《素问·大奇论》所说:“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因此,此处之 “革”实际上就是指革脉。但若在中取甚至重按时仍较有力,仍然“脉至如涌泉”,那便是一种 “变异性革脉”。《素问·离合真邪论》说:“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

出现革脉的高血压患者,一般都可以使用补脾益气药。“变异型革脉”是一种动脉已硬化,气血尚未虚的高血压。出现 “变异型革脉”时便不宜使用补脾益气药;但这种 “变异型革脉”会不断的变化,最后随着气血的渐虚也必将变成典型的革脉。这时就可以使用补脾益气药了。[3]

所以 《素问·疏五过论》说: “治病之道,气内为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3 中药预防

3.1 补脾益气 高血压的发病过程往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早期病机比较简单,多为脾气虚。因此采用补脾益气,常常可以预防高血压。[1]

3.2 祛痰调脉 脉管的病变在高血压发病的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由于高血压的病机是脾气受损,加上毒、瘀、痰共同肆疟为害,气机郁滞,脉管痰结,脉络瘀阻,营气闭塞,血脉壅滞而成。使用通络化瘀,祛痰调脉,也可以预防高血压。[2]

3.3 祛除 “伏毒” 大多数高血压病人,都可以服用补脾益气药。但有的人服后易于 “上火”,引起咽痛、牙痛、口腔溃疡、长小疖子……可他们大多没有肝火、肝阳的表现。这种患者常常有 “伏毒”,特别是 “寒毒”,通过疏通督任便可祛除 “伏毒”,伏毒既除,便可以服用补脾益气药了。[4]

补脾益气,通络化瘀,祛痰调脉,祛除 “伏毒”,疏通督任的综合应用配合合理的养生便可有效的预防高血压。

4 养生保健

4.1 劳作有度 过度劳累易致脾气虚,引起高血压。《素问·经脉别论》说:“摇作劳苦,汗出于脾……生病起于过用”。《素问·宣明五气》:“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使人煎厥……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素问·腹中论》:“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素问·本病论》:“饮食劳倦即伤脾……饮食饱甚……醉饱行房……脾神失守……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即伤肾”。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愁忧恐惧则伤心……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积于胁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因此应防止 “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素问·征四失论》)。《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只有不妄作劳才能 “形与神俱”“终其天年”。

4.2 情志养生 《灵枢·口问》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素问·本病论》:“忧愁思虑即伤心……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疏五过论》:“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所以 “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灵枢·本神》:“怵惕思虑者则伤神……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素问·玉机真脏论》: “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如 “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就易致 “小病必甚,大病必死”(《素问·移精变气论》)。人们只有淡泊名利,调适七情才能远离疾病。应该 “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做到 “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素问·移精变气论》)。《灵枢·本神》:“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灵枢·通天》:“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其状委委然,随随然,颙颙然,愉愉然,(目+旋)(目+旋)然,豆豆然”这才是 “阴阳和平之人”。正如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才能 “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4.3 饮食养生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同样 “饮食劳倦即伤脾”。《素问·宣明五气》说:“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 《素问·上古天真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不适当的饮食会损伤五脏六腑,引发疾病。《素问·厥论》:“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素问·五脏生成》:“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绉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所以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只有 “谨道如法”,才能 “长有天命”。另 “咸伤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素问·五脏生成》)“盐者胜血”(《素问·异法方宜论》)《素问·宣明五气》也说:“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灵枢·五味论》:“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素问·宝命全形论》:“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考虑此句为取类比象)。可见高血压患者不宜 “多食咸”。

4.4 运动养生 《素问·宣明五气》:“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生命在于运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或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作一些适当的运动锻练。还可采用导引、按摩……

《灵枢·病传》:“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炙熨”。《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素问·血气形志》:“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素问·调经论》:“按摩勿释……神气乃得复”。

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吐纳养生,《素问·剌法论》:“……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吐纳养生 “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达至真,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人本元,命曰归宗”。

现在高血压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因并发症而致残、致死的病例也越来越多。西药降压药的研发虽然进展神速,但还是有不少问题无法解决。有的舒张压难以降低,有的服药后有明显的付作用;致残、致死率也难于明显降低,预防高血压的西药一直没有面世……中医中药就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素问·八正神明论》说:“上工救其萌芽,必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所以上工 “不治已病,治未病”。

[1]张继烈,鞠鲤亦.补脾益气法治疗高血压[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5):39.

[2]张继烈,鞠鲤亦.络病、脉病与高血病[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3):127.

[3]张继烈,鞠鲤亦.革脉的《内经》证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0(15):6.

[4]张继烈,鞠鲤亦.从《内经》看伏毒[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

猜你喜欢
大论灵枢内经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中医小知识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采采卷耳
《阴阳大论》今何在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