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汉民
福建戏曲海外演出观众以海外乡亲、国际友人为主,其中又以闽籍乡亲占多数。闽籍乡亲同根同源,有着相同的语言、相同的信仰,熟悉的乡音能唤起他们的思乡之情。但这些乡亲因为离开家乡的年代不同、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他们之间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趣味也有所不同,因而对戏曲的接受态度也有所不同。剧团要想获得成功,就得根据观众的审美需求精选剧目。
一
福建戏曲海外演出以传统剧目为主,占演出剧目的90%以上。这些传统剧目是每个剧种精雕细刻、千锤百炼,观众百看不厌的优秀剧目,在阐述人生哲理,传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再则,海外观众大都是早年出去的福建乡亲,他们对传统剧目印象深刻,演出传统剧目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福建戏曲海外演出前都会对传统剧目进行精选,以适应海外观众的欣赏需要。
首先,选取体现剧团特色、雅俗共赏的经典剧目。1983年,漳州芗剧团出访新加坡,在牛车水人民剧场演出了《山伯英台》、《李妙惠》、《李三娘》、《状元与乞丐》、《钗头凤》、《琴剑恨》、《边关审子》和三出折子戏《三家福》、《卖肉粽与卖豆浆》、《盗银》,“闽南乡土气息浓厚、芗剧艺术特色鲜明,是该剧团近年来经常上演,为观众喜闻乐见的部分保留节目”[1],上座率达到97%。吴兹明导演说:“当时我们对新加坡人的爱好不了解,带去了剧团的看家好戏,比如说《梁祝》、《李三娘》、《李妙惠》等,都是当时主要演员主演的一些在观众中比较被认可的剧目。”①引自作者采访漳州市芗剧团吴兹明导演录音。此次演出之后,芗剧团导演、演员与新加坡交往密切,芗剧团总导演郭志贤就“不断和新加坡朋友通信,并借此了解观众的喜恶与口味”,以准备下一次演出。[2]1988年第二次出访新加坡,“演出的剧目是专门为新加坡排演的,基本上是量体裁衣”②引自作者采访吴兹明导演录音。,雅俗共赏,“有喜的,有悲的,有传统和新编的,还有文戏和武戏,长短俱备”[3]。1985年,厦门歌仔戏剧团赴新加坡演出,剧目文武兼备以喜剧为主,有《五女拜寿》、 《杀猪状元》、《真假太子》,同时也有经典悲喜剧《哑女告状》,还有《婆媳和》之类的伦理喜剧。[4]省梨园戏实验剧团1986年应邀赴菲律宾演出时,演出的剧目有《陈三五娘》、 《高文举》、 《苏秦》、《朱文太平钱》、《李亚仙》、《寄子别传》、《义童算课账》、 《天之娇女》、 《十五贯》、 《林娘》、《绣花女》、《荷珠配》、《喜脉案》、《村姑传奇》等剧目,其中就包括大梨园、小梨园传统剧目,充分展示了梨园戏的剧种特色。[5]1991年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出访新加坡时,“以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高标准、严要求”,出访的剧目“除了在国内赢得多项大奖的优秀创作剧目《节妇吟》外,均是梨园戏连演不衰的优秀传统名剧。这就保证了演出的较高的艺术水平,加之严谨的舞台演出作风,才能较好地体现中国戏曲文化的真善美与博大精深,给广大观众留下美好的印象”[6]。木偶戏方面,1986年泉州木偶戏赴日本演出,选取了从1979年创作以来已演出了2000多场、曾在国庆30周年会演中荣获一等奖,并曾赴菲律宾、香港演出过的《火焰山》。《火焰山》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精品剧目,“表演以提线木偶为主,大胆地把杖头木偶、布袋木偶结合在一起,还有真人和木偶同台表演的场面,对比生动,妙趣横生”[7]。1992年晋江木偶剧团出访荷兰,选取《大名府》、《大闹越州》、《武松打虎》三个剧目。三个剧目各有特色,又互为补充:“《大名府》倾向于特技表演,《武松打虎》倾向于人物造型与技巧的结合,《大闹越州》则是传统南派布袋戏各种行当的表演”。三个剧目“完整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南派布袋戏的精深艺术”[8]。雅俗共赏的经典剧目,高超的艺术水平,是福建戏曲海外传播成功的重要因素。
其次,根据出访地观众需要选择剧目。福建戏曲传播地域广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观众观赏需求不同,不同层次观众的欣赏水平有异,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剧团得选取适合的剧目。东南亚一带观众主要是闽籍乡亲,他们欣赏家乡戏曲不存在太多的语言障碍,他们注重娱乐性,重视教化作用,喜欢故事性强的传统剧目。漳州芗剧团吴兹明导演说:“我们剧团给新加坡观众印象最深的是生旦戏《梁祝》,1983年演《梁祝》,1988年还要求演《梁祝》。他们主要注重娱乐性,喜欢看悲欢离合的、爱情的、嬉笑怒骂的、家庭伦理的剧目。对历史剧反应比较平淡,因为他们对历史了解比较少,还有历史剧比较沉重一点、深刻一点。我们一些比较深刻有思想性的剧目,他们反而不喜欢。比如说《肃杀木棉庵》,很多观众说看不懂,他们不知道说的什么。”③引自作者采访漳州市芗剧团吴兹明导演录音。云霄潮剧团何继雄团长说:“新加坡观众基本上喜欢综合性比较好的,格调比较高的,要求我们排演要经过加工提炼。邀请方提出演一些比较传统的、比较老的,比如说潮剧比较出名的《陈三五娘》、《苏六娘》之类的。”④引自作者采访云霄县潮剧团何继雄团长录音。剧团在选取出访剧目时,会充分考虑出访地观众的需要,注意选取不同特色的剧目组合。1995年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赴印尼为“茉莉花芳香”晚会作首场演出,表演了《断桥》、《夫人城》、《惠安女》三个剧目。三个剧目,各有特色:折子戏《断桥》 “以精美的造型,扎实的基本功,鲜明的人物性格,优美的音乐征服了观众”;武戏《夫人城》用高难度的技巧征服观众;《惠安女》则以浓郁的福建地方特色、优美的舞姿博得观众阵阵掌声。[9]
日本观众因为语言不通,他们邀请福建戏曲出访时,要求以动作性强的武戏为主,重视戏曲的表演性。1994年6月日本津田先生为邀请福建省京剧院1995年赴日演出,特地来福州与省京剧院商量有关事宜。从京剧院保存的会谈记录来看,津田先生对演出剧目及顺序安排、出访人数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观众是青少年,不懂京剧和汉语,所以不得不以武戏为主,这是个特点,只能从此角度选择内容和剧目。” “在日演出,台词减少。以动作表达时,台词都要去掉。”“上半场最好有猴戏,这是最能吸引观众。下半场能否有一个武生戏?”①《关于1995年赴日演出问题会谈记录》,福建省京剧团提供。省京剧院根据日方要求,组织了《穆桂英施计破辽兵》、 《拾玉镯》、《悟空八戒斗强徒》等动作性强的剧目,颇受日本中小学生的喜爱。[10]福建戏曲出访欧美等国也主要以表演性剧目为主,闽剧在法国演出“主要以小戏、折子戏为主,更多是表演性。有点像大棚车巡回演出形式,在车上演出,一路开一路演”②引自作者采访福州闽剧院林培新院长的录音。。福建省京剧院2009年赴法国参加中国戏剧节活动,演出了《四郎探母》、《白蛇传》、《挡马》、《断桥》、《金山寺》等表演性强的剧目,从唱念做打各个方面全面展示了传统京剧艺术。③引自作者采访厦门市金莲升高甲戏剧团陈炳聪团长的录音。
二
剧目新、奇是吸引观众的重要条件之一。清初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中曾说过:“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新,即奇之别名也。若此等情节,业已见之戏场,则千人共见,万人共见,绝无奇矣,焉用传之!”[12]福建戏曲剧团初次赴海外演出,其剧目对于海外观众来说都是新的,而当同一剧团或同剧种剧团多次赴同一地方演出时,新剧目的选择、新剧目的创作、旧剧目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剧团得考虑本次演出剧目与之前演出剧目之间的关系,尽量不重复或少重复。新加坡是福建戏曲东南亚演出的重要国家,福建各大剧种都曾赴新加坡演出过。其中漳州芗剧团、厦门歌仔戏剧团演出较为频繁。他们一方面得考虑与之前演出剧目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还得考虑与同一剧种其他剧团演出剧目之间的关系,在新剧目的选取上煞费苦心。现以厦门歌仔戏剧团几次赴新加坡演出剧目为例,来看看剧目选择上的求新意识。
厦门歌仔戏剧团1985年首赴新加坡演出,演出剧目为《五女拜寿》、《哑女告状》、《杀猪状元》、《真假太子》、《火烧楼》、《杂货记》、《断桥》、《挡马》、《安安寻母》、《婆媳和》[13]。1990年,赴新加坡演出《百岁挂帅》、 《五子哭墓》、《双娇公主》、《青丝恨》、《三请樊梨花》、《彩莲闹婚》、《杨菊贞告状》、《状元与乞丐》、《三凤求凰》、《桃花梦》、 《三钦差》、 《杀猪状元》、《哑女告状》等剧目[14],其中《杀猪状元》、《哑女告状》二剧与上次重复,二剧都是1985年观众反应很好的剧目。1995年,赴新加坡演出了《乘龙错》、 《皇帝告状》、 《孟丽君》、 《三请樊梨花》、《花轿奇缘》、《花田会》、《风流才子点秋香》、《五子挂帅》、《巾帼复仇》、《金殿拒婚》、《仇大姑娘》、《三家福》、《桃花梦》、《五子哭墓》、《柜中缘》、《杀猪状元》、《杂货记》、《粉黛冤家》、《三凤求凰》19个剧目[15],《联合早报副刊》说“新戏占一半”,事实上只有《五子哭墓》、《桃花梦》、《杀猪状元》、《三请樊梨花》、《三凤求凰》5个深受观众欢迎的剧目与1990年剧目重复,《杂货记》与1985年重复。1999年,赴新加坡演出《三请樊梨花》、《孟丽君》、《穆桂英休夫》、 《薛平贵与王宝钏》、 《柳林恩怨》、《桃色的陷阱》、《金殿拒婚》、《五子挂帅》、《巾帼复仇》、《金殿争龙》、《仇大姑娘》、《杜兰公主》、 《杀猪状元》、 《皇帝告状》、 《行刺武则天》、《百岁挂帅》、《君子亭》、《琥珀泪》、《祸起联婚》等剧目[16],其中《三请樊梨花》、 《孟丽君》、《金殿拒婚》、《五子挂帅》、《巾帼复仇》6个剧目与1995年重复。2001年,赴新加坡演出《杨戬救母》、《姐妹西宫》、《包青天》、《五女拜寿》、《风流才子点秋香》、《百岁挂帅》、《钟馗嫁妹》、《杨八姐救兄》、《桃花梦》、《穆桂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花田八错》、《青竹丝》、《三凤求凰》、 《哑女告状》、 《王千金祭法场》、《红鬃烈马》、《七宝龙凤箱》等剧目[17],其中只有《风流才子点秋香》、《百岁挂帅》、《穆桂英》3个剧目与1999年重复。2004年,赴新加坡演出《边关审子》、 《风流公主》、 《狸猫换太子》(上)、《包公打龙袍》(下)、《美猴王》、《白蛇传》、《观世音》、《主婢恋》、《妈祖》、《太后改嫁》、《陈世美不认妻》、《乘龙错》、《孟丽君》、《邵江海》、《双枪陆文龙》、《五女拜寿》、《穆桂英休夫》、《宫闱寄案》、《杨八姐下幽州》、《钟馗嫁妹》、《薛平贵与王宝钏》等剧目[18],也只有5个剧目与之前重复。厦门歌仔戏剧团朱伟捷团长说:“我们剧团挑选剧目,除了汇演剧目外,第一个目标看是不是在新加坡演出合适,从时间长短、戏的内容、演出形式等方面考虑,我们都是按照这个标准来选剧目。还有个周期的准备,剧目有一个储备积累阶段,每次去至少有10台新的剧目,去八次最少得准备80台。”①引自作者采访厦门歌仔戏剧团朱伟捷团长的录音。可见厦门歌仔戏剧团为了适应新加坡观众的欣赏习惯,在剧目的选择上花了很大的功夫,从中亦可见剧团之实力。
其次,根据观众特点,编演具有浓郁乡土气息、时代气息的新剧目。剧团在选择传统剧目的同时,还有意识地编演一些表现福建地方特色、反映时代气息的新剧目。1984年,福州闽剧院一团访问新加坡演出时,不但演出了观众百看不厌的剧目,如《珍珠塔》、《三搜幻化庵》、《王有道休妻》等,还演出了新戏《林则徐充军》及《春江月》等。“传统剧满足了老一辈乡亲们的欣赏愿望,新剧目则引起年轻一辈戏曲爱好人士的兴趣。”[19]1986年,福清闽剧团访问新加坡演出时,不但演出千锤百炼的传统剧目,还创作演出了取材于福清当地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故事剧《门槛刀痕》、《魂断燕山》,熟悉的故事情节、熟悉的自然风光布景,得到观众的积极回应。“每当演员道白和唱词中出现寓有地方特色的内容和舞台上出现福清的自然风光时,台下立即爆发出一阵阵会心的微笑和掌声。”[20]1987年,福州闽剧院一团出访日本那霸时,演了新编历史故事剧《蔡夫人》,《蔡夫人》歌颂了琉球女蔡红亨和明使者夏子阳之间的坚贞不渝的爱情,表现了中国与琉球源远流长的传统友谊,演出得到琉球观众的热烈欢迎。[21]1988年,漳州芗剧团访问新加坡演出时,不但有丰富的传统剧目,还有新编的剧目《煎石记》和《肃杀木棉庵》。1991年,梨园戏实验剧团访新加坡演出时,首演新编《节妇吟》,在新加坡引起很大反响,被认为是“现代意识和古老表演近乎完美结合的代表”[22]。1992年,福清闽剧团访问新加坡演出时,剧团排练出七台风格多样的新戏,其中就有根据福清民间故事创作的《龙凤金耳扒》。1994年,厦门金莲升高甲戏剧团访问金门演出时,演出了富有时代气息的《金刀会》。剧目将传统的杨家将题材进行了新的演绎,剧中传统的报仇雪恨被关照国家命运和民族命运所取代,“将人生的体验和现代人要求和平发展的愿望注入佘太君和萧太后身上”,剧作“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戏剧性、现代性”[23],在祈求两岸和平发展上有着特定的意义。2001年,福州市闽剧院应诗巫市福州公会邀请,赴马来西亚参加诗巫市福州垦场创办100周年庆典,演出了新编闽剧《黄乃裳传奇》,剧本“以黄乃裳先生为原型,写他的艰苦创业,成功、挫折等事情,演出时舞台效果很好,台下哭声一片”②引自作者采访福州闽剧院林培新院长的录音。。这些新编剧目以浓郁的地方特色,获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
再次,剧团十分重视出访剧目思想情感、艺术水平的提升。许多剧团为了给出访地观众高水平的演出,出访前停止演出,进行排练。如福清闽剧团“第一次出访前停演排练半年,第二次停演排练三个月,加工了好几个剧本,如《深宫怨》、《反五关》等。从音乐到舞美、道具全面一新,剧场效果非常好”③引自作者采访福清闽剧团编剧纪国灿先生的录音。。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剧团对出访剧目的提升大致可分为情节内容、艺术表现两个方面。情节内容方面,主要针对一些情节不合理、思想有局限或者与演出场合不符的剧目。漳州芗剧团1988年出访新加坡时,就对许多传统剧目进行了新的处理。总导演郭志贤说:“有许多传统剧目,虽然其中的故事人物是熟悉的,但我们重新处理,以适合现代人的观点。” “例如《潼关恨》一剧,原名《吴汉杀妻》,故事描写吴汉为了孝顺母亲、忠于国君、挽救潼关,终于亲刎爱妻。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可以理解的,且是必然的。但今天看起来,吴汉到底是不近人情的。因此我们处理了吴汉杀妻是误杀,此恨绵绵,这更突出了吴汉的个性。”[24]此外,传统剧目《李妙惠》情节结构不够紧凑,漳州芗剧团进行了大胆地修改,由谢启贯穿全剧,通过他的幽默、善良来加以表现。剧团还根据观众欣赏习惯与演出场合对剧目结局进行改变。云霄潮剧团何继雄团长说:“在剧场演出一般不会把剧目修改,主要表现作品的最好状态。酬神戏讲究好兆头,要把结尾悲剧的修改一下。在最后一场,人都死掉就不好了。”①引自作者采访云霄潮剧团何继雄团长的录音。厦门金莲升高甲戏剧团陈炳聪团长也谈到出访演出时的这种改变:“在菲律宾演出时,《半把剪刀》原是悲剧,女主角最后自杀身亡,我们根据观众欣赏习惯,改成这个女主角没有死,最后团圆结局。”[11]
艺术表现方面,剧团主要在舞美、音乐、表演等方面加工提炼,以新的面貌展现给观众。1987年福州闽剧院一团在出访日本那霸之前,对象征中日友好的剧目《蔡夫人》进行了整理加工。剧团请福建省艺术学校舞蹈教师许良华排练舞蹈,特别对“琉球古典音乐舞蹈”进行了研究学习,还请正在福州学习的琉球石川登美子小姐到剧团为演员示范表演琉球民间古典舞和礼节动作等,使得《蔡夫人》的艺术性得以全面提升。[25]1988年厦门金莲升高甲戏剧团出访之前对剧目的选择与提炼很有代表性:“今年6月间审看剧目时,发现几出戏都比较粗糙。对此,市文化主管部门十分重视,决定派出由导演、编剧、作曲人员组成的艺术指导小组同剧团艺委会一道,一个戏一个戏地进行分析、研究、加工、修改。选准剧目是搞好演出的重要一环。我们从现有的二十多个剧目中筛选出四出戏。其中对《武则天篡唐》一剧进行多次认真的讨论,组织力量修改,其他三出戏也都作了加工。与此同时,还赶排了讽刺喜剧《凤冠梦》。我们还有重点地帮助青年演员剖析角色,并进行个别辅导。8月底,我们邀请叶洪威导演、潘子光舞美设计师等来厦指导。根据他们的意见,又作加工、提高。……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艺术质量明显提高,舞美设计也较有新意。”[26]从中可见出访剧团在剧目选择、加工提炼上的努力,他们演出成功背后有着无数戏剧工作者的辛勤汗水。
新旧剧目的协调搭配、传统剧目的加工提升,再加上富有地方特色与时代气息剧目的有效补充,使福建戏曲出访剧目在海外观众面前始终保持“新”的魅力。
三
剧团在精选剧目的同时,也非常注意剧目演出顺序的安排。一般注意文武戏搭配、悲喜剧交错,以适应观众心理的需要。剧团最重视的是整个演出的开场戏,因为它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整个出访的成败。选取剧团最经典、观众反映最好的剧目开场是出访剧团的共识,但在具体操作上各剧团又有自己的考虑。
1988年,漳州芗剧团访新加坡演出,推出《狄杨合兵》为开头戏,是“因为这个戏场面壮观,主要演员都上场,而且各人都能根据自己的行当发挥特长”[27],剧团是从场面与演员的角度考虑,展示剧团的演出实力。1990年,芳华越剧团访港演出时,首场演出尹派名剧《红楼梦》,接下来推出尹派看家戏《玉蜻蜓》、《盘妻索妻》、《沙漠王子》、《何文秀》四台剧目[28],剧团是从风格角度考虑,重在突出尹派风格的独特性。1997年,梨园戏访台演出,首演王仁杰创作的新编梨园戏《节妇吟》,该剧曾荣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剧本奖,首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全国“天下第一团”展演多项大奖,女主角“颜氏”扮演者曾静萍荣获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剧团以富有时代气息的经典剧目开场,大获成功之后,演出《李亚仙》、《陈三五娘》以及传统折子戏,重在展现梨园戏上路、下南、小梨园的风格特色。[29]1997年,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访港演出时,首场推出乡土气息浓郁的福州民间故事剧《马铎一日君》,则是从乡情角度考虑。“那优美的传奇、浓浓的乡情犹如一杯醇酒,醉倒了远游的乡人。尤其与马铎同乡的长乐乡亲,看戏后更是如醉如痴,美不胜收。”[30]压轴戏虽然没有开场戏那么重要,但安排得好,也会为演出增色不少。1984年,福州闽剧院一团访新加坡,临别演出《春江月》;1988年,漳州芗剧团访新加坡临别演出的是1983年出访新加坡卖座奇佳的剧目《边关审子》,均获得广泛赞誉。
福建戏曲海外出访频繁,出访剧团为了演出成功,在剧目选择上精益求新。他们选取体现剧团艺术水平、雅俗共赏的经典剧目,又编演富有地方特色、时代气息的新剧目,做到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以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需要。福建戏曲海外演出“节目形式新、文武兼备、悲喜齐全”,“既有古朴的传统精本,又有现代审美意识的佳作;既能体现名老演员深厚的功力,又能展现青年演员潜在的魅力”[31],为海外演出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1]曾月丽,许瑞霞.中国福建芗剧团今起在人民剧场演出[N].联合晚报 (新加坡),1983-5-13.
[2]福建芗剧团带来是全新剧目[N].海峡时报 (双语版),1988-4-15.
[3]杨德顺.福建芗剧团演出首五场戏票售完 [N].联合晚报,1988-3-30.
[4]黄佳华.乡俚歌儿仔细听——总结福建省厦门歌仔戏演出[M] //福建省戏剧年鉴:1985年卷.福州:福建省戏剧家协会,1985:75.
[5]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出访菲律宾演出剧目录 [G] //福建省戏剧年鉴:1986年卷.福州:福建省戏剧家协会,1986:31.
[6]梨园戏实验剧团访新演出[G] //福建省戏剧年鉴:1991年卷.福州:福建省戏剧家协会,1991:36.
[7]许怀中.中国木偶艺术走向世界可贵的一步——记泉州木偶剧团参加日本大阪国际木偶节[G] //福建省戏剧年鉴:1986年卷.福州:福建省戏剧家协会,1986:26.
[8]晋江木偶剧团赴荷兰参加“阿纳姆国际偶像艺术节”的情况报告[G] //福建省戏剧年鉴:1992年卷.福州:福建省戏剧家协会,1992:72.
[9]省闽剧实验剧团赴印尼演出 [G] //福建省戏剧年鉴:1996年卷.福州:福建省戏剧家协会,1996:22.
[10]福建省戏剧年鉴 [M].福州:福建省戏剧学协会,1996:2,10.
[11]李潇.老外观众变成内行欣赏家——福建京剧院赴法传播京剧艺术花絮 [N].联合周报,2009-12-5-11.
[12]李渔.闲情偶寄 [M]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5.
[13]厦门市歌仔戏剧团赴新加坡演出剧目目录 [G] //福建省戏剧年鉴:1985年卷.福州:福建省戏剧家协会,1985:75.
[14]厦门歌仔戏剧团.中国福建厦门歌仔戏剧团莅新演出特刊[J].厦门:厦门歌仔戏剧团,1990.
[15]厦门歌仔戏剧团.中国福建厦门歌仔戏剧团莅新演出特刊[J].厦门:厦门歌仔戏剧团,1995.
[16]厦门歌仔戏剧团.中国福建厦门歌仔戏剧团莅新演出特刊[J].厦门:厦门歌仔戏剧团,1999.
[17]厦门歌仔戏剧团.中国福建厦门歌仔戏剧团莅新演出特刊[J].厦门:厦门歌仔戏剧团,2001.
[18]厦门歌仔戏剧团.中国福建厦门歌仔戏剧团莅新演出特刊[J].厦门:厦门歌仔戏剧团,2004.
[19]林日顺.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闽剧团访问新加坡演出总结报告[R].福州:福州闽剧院,1984.
[20]邱玉清,陈宜恩.开启改革开放大门,架设文化交流桥梁——福清市闽剧团第一次出访新加坡纪实 [G] //福清闽剧团建团五十年:特刊.福清:福清闽剧团,2001:60.
[21]林双文.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记福州闽剧院一团访日演出[G] //福建省戏剧年鉴:1987年卷.福州:福建省戏剧家协会,1987:47.
[22]陈露.《对中国戏曲的重新认识——看梨园戏〈节妇吟〉》[N].联合早报,1991-10-24.
[23]郭茂楼.战耶?和耶?——厦门金莲升历史传奇高甲戏《金刀会》观后[N].金门日报,1994-4.金莲升高甲戏剧团提供.
[24]福建芗剧团带来是全新剧目 [N].海峡时报 (双语版),1988-4-5.
[25]林双文.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记福州闽剧院一团访日演出[G] //福建省戏剧年鉴:1987年卷.福州:福建省戏剧家协会,1987:48.
[26]金莲升高甲戏剧团.福建省金莲升高甲戏剧团访港演出情况[G] //福建省戏剧年鉴:1988年卷.福州:福建省戏剧家协会,1988:40.
[27]杨德顺.福建芗剧团演出首五场戏票售完 [N].联合晚报,1988-3-30.
[28]吴斌.蓓蕾吐芳华,缕缕飘香江——福建省芳华越剧团赴港演出琐记[G] //福建省戏剧年鉴:1990年卷.福州:福建省戏剧家协会,1990:52.
[29]尤春成.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赴台演出 [G] //福建省戏剧年鉴:1998年卷.福州:福建省戏剧家协会,1998:16.
[30]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赴香港演出 [G] //福建省戏剧年鉴:1998年卷.福州:福建省戏剧家协会,1998:18.
[31]省闽剧实验剧团赴台、港演出 [G] //福建省戏剧年鉴:1996年卷.福州:福建省戏剧家协会,198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