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海量 李同明 苏永华 吴良能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中医系,上海200433)
中药学课程是专门讲授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之一。我单位自近年招收中医专业本科生以来,不断探索中药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特别是在野外认药识药的实践教学方面积累较多经验。作者作为带教老师,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尽管在教育学上对师-生关系有种种说法,但是在知识的 “传—授”的这一关系中,正确、全面、有激发力的 “传”,是构建和谐 “传—授”关系的前提。就中药学课程野外实践教学而言,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全面、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员具有丰富的中药、植物方面的专业知识,也要有较好的人文素养;既要耐心倾听学员的疑问,也要充满自信解答;既要具有勇敢的实践精神,也要具有高超的沟通技巧。教科书上所收载的药物往往是典型药味,尽管课堂上都进行了讲解,但是囿于课时等等限制,学生对药材和植物往往只有大致轮廓,这需要在野外实践教学中,通过实物加以 “清晰化”,教师便充当了使之清晰化的角色。但是,现实情况是野外实践课时短,实习地点少,很难同时囊括多数课堂上讲到的多数药物。而很多课堂上的非重点药物,在野外教学中可能碰得到,反而需要加以讲解。这样就可能给学员造成实习与课堂教学脱节之感。这个矛盾怎么解决?这要求教员对课程教学任务的把握要像钢琴师,具备协调平衡各方面情况的高超技巧,相应地对教员素质也就提出了更高要求[1]。
在野外实践教学中,要求带教老师有广博的专业、文史知识,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生动鲜活的讲解,激发学员的浓厚兴趣,真正使植物成为文化的、历史的、知识的载体[2]。不能只是简单告诉学员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好像走马灯,结果什么也记不住。譬如,奇蒿也叫刘寄奴,是中药学教材里不太重要的 “活血化瘀药”,在华东野外经常碰到。在野外实践教学中,我首先会提问同学这种植物是什么?学生不知道的话,先告诉学员叫奇蒿,一种治疗 “金疮”的要药。可是这对学员的冲击力还远远不够!我进而会引用辛弃疾的 《京口北固亭怀古》:“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告诉学员这种植物又叫刘寄奴,名称与刘宋时英姿风发的皇帝刘裕 (字寄奴)有关。原来传说刘寄奴小时上山砍柴,见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负伤逃窜。第二天他又上山,却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捣药声,即随声寻去,只见草丛中有几个青衣童子捣药,便上前问道:“你们在这里为谁捣药?治什么病呢?”童子说:“我王被寄奴射伤,故遣我们来采药,捣烂敷在患处就好了。”寄奴一听,便大吼到:“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拿你们。”童子吓得弃药逃跑,寄奴便将其草药和臼内捣成的药浆一并拿回,用此药给人治疗,颇有奇效。后来,刘寄奴领兵打仗,凡遇到枪箭所伤之处,便把此药捣碎,敷在伤口,很快愈合,甚为灵验。但士兵们都不知道叫什么药,只知是刘寄奴射蛇得来的神仙药草,所以就把它叫 “刘寄奴”。这是历史上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药,一直流传到现在。通过历史、文学知识的引入,这样就很容激发学员的兴趣。
单一的教学手段易使学员产生厌烦情绪,降低教学效果。我在教学过程中,常采用教员诱导提问—学员作答—教员纠正补充模式进行讲解。还会向学生详细讲解重点植物的鉴别要点,部分植物的繁殖器官当场解剖观察,学员可以记在书本上,或者笔记本上,或者是植物的叶子上,这样可强化学员的记忆,提高教学效果。在讲解方面注意结合典型事例,强化 “冲击”效应。例如猕猴桃植物在野外经常可以碰到,该属植物不仅作为药用,而且是重要的果源植物,具有很高的综合开发利用价值。猕猴桃本来起源于中国,唐代在本草学著作中已有记载。一百多年前,到中国的传教士,在1906年回国时,把中国猕猴桃种子带到新西兰交给农民栽种,至1910年结出了第一批果实。此后自20世纪初至30年代间,中华猕猴桃先后被引种到美、英、日、俄、法、意、印度、比利时、智利等国,并且被称为 “中国鹅莓”(Chinese gooseberry)等。可是由于引种到新西兰的猕猴桃,对品种不断进行选育改良,加上合适的自然环境等有利因素,品味大为提高,产量显著增加,为新西兰创造了巨大的产值,而作为原产国的中国反而远远落后于新西兰。这样讲解可以启发学生深刻认识到植物学的意义,达到强化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认识的目的。实践教学,贵在实践。如在讲解何首乌时,学生自然联想到所谓的 “人形”何首乌,经常来向我问这个问题。我往往先让学员亲自挖挖,然后再讲解其实所谓 “人形”何首乌,纯属子虚乌有,迷信的成分太多,这样就容易破除学员脑海中的错误认识。
根据学习规律,教学效果的巩固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在野外实践教学中,我常对重要药用植物进行拍照记录,让学员制作标本,让学员分组进行认药识药的竞赛。返回学校后,重新观看标本、照片等,网络检索等等,强化学员的记忆。学员在野外实践教学中的表现将被酌情纳入课程体系,进行综合评估。这些做法对教学效果的巩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客观分析中药学野外实践教学存在课时少、教学内容庞杂等种种困难。但是,着力提高教师素质、激发学员兴趣、合理利用教学方法、巩固教学效果,对于中药学课程野外实践教学必然大有裨益。
[1]肖凤艳.中药学课程教学方法浅议[J].河南农业,2011,(11):25,27.
[2]伍明江.浅谈大中专学生对《中药学》课程的学习方法[J].健康必读杂志,2011,(1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