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点石成金”技巧

2012-01-28 14:45:29江苏省东海县西双湖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12期
关键词:点石成金思维教师

■ 刘 雪(江苏省东海县西双湖中学)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但教师的穿针引线作用却又是至关重要的。大教育家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只有当学生“愤”“悱”时,教师的“启”和“发”才能真正起到拨雾现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以促进知识理解的深度和思维训练的力度。巧妙的点拨引导,也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用类比

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巧用类比可以使学生触类旁通,在解决问题时找到与之有联系的相似点、相关点,从而受到启发,展开联想,产生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恰当的类比点拨形象而直观,三言两语便可以点通学生的思路,如《伟人细胞》贾里做了那么多轰轰烈烈的大事都没有成功,而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却让贾里成了校园的名人,学生对作品的主题不理解。我启发大家说说雷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一比较,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必须从小事做起方能干成大事”的道理,省了教师长篇累牍的赘述。

二、妙用对比

很多事情往往都存在对立面、一正一反,非此即彼,对比鲜明。当从正常的思维角度行不通时,教师可以从反面点拨,对比之后黑白分明,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学生对作者通过一个孩子的口揭露假新装的用意不理解。我没有强加干涉,而是反问学生,如果是一个成年人或一个官员说这样的话会有什么结果?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会丢官”、“会杀头”……所以成年人没有敢说真话的。可是孩子为什么敢说?因为孩子天真幼稚,心中没有害怕的东西。一对比,答案呼之欲出。

人们往往习惯正向思维,殊不知,思路沿着一个方向向前发展,即使是正确的方向,有时也会走到“尽头”。这时,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倒转过来想一想,让学生另辟蹊径。通过对比,激励学生深入思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中揣摩文意和技法,提高理解、鉴赏能力。

三、借用实例

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从思维形式上看,从小学时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初中生已能理解一般的抽象概念,掌握一定的定理,并进行运用假设的逻辑推导,能对许多现象进行概括和抽象。但是初中生的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其逻辑思维还有赖于感性经验和具体形象的直接支持。针对这一特点,教师这时可以借助生活实例来引导学生的思维。

教授《为你打开一扇门》时,文中有一段阐述文学特征内涵的文字:“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一个民族的文学就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如果单纯地用语言给学生解释,这团乱麻只能越扯越乱。于是,我给学生举了学生比较熟悉的《三国演义》《水浒转》《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中外名著,用这些具体的作品结合学生的阅读体会,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再如讲到文学的功能时,文中有言:“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学生对此不理解。我列举了清华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熊的事例,让学生体会了知识与修养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了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四、活用旧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从对旧知的复习中巩固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预测、想象,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而获得新知识。在古文的学习中最让学生头痛的大概就属文言虚词的学习了。如“而”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也就那几种,教师往往讲了千遍万遍,可是学生一遇到新句子,还是一片茫然。这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而”的用法及例句,加强比较。久而久之,学生在不断的复习中就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

“温故知新”不仅是一种教法,更是一种学法,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能光一味地传授新知,这样的结果往往就是熊瞎子掰棒子,掰一个扔一个,最后一无所获。

五、化用移情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情是作品的核心,作品是情的结晶,“入情”是解读文章的一把钥匙。教师把学生的感情引入诗文中去,使学生与诗文中的形象具有同样的情感,从而产生交流融合、升华共鸣,这就叫做移情,也是点拨的有效方法。

如《社戏》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学生很难理解,体会不到作者对社戏的深深的怀念。我让学生回忆了自己小时候最难忘或最快乐的事情,学生说完以后,恍然大悟,明白了不是仅在于看戏和吃豆,更在于“我”和平桥村的孩子一起参与了看戏和吃豆的过程。“我”怀念的不仅仅是好豆、好戏,更多的是和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与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

俗话说:“理不点不明,灯不拨不亮。”教育者点拨有力,往往“一石激起千层浪”,能使原本陷入僵局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既调动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尝到了思考的乐趣,享受到创造的快乐。新课程理论指引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民主、平等、开放的,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更应该把握点拨时机,掌握点拨尺度,真正“点石成金”,让课堂焕发活力。

参考资料:

1.倪必勤《多角度思维 最佳处落笔——浅谈中学生议论文写作》,《福清时报》2003年3月。

2.王成娟《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年第3期。

猜你喜欢
点石成金思维教师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锲而不舍 点石成金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点石成金
宝藏(2018年1期)2018-01-31 02:05:09
2017年,“点石成金”攻略
宝藏(2017年2期)2017-03-20 13: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