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春红(江苏省赣榆县初级中学)
新课程改革给初中语文课堂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却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特别是初三语文的复习教学,仍处在“旧瓶装老酒”的阶段,过重的教学负担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由于语文复习教学见效慢,不少学校选择将“低产出”的语文“打入冷宫”。所以,语文复习教学必须找到自身的特性。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复习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只是具体方法上有待进一步探讨。
《语文课程标准》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的理念之一。语文复习内容多、跨度大,教师没有时间带领学生逐一复习。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我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自主选择复习内容,并找出合适的学习方法,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可以弥补教师分身乏术、不能面对各个学生的差异与不足,尽可能实现大多数学生的发展目标。比如复习文言文时,不能简单依靠死记硬背,而是把整个班级划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担一课,由小组成员负责课文的分析、整理、命题、解疑答难等,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
有一次,某讨论小组提出疑问:《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韩愈最后叫董邵南去吊望诸君之墓,用意何在?我于是带领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得知“望诸君”指乐毅,赵国人,因为不被赵国重用,后来投靠燕国。此后,赵王转而开始重用他。因此,韩愈的用意是以此安慰董邵南,劝他不必太过在意,说不定也会像乐毅那样,最终被朝廷重用。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课堂上,学生们或在黑板上出题,或直接提问,都可以夯实文言文基础知识,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语文试题趋于多元化,弹性较大,致使很多答案不能做到绝对和统一。通常,我会让各小组说出不同的答案,再讨论所有答案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比较、融合、修正,制定统一答案,最后对照教材中的正确答案。有时,学生们也会改动教师提供的答案,这样便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在这种多向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受益者。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其形成过程就是习惯养成,以及强调语言和文化不断积累的过程。朱熹曾说:“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释,成诵精读。”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尤为注重积累,现代语文教学也不能例外。正是平时缺少必要的积累,致使语文成绩不易提高。因此,教师应当充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积累习惯。
在每堂课最初的三分钟,语文教师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积累活动,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比如,可以实施一分钟演讲比赛,一个循环完毕,评出“最佳演讲家”。此外,还可以倡导学生每天收集一条名言佳句,利用这三分钟集体背诵,或让学生独立创作。要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使其保持一定的阅读量。学生可以在课前大声朗读作品,培养文字的语感和语境,提升领悟文字魅力与内涵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要致力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积极、开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锻炼、提高、创新的有效平台。”
初三学生的复习压力较大,而学龄尚小,容易敏感。教师的批评稍有严厉,就可能伤害其自尊心。教师要运用自身特有的语言魅力,化解学生心中的不快,使其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此外,教师还应当充分尊重学生,鼓励他们张扬独立的个性。
每周作文课上,我通常不会确定标题,而是让小组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与认知范围,自选内容。这样,学生内心的情感能够得到合理的倾诉,对生活的领悟与体会也得以充分抒发。作为教师,我坚持平等交流,以热心读者的身份,用欣赏的目光和整个心灵感受学生的思想。我相信,心灵的充分关照比学习本身更重要。课堂上,语文教师仅仅是参与者,不应给任何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负担与压力,应该使所有的学生都敢于发表内心真实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