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编辑道德的当代价值

2012-01-28 13:43谭笑珉
中国出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编辑出版稿件鲁迅

文/谭笑珉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先生不仅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而且在其非事专长的“余事”、“零碎事”[1]——编辑出版领域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一生办过7个出版社——未名社、朝华社、三闲书屋、野草书屋、铁木艺术社、版画丛刊会、诸夏怀霜社,先后编过9种刊物——《莽原》、《语丝》、《奔流》、《朝华周刊》、《萌芽月刊》、《文艺研究》、《前哨》、《十字街头》、《译文》等,编辑和参与编辑的各种书籍76种,丛书11种,自费印行13种,为‘相识与不相识者’的书作序跋43种,校阅并介绍出版的40余种,合共约2000多万字”。[2]在长期的编辑出版活动中,他勇于担当、认真负责、乐于奉献的编辑道德观念一以贯之,警示当时,启迪后人,于今仍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勇于担当,引领潮流

鲁迅的编辑出版活动和整个文艺创作一样,一开始就以改变国民精神为己任,这是其编辑道德体系的核心与基础。在30年的编辑出版生涯中,他一直勇于担当,战斗在引领新思想文化潮流的第一线,立场坚定、是非分明,并以“尺政治之得失,发社会之蒙复”的政治责任感,既反对封建专制,又大力推进思想文化更新。在思想文化更新的过程中,他既坚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辑录和整理了大量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又主张“从别国窃得火来,煮自己的肉”的辩证“拿来主义”。他在《奔流》编校后记中曾说:“一切事物,虽说以独创为贵,但中国既然是在世界上的一国,则受点别国的影响,既自然难免,似乎倒也无须如此娇嫩,因而脸红。单就文艺而言,我们实在还知道得太少,吸收得太少”。[3]实际上,《奔流》的宗旨正是在于帮助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更多地吸收世界进步文化的营养,表现出他引领文化前行的开放心态与宽广眼界。

鲁迅勇于担当、引领潮流的编辑道德的当代价值在于:整个编辑出版界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具体工作中果敢承担起第一位的政治责任。“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日趋明显”。[4]在这一背景下,编辑同仁须站在时代的高度,胸怀大局意识,敏锐地感知社会的脉搏,反映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文化需求,大力推出体现时代强音的力作佳篇,积极弘扬主旋律。同时,结合办刊宗旨,提倡多样化,以繁荣学术、倡导新风。

二、认真负责,培养新军

鲁迅弃医从文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对“凡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的深刻感受。因而,他奋笔疾书以期以文艺来“改变他们的精神”。而自身力量的单薄和孤寂,又促使他以编辑出版为阵地,大力培养新军,壮大革命力量。在此过程中,他对新人充满了无限的关爱,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投入到新人培养的伟大工作中。首先,认真对待作者的劳动成果。对于创作的复杂和艰辛,他有深切的体会和理解,因而能够认真对待每一份稿件,及时处理,认真审阅。同时,他对一些玩忽职守、不尊重作者劳动的编辑极其憎恶。他认为,那种“‘积稿盈几,未尝一看’,甚至随意丢弃作者手稿的编辑,即使投稿者‘骂信猬集,亦不为奇’,这是他应得的报答”。[5]其次,热情鼓励新人。鲁迅认为,作家是由社会和人民培育的,而社会和人民培育作家的责任更多地则要落实到编辑工作上,由编辑的劳动具体体现出来。因此,“先生每编一种刊物,即留心发现投稿中间可造之才,不惜奖掖备至,倘可录用,无不从宽”。对于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新人,他会适时提出更高的要求,鞭策他们取得更大的成绩。同时,他还以写序作跋和向其他刊物、出版社推荐等形式为青年作家的成长开山引路。再次,自冒风险竭力保护作者。在国民党实行“文化围剿”、迫害进步书刊作者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在当局检查时从原稿笔迹上追寻作者的线索,鲁迅就在发稿前把原稿重抄一遍,由自己承担全部责任,从而在政治上有效地保护作者。

鲁迅认真负责、培养新军的编辑道德的当代价值在于:首先,对于作者来稿须及时审阅和回应,切实杜绝“泥牛入海”现象。目前,在我国期刊编辑出版领域普遍存在着对作者不够尊重、负责的问题。最明显的,就是经常表现为稿件收到以后,不予回复。这里,既有稿件经审阅后因质量不高不予录用而不回复的情况,也有因稿件超出了刊物的栏目设置不宜刊登而不回复的情况。当然,也存在着干脆不阅稿件而直接丢弃或从投稿电子信箱中删除的情况。有的期刊社的投稿电子信箱虽然设置了自动回复功能,但这与编辑阅稿后的及时回应完全是两码事。还有的期刊社单方面规定了诸如“本刊审稿周期为3个月,到时若无回复,请另投他刊”等。如此这般冷漠作者的现象导致了作者投稿后杳无音讯、石沉大海。尽管客观上普遍存在着来稿太多而期刊社人手有限的问题,但如果能从关爱作者的角度多为作者考虑一些,及时审阅和回应还是能够做到的。不仅对于决定录用的稿件要及时回复,对于不能录用的稿件也要及时告知作者具体的原因,以便作者以后写作时注意改进或转投他刊。由于各期刊社现在大都采用了电子信箱的方式接收稿件,以此方式回复作者并不特别费时费力。其次,转变名家情结,给普通作者以相应的成长平台。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不少有一定影响力的刊物和出版社在用稿选择方面经常有这样的偏好,即注重于向名家约稿、注重于作者的学历职称及其所在单位的名气地位,其目的主要在于想以此来提升自己的转载率和知名度,但这样做的结果,不仅给名家带来了不少困扰,也使普通作者成果的出版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类尚未成名作者成果的出版变得更加困难。巴金曾经说过:“这些年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我像是旧社会里的吹鼓手,有什么红白喜事,都要拉我去吹吹打打。我不能按照自己的计划写作,我不能安安静静地看书,我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却不得不做自己不愿做的事。”[6]巴金所受的困扰在当今的学术界同样存在,一些名家只好以挂名主编或作者的形式去应付,既影响自己的声誉,也难以保证成果的质量。更严重的是,一味偏好名家致使有限的刊物容载量被大量占用,不利于发现和培养学术新人,不利于学术的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编辑同仁须转变名家情结,从培养和关爱新人的高度尽可能多地给普通作者以相应的学术成长机会。

三、乐于奉献,服务社会

在鲁迅长期的编辑出版实践中,一直贯穿着乐于奉献、服务社会的编辑道德情感。首先,服务作者,“乐为他人做嫁衣”。他在给许广平的信中曾说:“我的生命,割碎在给别人改稿子、看稿子、编书、校字、陪坐这些事情上者,已经很不少”,“我先前何尝不是出于自愿,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7]他常抱着想给别人出点力的愿望,不厌其烦,事必躬亲,从编辑校对到制版印刷,从联系作者到代为索取稿费,事无巨细,亲自过问,亲自去做。其次,于读者有益。为了给读者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粮,鲁迅非常注重稿件质量。“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8]不仅是他本人恪守的基本创作原则,也是他衡量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此外,鲁迅还十分注意倾听读者的反映,乐于接受读者的监督,诚恳检讨编辑工作中偶然出现的疏漏和失误;注意书刊“购买者的经济力”,特为贫穷的青年读者出“普及本”、“廉价本”书刊,注意版式、装帧、以使读者“便于翻阅”等。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鲁翁毕生致力于编辑极勤,主旨唯在益人……信可感念”。[9]再次,注意社会效果。鲁迅编印书刊,既照顾读者的正当需要,又不迎合某些读者的低级趣味。他主张出书要“看读者的需要”,但同时,也坚决反对“迎合大众,媚悦大众”的作风。在他编印的书刊中,没有时兴的“悦目赏心”的“倡优”,没有有闲者茶余饭后的“谈助”。他认为那种“像估衣铺一样,什么衣服时兴就挂什么”的“书坊店是靠不住的”。[10]

鲁迅乐于奉献、服务社会的编辑道德的当代价值在于:要做全社会思想道德的楷模和典范,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走在时代的前列。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奋斗,我国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在内的整个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由于受到前述“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日趋明显”的影响,在道德领域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编辑同仁既然作为社会精神食粮的输送者,就应做全社会思想道德的楷模和典范,就要立足于为全社会输送精神食粮的本职,树立服务作者、有益读者、注重社会效果的责任意识,克己为人,纯洁自身,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蚀,无愧于职责,无愧于时代。

[1]张辉学.鲁迅编辑出版活动及其思想[J].编辑学刊,1992,(02)

[2]王余光,吴永贵.中国出版通史(8·民国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3][7][9][10]李荣生.鲁迅的编辑道德[J].社会科学辑刊,1984,(03)

[4]李长春.正确认识公民道德建设所面临新形势[EB/OL].人民网-人民日报,2011-09-23,http://www.sina.com.cn

[5]李荣生.鲁迅编辑道德浅识[A].李荣生,陈汝春,高文超.编辑学论丛[C].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出版发行,1983

[6]穆云.试论编辑道德[A].李荣生,陈汝春,高文超.编辑学论丛[C].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出版发行,1983

[8]林荣松.服务意识与鲁迅的编辑出版实践[J].中国图书评论,2010,(06)

猜你喜欢
编辑出版稿件鲁迅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
新媒体时代编辑出版工作创新路径分析
鲁迅,好可爱一爹
图书编辑出版中技术手段升级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人工智能与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的未来研究
阿迅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