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建生(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徐丽利(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湟里高中)
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叶圣陶也说过:“作文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要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但“说真话、诉真情”的纯朴作文在现实中却越来越难以寻觅,中小学作文出现大量偏离了自己情感世界和真实生活,带有格式化、套版化倾向的假话作文。这种东拼西凑、人云亦云的空洞作文,缺少个人对生活的真切体悟和深入思考,它们与写作表达自我的本质是根本背离的,既不利于写作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
长期以来,许多老师都喜欢用挑剔的眼光审视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总认为学生抒写的思想感情不够成熟,不够深刻。学生真实地书写自己的生活经历时,却常常判其为幼稚、琐碎、不典型。写作的功利性指导甚至已经深入到小学。
我掉了两颗牙
今天,我掉了两颗牙。我对奶奶说:“我害怕!”奶奶说:“你掉了牙还会再长的。”“爷爷只剩下了两颗牙,还会再长吗?”“不会再长了。”“为什么?”“爷爷老了!”
啊!人老了真可怕!
这是一个二年级的孩子的作文,语言朴素干净,真实有趣。但老师给出的评语是:“结尾太悲观!”应去掉改为:“人老了,有什么可怕!爷爷虽然只剩下两颗牙,但那可是钢打铁铸的呀!”教师的修改人为地拔高了孩子的认识,在否定孩子真实感情的同时也堵上了孩子率真言说的嘴。我们的课堂上,这样一味求高、求大的思想绝不少见,我们给学生究竟留下了多少自由表达的空间?时间一长,学生写作时就会怀疑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的价值,不敢书写和抒发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渐渐地他们就会避开自己的真实体验而编造生活、装腔作势、故作高深。年级越高的作文教学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就越重,考试评估机制的非科学性因素,使许多教师在功利思想的影响下,盲目指导学生追求所谓的“发展等级”,而忽略学生自身的表达需要。中高考毕业班的教师更是无奈地屈从于应试,他们引导学生追求所谓的深刻化、哲理化和文化底蕴,向学生灌输一些大道理,鼓励他们说一些看似华美而有深度,实则空洞而晦涩的话。
一篇优秀作文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是语言的精致华丽?是形式的别致新颖?是内容的旁征博引?是表达的汪洋恣肆?是思考的深刻犀利?真正的上乘之作应该忠实于心灵的清纯和生活的真实,是一种文笔灵动、阅读广博的美丽。古语云:“文章作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而我们平素所见到的高考满分作文,大多数都是以语言或技巧取胜的,很少是靠内容或思考的力量获得肯定的。在本人收集的满分作文中,甚至有许多因为精彩的题记而夺取高分的。如重庆考生《梦里花开》的题记:“我们在过去和未来,在时光的边缘,寻找属于自己的梦。只为在梦里,听见花开的声音。”这些写题记的高分作文,直接导致来年许多学子的竞相效仿。
华丽的辞藻,堆积的名句,特殊的角度,刻意的文体,在阅卷极端容易麻木的时候,也许是容易刺激一些人的眼球的,于是,功利化的思想、伪圣化的情感、媚俗化的人格、成人化的语言开始充塞学生的作文。
好的作文题,无论是话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都应该是一个能让学生的眼睛为之一亮、具有唤醒学生情感力量的题目。现实中许多老师重视作文训练,要求学生要多读多写,甚至在阅读教学中也始终不忘写作训练,但他们却很少关注学生的写作状态,不注意拟出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留给学生广阔写作空间的题目。这样的作文训练无法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和生活积淀。缺少学生真情投入的写作,必然会陷入假大空的泥塘。
即使是一年一度的高考,由于太多的考虑,好的作文题也并不多见。面对决定个人命运的高考,为了保险,考生只能写些“四平八稳”的作文。带着这样的心态写的作文,怎能有独立的见解与张扬的个性?怎会有自由的思想和灵动的诗意?
晚清诗人黄遵宪有诗云:“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作文应该是心灵的自由言说,是写作者用笔表达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是人的内在精神借助文字的个性化呈现。写作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思考”和“感悟”的过程,是作者与自然之境、生活世界以及自我内心世界圆融和互摄的过程。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打动人,远离自己的生活必然导致笔下无物,面目可憎。
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身边总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生活。只要学生用心去观察,写作的素材随时可以信手拈来,写作时就少了些假话、空话、套话;个人的情感也自然注入到写作的过程中去,言之有物,情感真切。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社会现象千姿百态,社会内容包罗万象,我们要引导学生关心时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社会需要的是有时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读书人,有现实关注和思考的心灵在写作时就不会无病呻吟、言之无物。可喜的是,近年来,许多高考作文题也试图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体验生活。
写作是生活的沉淀,是情感的宣泄,是心灵的告白,伴随着写作流程始终的也应该是精神的愉悦。教师不应该给学生太多的限制。在作文命题时教师应该十分慎重。尤其是平时的练笔“束缚”可以更少些,学生选择的余地大,题材俯拾皆是,写起来才能游刃有余。
好的作文命题应该贴近生活,呈现多元开放。2007年上海卷的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就是一道容易打开思路的作文题,这样的经历学生一定有过,这有助于他们表达出自己的切身的感受和真实的体验。天津市作文题《话说90后》也是一个现实意义比较强的题目,对高中生来说应该人人有话说,但如果要写出深度也不容易,这正好可以反映出考生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差异。
其实,好的作文命题在表达上还应该是实话实说、朴素直白的。“什么是你曾经不得不做的最困难的决定,你是怎么做的?”“直至你目前的生活,你的什么具体的成功给了你最大的满足?”也许以上两道普林斯顿大学的作文题会给我们一点启发。
作文的评价标准,本质上体现了我们对学生写什么样作文的引导。
但作为高中学生作文的“风向标”和“指挥棒”的高考作文阅卷标准似乎过于苛刻,其实能够做到切合题意、朴素行文、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条理清楚、结构合理、文从字顺的文章就是好文章。阅卷老师喜欢什么样的作文,学生自然就会去写什么样的文章。前两年,由于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阅卷老师偏爱那些专写历史人物、看起来很有文化底蕴的“文化作文”,所以,许多考生走上了“复古”路线,写出了一篇篇堆砌古人事迹、脱离现实生活、缺失自我思考、没有真情实感的八股式的“文化作文”。
针对这一情况,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组已挥出“重拳”:在阅卷时对“套话作文”的打分采取了从严的政策。在江苏省高考阅卷中,何永康教授也为一篇不事张扬、不玩深沉但初评仅有37分的《怀想天空》复评为54分。虽然这只是一些微小的变化,但这些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表现出阅卷组扭转不良文风的主观努力,也很好地体现了新《考试大纲》的精神。新《大纲》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有所调整,也更加切合学生实际。比如“有文采”一项中,以“用词贴切”取代了“语言生动”,以“有表现力”取代了“有意蕴”,这表明更健康合理的高考作文评价体系正在积极构建之中。
写作是生命的活动,是思想者的活动,是创造,而不仅仅是“基本功”。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真诚地呼唤高考的命题者多命那些“俯视人间”的质朴本色的题目,不命那些“漫步云端”的浮华靡丽的题目,真诚地祈盼我们的阅卷老师能够拒绝虚假、慧眼辨别,让更多质朴本色,有真性情的文字成为真正的高分标杆,让“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青春率真之文自上而下地引导学生回归写作的本质,使学生的情感之根深深地扎在现实生活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