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卫芬
(江西省崇仁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崇仁344200)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1]。本文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62例产后出血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在产前、产时和产后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对产后出血及时处理,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挽救产妇及新生儿的生命。
1.1 一般资料 在本组资料中,分娩产妇总数3178例,年龄为16~41岁,发生产后出血62例,发生率为1.9%,产后出血量500~1000ml,共53例,占85.5%。其中60例为足月妊娠分娩。产后2小时内出血60例,占96.7%;产后2小时后出血2例,占3.3%。对产后阴道流血较多的产妇均给予常规注射缩宫药物、清宫并按摩子宫及冰袋放置下腹部冷敷止血。在剖宫产术中,除上述方法外,8字缝合胎盘附着部位。对失血量较多的产妇,在止血的同时建立静脉通路,抗休克治疗;有软产道裂伤者给予缝合;合并其他疾病者治疗原发病;出血量超过800ml者,酌情给予输血。
1.2 诊断标准 依据新版 《妇产科学》,采取容积法加面积法及目测法来测定产后出血量,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500ml即为产后出血。
2.1 出血原因 本组病例中,子宫收缩乏力所致产后出血46例,占74%。相关因素包括:子宫过度膨大 (如羊水过多、多胎妊娠、巨大儿等)、急产或产程延长、多产或多次宫腔手术史,应用镇静剂或者麻醉过深,以及精神过度紧张、恐惧、过度疲劳等。胎盘因素所致的产后出血7例。胎盘粘连、植入、残留、畸形等5例;软产道裂伤所致产后出血4例,主要因素是急产、巨大儿、手术助产等。
2.2 治愈率 本组病例62例,治愈率为100%,转院2例 (治愈)。
3.1 预防产后出血应贯穿产前、产时和产后 首先应做好孕期保健,定期产前检查,早发现潜在因素及高危因素,及时转诊,早治疗,提高住院分娩率是降低产后出血的关键。对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如合并双胎、羊水过多、滞产、前置胎盘、胎盘早剥、重度妊高症、经产妇既往有产后出血史者等,可于胎儿前肩娩出后,即嘱台下护士肌注或静脉滴注催产素,以促进子宫收缩。其次要正确处理产程,密切观察产妇情况,注意水分及营养的补充,合理应用镇静剂,使产妇有休息的机会。注意产妇心理调适,利用消除紧张情绪减少宫缩乏力、产程延长及胎儿宫内窘迫。若使用降压、镇静药时,用药要适量,避免过量,以免影响子宫收缩。正确指导产妇使用腹压,对有产后出血倾向的产妇,应安排较高水平的医生在场守候,出现问题及时解决,缩短产程,适时行会阴切开术。第三应加强产后观察。产后两小时是产后出血的高发期,应详细观察产妇阴道流血量级及一般状态并做好记录,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让产妇尽早排空膀胱,以免影响子宫收缩,同时鼓励产妇让新生儿早吸吮以反射性引起子宫收缩,减少出血量。
3.2 产后出血应及时诊断与处理 从本组资料可以看出,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因此,胎儿一旦娩出,立即将弯盘置产妇臀下,收集出血。待胎盘娩出后,检查胎盘、胎膜完整、无软产道损伤,进一步检查子宫收缩情况,如子宫柔软、轮廓不清,或用手按摩时子宫收缩变硬、轮廓清楚,停止按摩时,子宫又复柔软、轮廓不清,即可确定为宫缩乏力引起的出血。一旦发生产后出血,助产人员不要惊慌,应及时采取适时而有效的方法预防及治疗。如注射宫缩剂、按摩子宫等促进宫缩。
3.3 救护产后出血应医护密切配合 产后大出血易发生休克,一旦发生,护理人员一定要冷静镇定,在采取保暖、吸氧、积极促宫复的同时,密切配合医师,保证抢救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立即急检血型,采配血,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应在短时间内补足失血量。严密观察产妇的脉搏、血压、呼吸及子宫复旧情况,精确测量出血,详细作好特别护理记录单。出血制止、休克纠正后,应安慰产妇安静休息,鼓励并协助产妇进食,同时密切观察产妇的血压、脉搏、宫底高度、宫复情况和阴道出血量,特别是产后2小时内,待产妇情况正常后,方可送回病房。回病房后,护理人员应督促产妇及时排空膀胱,以防胀大的膀胱影响子宫收缩。产后24小时内,仍应密切注意产妇的一般情况。产褥期嘱产妇保持外阴清洁,预防感染,注意给产妇营养丰富的饮食,纠正贫血。
[1]乐杰 .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