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风格探析

2012-01-28 13:50黄丽珠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音乐风格民族音乐声乐

黄丽珠

音乐艺术在各艺术门类中是一种仅凭借音响要素表现人类情感的听觉艺术,然而,较之其他姊妹艺术却又是最能直接反映人的内心世界、激发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独特艺术。德国诗人海涅曾说过:话语停止的地方就是音乐的开始。古往今来又有多少哲人先贤用精辟旷达的至理名言来赞美音乐艺术的不同凡响。而世界不同的民族皆会因居住的地域环境、劳作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性、历史变迁等文化的差异呈现出各自千姿百态的音乐风貌。但无论如何,音乐风格的差异是与一个民族的音体系密不可分的。

所谓音体系是指音律、律制、音阶、调式、旋律型、曲式等要素相结合,即由音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构成的体系。经过无数岁月的沉积,每一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不可替代的音体系。它是民族音乐表现的基础,或者说,正是由于音体系的不同才产生了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

中国古老的三分损益律与宫调乐学理论体系是中国传统音乐生息相存维系的纽带;近现代西方艺术音乐是建立在12平均律律制基础之上的大小调体系的专业创作音乐;波斯—阿拉伯则是以所谓四分之三音为乐律基础的马卡姆或达斯特嘎赫套曲体系;印度次大陆音乐又是以斯鲁蒂微分音为基础的拉嘎体系,等等。世界民族音乐风格的多元化为人类展现了独特的韵味和无穷的魅力。

所谓“民族音乐风格”,是指一种艺术形式的传承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共性表现特征,其中包含乐律、调式音阶、旋法润腔等音体系诸要素。而一个民族的音乐风格与它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构成了密不可分的和谐统一体。匈牙利音乐学家萨波奇·本采曾在他的著作《旋律史》中将民族音乐文化与地理环境相结合加以研究。中国当代的一些学者也将文化地理的研究方法应用到传统音乐的研究领域。中华大地幅员辽阔,56个民族的音乐风格依据这种音乐文化地理的划分大致形成了7个音乐色彩区域:东北色彩区、西北色彩区、江淮色彩区、湘鄂色彩区、西南色彩区、闽粤台色彩区和江南色彩区。[1]也有的学者结合地理地貌、语言习俗等文化区域的关联将中国音乐风格划分成15个音乐文化区:齐鲁民间音乐区、三晋民间音乐区、秦陇民间音乐区、关东民间音乐区、巴蜀民间音乐区、楚民间音乐区、吴越民间音乐区、江淮民间音乐区、滇黔民间音乐区、百越民间音乐区、闽台民间音乐区、藏民间音乐区、内蒙草原民间音乐区、新疆民间音乐区。[2]当然,这样的色彩区的划分还是极为粗略的,不足以更为细致微观地体现各民族音乐的个体风格。只有将单一民族或族群部落的音乐形态置于文化人类学、民俗学、音乐人类学等多学科的背景下加以考察才能深层把握和阐释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总体风格。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民间音乐流传广泛,浩如烟海。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文化传统、语言、宗教、习俗各不相同,其音乐形式也因此各具特色,各显风格:有的是演唱 (奏)形式不同,有的是演唱(奏)方法不同,有的则是曲调风格、音节、调式、节拍、节奏、速度不同。总之,各民族的音乐风格、审美情趣及地域色彩各不相同,因此民族音乐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加之许多少数民族杂相聚处,更使得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从而形成了错综复杂、形式多样、色彩纷呈的民族音乐风格。例如:苗族歌曲古朴浑厚;鄂伦春族民歌粗犷有力;蒙古族歌曲豪放辽阔,旋律悠长,自由奔放;藏族歌曲委婉细腻,节奏整齐;维吾尔族歌曲委婉深情,节奏明快;哈萨克族的歌曲嘹亮高亢。

于是,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优秀的民族歌曲创作都是不同地区民族歌曲融合的产物,是将音乐的民族共性和个性完美结合的产物。例如作曲家施光南创作的《打起手鼓唱起歌》,至今都在广为流传,人们在曲调与歌词中不仅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少数民族歌手的轻松节奏,他那骑着马儿打着鼓一路欢歌的愉快心情也令人难忘。这首歌曲轻松活泼,充满着新疆民歌的快乐特点,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而老一辈歌唱家郭颂创作的《乌苏里船歌》,则是作者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吸收了赫哲族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创作完成的一首音乐经典。此外,还有像《茉莉花》、《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在希望的田野上》、《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著名歌曲,以及新时期的《鸿雁》、《月亮之歌》、《长鼓敲起来》等极具代表性的音乐作品,都是歌曲作者借鉴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完美地融合了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旋律特点、音乐风格、节奏等内容,通过长期观察、加工与创作,并运用为人们所熟知的音乐形式表现出来的。

这种民族音乐的融合,不但满足了各民族人民对音乐的广泛需求,丰富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创作,增加了民族音乐的多样性,还最大程度上弘扬了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而更多的人也了解了中国少数民族的不同音乐旨趣。于是,在不同民族的音乐表达中,我们既感受到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和民族风情,还清晰地感受到不同民族间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俗习惯。

民族语言是音乐风格形成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不同的民族具有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民族语言和风俗习惯也就各有差异。

远古的歌谣中包含着的音调与节奏的韵律,其实就是语言在语音方面的夸张。究其原因,与人们的生产劳作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中国民族音乐艺术与世界其他民族之间最大的差别,大概也莫过于语言。在中国众多民族文化区域中,人们的生活常识、行为规范、审美情趣等精神文化层面的遗产都要依靠口口相传。人们在欣赏歌曲、评价歌手时,多将注意力集中于歌词方面。当然,音乐的语言是需要不断地锤炼和提高的。只有在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生活中创造、流传下来的音乐形式,才能创造出一种更为规范、更为感人至深的民族之美。用这种音乐的民族美来抒发民族感情,使人难以抗拒。人们不得不任由它沁透肺腑,以致心绪经久难平。

中国的民族声乐经过长久的探索与发展,已经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性。比如粤剧《昭君出塞》,歌剧《窦娥冤》中的《依望门》, 《白毛女》中的《杨白劳选曲》,这些作品感人至深。中国民族声乐风格特征正是在各民族人民生活中经过代代传承、创造,不断地锤炼形成。与西方音乐相比较,中国民族声乐的风格特征体现着一种特有的含蓄美,即便是在情感非常强烈的时刻,也不会剑拔弩张。如由王志信编曲的声乐叙事曲《孟姜女》、《兰花花》和《木兰从军》等作品,其戏剧性的张力与内在激愤的情感交织渲染,既跌宕起伏又细腻深情。

中国民族声乐的风格还体现在演唱与表演的完美统一上。这种载歌载舞、歌舞交织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很久远的历史传统。作为一种非语言文字的符号系统,形体语言在民族声乐演唱活动中具有抒情的功能。它通过运用身体的“语言”为观众塑造鲜活的艺术形象,传递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基本情感,进而获得生理与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于是,中国民族音乐艺术呈现出歌、舞、乐三位一体的演出特点。当然,由于一个人对歌曲的分析与认知各有不同,情感反应也不同,因此,歌曲的表达形式也各有差异。于是,我们听到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中,有的婉转深情,有的深沉质朴,有的刚劲有力。

一位优秀民族声乐歌者往往是别具一格、独树一帜的,他们善于将自己的演唱个性与气质完美地结合。这种个性与气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听众能从歌者的声乐作品演绎中感受体会到他鲜明的个性风格。这都建立在演唱者对作品深刻的理解、忠实于原作基础上的再创作,并充分体现出表演者的个性与气质。这些都是优秀民族声乐演唱者必须具备的音乐素质。

中国声乐作品中对各民族民间歌曲的演绎是体现民族歌唱风格的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其中语言或方言也是影响歌唱风格的一个主要因素。中国各民族丰厚的民歌蕴藏是专业歌唱家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比如当我们论及民族歌唱风格时也包括传统的民间的歌唱方式,即所谓地道的、原生态的歌唱。同样是演唱《黄河船夫曲》,陕北榆林民歌手王向荣、山西大同民歌手辛礼生与蒙古准格尔旗民歌手奇附林的漫瀚调,就由于曲调、方言的差异,使得歌唱风格和音色均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达斡尔族的说唱称为“乌春”,不用乐器伴唱,基本上采用不同的歌词反复一个简朴固定的曲调,再加上衬词,将从事伐木放排的劳作过程描述得如历其境。鄂伦春族居住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山歌“赞达仁”节奏自由、曲调高亢,配以“纳依耶”的衬词,真切地再现了劳动生活。而居住在黑龙江同江的赫哲族,以捕鱼为主要劳作方式,赫哲人演唱的“嫁令阔小调”短小质朴、舒缓愉悦。鄂温克族居住在内蒙古鄂温克自治旗,民歌“毛傲吉坎河”,载歌载舞,欢快热烈。尤其是蒙古民族的长调悠长宽广跌宕起伏,特有的“诺古拉”唱法俗称“波折音”,装饰性极强,本身就是对大草原自然风光的模拟再现。在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山峦叠嶂的鄂尔多斯高原可以领略到酒歌的豪爽。呼伦贝尔民歌手乌日娜演唱的《六十峰白骆驼》气息舒展,仿佛是把你带到了无垠的大草原,让你畅快地呼吸,触摸蓝天白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的锡林郭勒盟,民歌手扎格达苏荣演唱的《旭日般升腾》,从容豁达、酣畅淋漓。阿拉善盟民歌手阿拉坦其其格演唱《金色圣山》,令人感觉是天籁……

总之,这些普通的民歌手歌唱的就是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国民歌的魅力就神奇在此,每一种歌唱风格都是独特的,鲜明的。正是这方水土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历久弥新的动人歌声。

声乐作为最能表达人类情感的一门艺术,是一种情感交流的心理运动。旋律在不断流动的过程中,通过乐音的物理属性构成音响刺激,从而引起人们心理上的高涨与低落、疾驰与缓行、紧张与松弛等。例如,歌者在演唱中国民族歌曲时,把每一首歌曲都作为整体进行认识,对其节奏、调式、旋律等各方面了然于胸,并将情感贯注其中,以求情景、情理交融,因而才形成了歌唱独特的感染力。

那么,中国声乐艺术风格究竟体现在哪里呢?笔者以为,中国古代文献对先人唱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描述恰如其分。“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指的是歌声婉转嘹亮,有一种极大的气势;“余音绕梁”则指的是歌声极其动情,给人回味无穷之感。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之所以能够达到极美的境界,应该归功于中国古代先人创造的民族语言所独具的音韵魅力,古代声乐文献中合乎语言韵律和生理规律的科学行腔发声技艺的精辟阐述,以及千百年来积淀传承下来的中国各民族民歌的宝库。

今天,我们之所以重视民族音乐,发展民族音乐,正是因为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蕴。我们重视音乐的民族美,继续发展民族音乐艺术,绝不是一时之计,而应长期坚持。即使今天音乐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多元化、国际化趋势,我们仍不能忽视其民族性特质。当然,我们也希望这种音乐的民族性是一个多元的融合,是多个民族在历史的传延中不断吸纳相互间优秀品质的集合体。但是保持本真的民族特质仍需我们不懈的努力。只要我们不断发掘民族声乐作品中的风格特质,就一定能创造出丰富绮丽、无愧于时代和人类的美好音乐。任何的狭隘、保守、因循、守旧,都不能使我们真正地认识和热爱音乐风格中的民族美。作为中国音乐风格中民族美的承继者、开拓者和建设者,我们的责任就是使人类的音乐宝库更为充实、丰富。因此,我们任重而道远。

[1]邓光华.中国民族音乐及作品鉴赏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2]乔建中.音地关系探微 [M] //洛秦.音乐人文地理.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150.

猜你喜欢
音乐风格民族音乐声乐
浅谈陕西筝曲《云裳诉》的特色音乐风格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无与伦比的月光之美——两首同词艺术歌曲《月光》的音乐风格及演唱技巧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浅析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及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