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嵇 峰(江苏省涟水县教育局教研室)
语感,即阅读主体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是无需经过分析过程而直接做出判断的心理过程。它是语文审美的高级能力,是语文学科素养的核心内容。叶圣陶指出:“文字语文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但是纵观当下的中学语文教学,由于语文课堂上的“非语文”和“伪语文”现象的存在,语感培养和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并未得到有效的落实。基于此,重提“语文课堂语感培养”这一话题很有现实意义。
叶圣陶先生说过:“如果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会,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积累多了,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去鉴赏作品,就能接近作者的志趣了。”学习《柳叶儿》,让学生听爷爷奶奶讲一讲他们小时候的“故事”,陪爷爷奶奶吃一回“忆苦思甜饭”,再和学生学习课文,学生才会和作者、文本形神相融;学习《背影》,倘若学生不具备生活感受力,没有细节意识,缺乏和父母的沟通力,文章中的“大美”亲情学生定然无法感受。“春江水暖鸭先知”,鸭子只有在充分下水的基础上才会实现“冷暖自知”的境界,学生更是如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生活意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勤于阅读、勤于练笔、多作思考。生活即语文,生活是语感形成的永恒源泉。
静态的语文知识讲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统语文的“少慢差费”现象。因此,当下的语文教学淡化了语文常识,将静态的语法、修辞、文学和读写等知识弱化,教材将系统的语文常识逐出课文,教师相应地将之踢出课堂,好像唯有如此才具备课改的气魄。于是,新的语文课堂呼唤动态的语文知识时代的到来,迫切需要包括语用学、语体学、心理学、学习学在内的动态语文知识系统来架构新的语文课堂。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缺少静态知识基础的动态语文知识教学显得苍白,甚至有异化的倾向。语法、修辞、文学和读写等静态语文知识的系统讲授对学生语感的形成是不可或缺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是非常重要的。以语言为对象,以语感训练为目标,在必要的语文知识的支撑下,进行动态的语言审美教学,唯有如此,学生语感才可能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学生语感形成才会更有效、更丰富、更厚重。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教学,其重点在“感”和“悟”,感言语的组合形式和规律,悟言语的感情和深意,在去除“非语文化”和“伪语文化”的前提下,将语感训练作为语文课堂的重心,实现语文课堂的语言审美,达成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之目标。在语文课堂上适时采用“听、读、品、写”的语感训练策略,定会有别样的收获。
听,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语文课上的听,除了要获取信息外,还应有更丰富的语感训练内涵。语言描写的表象结构,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完成。所以,缺少了想象和联想,也就谈不上语感。在听中放飞想象和联想的翅膀,是语感训练的一个重要渠道。在教学中,听明白声源发出的信息、知道其表达的意思是最基本的要求,一般还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而有所侧重,可以侧重辨析(听字音是否准确、听句子停顿是否得当、听句子是否有语病),可以侧重欣赏(欣赏美读、内容、画面、意境),可以侧重思考(品味内容的含义、思考材料间的联系)等。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在讲授《珍珠鸟》一课时,请学生读“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这个句子。根据学生读的情况,指导学生“听”;根据“听”到的不同,指导学生欣赏同一语言形式表达的不同内涵。
语言是思想意义的外壳,其字里行间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我们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提高学生感受、识别、理解语言的能力,在读中训练学生的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既是语文教学的手段,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读,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浏览,也不是念经式的机械重复,而是潜心沉思的默读,有滋有味地诵读,甚至是摇头晃脑、手舞足蹈的吟唱。
学生要能读好课文,需要有一定的朗读经验,还要有一定的朗读技巧。从读文的逻辑需要层面,读至少需要如下四个层面:会读、读懂、读入和读出。“会读”为无字词、句读等浅层障碍式阅读,这是阅读的起始阶段;“读懂”为无内容羁绊等深层障碍式阅读;“读入”为形神投入式阅读,在此阶段阅读者和文章进行深层“对话”;“读出”为鉴赏式阅读,站在文章之外,读出别样审美。在每个阶段,教师应给足学生阅读实践的时间,特别是反馈矫正、自我完善的时间。如果学生的朗读无法达到应有的境界,这样的训练还要重复。长此以往,学生语感当然会不断累积、不断提升。
“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那些将语文课上成解题技能训练课的教师,请让出一些时间,还语文本来面目,给孩子一些自由自在读书的空间吧,让孩子在读中感受语文的独特魅力。
语文课本的文章不同于一般的信息材料,课文内容精美、感情丰富、表达规范,不敢说字字珠玑,但也是各具特色。借助这样的语料让学生去品味,对学生语感的形成可谓事半功倍。
首先是选择内容。入选课本的文章篇幅长短不一。长文不说,就是再短的文章,我们也不可能逐字逐句地品读。因此,品读文章在读懂意思的基础上,首先要根据教学任务进行有目的的筛选,可以筛选文章的重点段落和词语,可以筛选含义深刻、精美的句子,可以选择文章“文眼”的所在等。
其次是讲究方法。品赏重点语句,训练语感,我们必须让学生了解字词的意义和韵味,懂得品赏的方法:有的需要从字面上推敲,有的要从含义上揣摩,有的需要“披文入情”,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有的需要从文章整体观照局部,有的需要联系背景打通理解穴位。叶圣陶先生主张“语文教学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体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将语言中话里的意思和情趣品味出来,注重品味过程中形象感、情趣感、意蕴感的触摸和累积,教师在和学生深入品赏中搭建语感训练和提升的通道。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感更是在实践中锤炼而成。汪潮教授在《语文课堂要体现语文味》一文中倡导要“重词味、句味、读味、品味、写味”,一再强调“‘听’、‘说’的时间要降下来;‘读’的时间要控制住;‘写’的时间要挤进去”。语感训练不可忽略“写”的作用,将抽象的感受进行形象的表达,实现语感实践和运用功能。
一是借鉴课文中的精彩描写进行“读写结合”的扩展训练。讲授《一面》,让学生抓住特征进行外貌描写;讲授《最后一课》,组织学生进行心理活动的即时描绘;讲授《记承天寺夜游》,让学生和苏轼来一段穿越古今的“心灵对话”。二是给学生适时的小练笔机会。在语文课上,学生的课堂赏析、思考和发言的内容,都可以用书面表达的形式呈现,根据课堂实际,适当、适时地安排一些小练笔机会,养成学生推敲言语的习惯,这对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语感大有裨益。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语感培养需要实践、需要训练。语文教师只有坚持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才能使学生形成对祖国语言恒久的理解力。让我们期待飘溢着语感芬芳的语文课,滋润一代又一代中国学子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