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再解读

2012-01-28 12:52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5期
关键词:采莲荷塘月色荷塘

■ 赵 焕(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

古人说“温故而知新”,再读《荷塘月色》,也有一种“学而时习”之乐,对于曾经一带而过的第三段,现在也发觉别有深意。这一段语言浅白,甚至连余光中都批评它平庸无趣,但对高一的学生而言,这种“过分落实的抒情”却有助于理解文章。细细读来,浅显直白的文字,蕴涵了深刻的感情,它尽量在含蓄中略明显地回答了“不宁静”的原因;也为下面的四五段的荷塘美景和七八九段的江南美事做了一个总体概括。但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抓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文眼来组织教学,而忽视了对第三段的详解细读。

文章一开始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仅仅是一个引子,实际上这句话理所当然地暗含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可是,无论第一段还是第二段,作者都没有顺着这个思路来解答读者心中的这一疑问,而是宕开一笔,姑且不论为什么不宁静,反正不宁静了,要去排遣散心。然后就重点写出去散心的整个过程。

但是第二段却是顺着这个思路写出去散心,欣赏荷塘,写荷塘周围的树;第四段呢,也写荷塘,写荷塘的叶子、花和流水。然后第五段也是写景,第六段也是写景。可是,为什么要加进去一个第三自然段的心灵独白呢?

第一段里,作者明明是宕开一笔,把内心的隐忧收藏起来,可是第三段,作者还是忍不住说了,这是人之常情。他说得那样隐晦,但是这一段,却已经是本文最直接、最明白的回答了。所以说,这一段“蕴含了深刻的情感”,它告诉我们:作者接着苍茫的月色,摆脱了“一定要做一些事情,一定要说一些话”的白天,而这个“一定要”就是不得不的意思。现在,借着苍茫的月色,在“我”的“这一片天地里”,“我”终于自由了,所以,“没有自由,心灵劳顿”是作者不宁静的原因。

于是在这时候,作者专注于自己的心情,沉浸到自己的心灵世界,直面真实的自己——那个“不平常的自己”,那个“既爱热闹也爱冷静,既爱群居也爱独处”的自己,而这个自己也必须是活在作者所说的“这一片天地”“另一个世界”,也正是在这个世界,作者看到了和平时完全不一样的荷塘月色,因为他是从另一个世界投出了不一样的眼光。所以,接下来的荷塘也好、采莲也好,都一定是“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我”营造出来的或热闹、或幽静、或独自一人、或群居多人的美好世界。这个世界,近在眼前也好,遥存于历史中也好,都不过是作者虚构出的自由世界。于是,第三段就引起了下文由实入虚的描写。

接下来的写景妙不可言,作者营造了一种幽静、朦胧、素雅的意境,这样的荷塘月色,虚幻缥缈、恍如仙境,是作者自由心灵的精神栖息地。然而,当作者的陶醉被蛙声和蝉声唤醒,就仿佛梦醒了一样,他又被不宁静的心绪笼罩:“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在这样独处的夜晚,精神的自由是多么可贵,这种精神自由还体现在对采莲情景的追求上。对于采莲这部分内容,有必要强调的是,我们可以从这种美好生活中窥见作者第三段中提到的热闹、群居和自由:年轻的男男女女,泛舟碧波之上,或传杯采莲,或撩水嬉戏。他们不仅是快乐的,更是自由的、舒展的,而这又恰恰是在现实中得不到的。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作者感慨万千,自叹“无福消受”。

本文的主体内容,就是作者对“自由”的“另一个世界”营造,无论荷塘美景,还是采莲美事,都是作者面对不想理会的现实的一种挣扎。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说过:“追求的终极永远是朦胧的,要逃避痛苦,最常见的就是躲进未来。在时间的轨道上,人们总想象有一条线,超脱了这条线,当前的痛苦也许就会永不复存在。”朱自清也是在躲,他躲进了自己营造的自由世界中。然而,终究不过是想象,就像所有的精神家园一样,他们都只存在于想象之中,无论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还是海子面朝大海的房子。超脱于令人不满的现实,是多少人心灵劳顿之后的美好愿望,但所有的超然物外都是暂时的,只有真正解开心中的千千结,真正改变了令人不想理会的现实,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宁静吧。

而在文章的最后,作者也还是间接回答了“颇不宁静”的原因,作者欲言又止、百转千回,最后说“到底还是惦着江南”了。这个“到底”,就有一种“终究要直面它”的意思。而这个“江南”,就是作者心中的自由地了,它不单单是“故乡”这个层面的江南。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江南是一个让人期望又让人怀想的宝地。这里烟柳画桥,这里豆蔻娉婷……六朝时代南方开发,西晋末年黄河流域人口大规模南迁。东晋王朝在江南建立后,北方士族也纷纷来到江南,当时有人说“过江名士多于鲫”。梁武帝也曾诏令招募流民垦荒,减轻租赋,发展农业生产,在他统治的40多年间,社会安定,南方经济持续发展,也为文化的发展创立了良好的环境。后人固然用六朝金粉来形容其靡丽奢华的景象,但我们也可以从中窥见六朝的繁盛旧事。这样的时代,不正和1927年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旧中国恰恰相反么?朱自清先生谙熟传统文学,他一定知道,月色也好、荷塘也好、采莲女也好,都是最典型的江南意象,到底惦着的“江南”,是一个心之所向的富庶自由地。当我们从这个意义上,把时代背景融入课文的时候,它或许会显得“去政治化”但又不是一副“莫谈国事”的样子。

所以说,第三段引起了下文通过美景和美事对“另一个世界”(江南世界)的营造,这是想象中的心灵栖息地,它美好却又遥不可及;而“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和“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也是一种潜在的问和含蓄的答,形成了首尾的遥相呼应。

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文对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就不仅仅是第一单元“单元说明”里提到的“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由此进入一种审美境界”,还可以加上另一种,即文人志士对现实世界的超脱,文人志士对精神世界的营造。于是,我们再来直面现实:在物质丰盈而精神困顿的今天,无论关乎小我的莫名忧伤,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悲痛,当我们为此不宁静的时候,谁不需要一个让心灵暂时休憩的空间?让我们在滚滚红尘中,保有一片灵魂的自由地:荷塘也罢、江南也好,甚至乌托邦、桃花源……让我们稍事休憩,再怀着希望,去直面这喜忧参半的现实。

猜你喜欢
采莲荷塘月色荷塘
荷塘月色
九九采莲
荷塘月色
小荷塘
热闹的荷塘
不如去采莲
荷塘
荷塘三记
荷塘月色
对门