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明英(湖北省鄂州市吴都中学)
初中作文教学的探索空间广,在摸索过程中仁者智者各有所能,虽无定法,但对于中学生来说,行之有效即是好方法。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写好作文,唯在先学。怎么学,唯在先读。写出规范而优秀的作文的前提是:有一定的生活认识和积累,有较为丰富的语言积累。而学生的实际情况是:青涩的生活、枯燥的教学方式制约了他们的生活空间。没有丰富的阅历,何来“文思泉涌”?因此,阅读文本特别是入选课本的经典范文,是作文教学的宝贵源泉。正如古人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闻强识,见多识广,方能胸中有丘壑。读书能弥补中学生阅历欠缺之不足。作为教学者,我们该做的是给学生一把钥匙,让他们去开启话语之门,走进自由表述的作文殿堂。
应试教育让许多教师走入误区,把写好作文的能力归结为学生的自然天成,不是教师能教出来的。因此,一篇篇典范文章皆成“死囚”,堂堂作文课如同“鸡肋“。殊不知,经典范文是极好的教学资源。把课堂阅读与作文教学统一起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我一贯的教学追求,而且每有所获。
面对文本学什么?一学“健笔凌云意纵横”的写作技法,二学“兴尽买来市桥酒,大车磊落对长瓶”的豁达人生态度,直至用我手写我文。下文以一次课堂教学为例,说明文本阅读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性。
教授牛汉《我的第一本书》一课时,重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写的。本文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写了童年的一段生活经历:苦寒的岁月中,教育落后,信息闭塞,生活贫困,人生际遇曲折多变,但人与人之间有着真诚朴实的关爱、友谊、帮助,是苦难这本大书让“我”懂得了珍惜美好,付出善良,牢记根本,不忘立足现实,踏实生活。带领学生理解了这些,并悟出本文最值得学习的写作方法:作者切入角度极小,摄入的人、事、物、景都很平凡,表现的却是深刻的生活道理。于是,我趁热打铁,启发学生学以致用。
在写作前,再作进一步指导。我从其他文本中选了几篇类似的散文,先阅读再归纳,发现这类文章都有如下写作共性:表现主题深刻,所选素材丰富且均来自生活。这样的文章不仅容量大,而且现实感很强。这样,学生知道了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看似零散无绪却又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写作素材。经过指导,效果很好,有十多篇作文个性十足,少了以往的空洞,多了浓厚的生活气息,选材丰富,立意深刻。
同样,在教学《羚羊木雕》一课时,我让学生领略了几个人物的个性后,立即带领大家共同探究人物写法,使学生懂得:刻画人物时,对人物进行言、行、态的动态描写能生动地再现人物形象,这也是学生写作时容易忽视的地方。为了加深理解,我又将课文中的描写以学生写作的方式进行改动,通过比较,学生们觉得课文的确写得好,作者不仅写活了人物,还十分贴近生活实际。掌握了理论,就需要付诸实践。我让学生写《饭桌上的争吵》《一次辩论会》等小作文,同样收获颇丰。
一篇文章,或一个单元,我都让学生有所收获。无论是写作还是做人,语文教学责无旁贷,这也是本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体现。
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能让阅读教学呈现出“飘若惊鸿”之美,而灵动飞扬的个性正是人文思想高尚和行文优美的前提。优雅的教学正是智慧生长的摇篮。杜甫曾赞“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说明“文即其人”。气茂则文雅,气盛则文丰。文本阅读的美丽也应体现于此——阅读引发深沉思考,磨砺坚强高雅的人生意趣,才有不俗之文。
学习完《桃花源记》《饮酒》以及《爱莲说》后,我有意把均有归隐经历的陶渊明、周敦颐进行比较,引发学生探讨“隐”的内涵,并联系现代人探险寻幽的做法,理解今人古人对自然和人生挫折的不同态度所折射出的不同价值观念。话题虽有些难度,但却是新鲜的,结果虽有些浅稚,但却是真诚的。我坚信这样做下去,学生会受益无穷。
泰戈尔说:“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作文教学的目的不在于使学生写出多少好文章,而在于学生能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好文章,这也是他们一生的必备。语文教学者正如“且歌且舞”的水,学生则像水中之石,须经水的潜移默化、轻轻打磨,方可成金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